搜索
王散木的头像

王散木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3/31
分享

中国作家网散文参赛作品+陈畈,让乡愁有“乡”可寻

 

王散木

 

 

  汽车沿着平整的双向两车道硬化乡村道路,左弯右转,大约二十分钟左右停了下来。走出车门,怎么也不敢相信,距离市区这么近,居然有这样一处青砖黛瓦、粉墙石径、错落有致地掩映于竹影绿树中乡风古韵十足的小村庄。

  沿着整洁的硬化村道徒步前行,村口路左是好几亩连片分割有致的一畦畦菜地,每一畦都有各自的单独编号。黑黝肥沃的土壤,几乎不见杂草,鲜嫩的蒜苗、香葱、青菜、白菜等多品种时令蔬菜分布在菜畦里,有的菜苗拱出地皮不久,有的枝叶伸展,有的青翠欲滴,有的丰盈待摘……由路边一块设计精美的指示牌,我们得知这是一片注明为C区的“金牛生态菜园”。

  陆庙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孙德华告诉我们,这些生态菜园是我们乡村整体规划建设的一部分。前几年农民大都在外务工,村庄房屋闲置破旧,撂荒的田地多。这两年我们结合传统村落改造,对撂荒的田地也进行了规划。这是陆庙街道办事处金牛店村陈畈村民组的土地,按照统筹规划,把靠近村庄的这些土地分割成一畦畦,由土地持有的农户负责打理,种上多个品种的时令蔬菜,吸引一些来乡村旅游的城里人领养,只要交纳300元领养金,半年内你可以随时来你领养的菜畦里免费采摘自己需要的蔬菜带回去。效果很好,很受旅游者们的欢迎。我的好几家住在市内的朋友都有领养,需要蔬菜了,提前跟农户联系,大约二十分钟左右的车程,过来就可以取走侍弄清爽的新鲜蔬菜。

  走进村子,全村整体布局整齐,但一座座农家小院又各自有别。家家都是自成一体的四合院落,前为门楼、过道、偏房,后为堂屋、主房,院落左右是厨房、厢房。也有的农家院则是三面有房,一面(或左或右)砌有院墙围起。这里是典型的豫南传统民居。陈畈这个仅有29户135口人的小村庄,居然绝大多数家庭都是屋宇式“吞金门楼”,仅有两三家是墙垣式“狗头门楼”。

  豫南民居的门楼,按建筑形式分成两种样式,一种是有一间或多间房屋组合而成的屋宇式大门(当地俗称“吞金门楼”),居中的一间前有廊檐,后是过道,直达院内;与门楼过道接屋连山的左右房屋为偏房(或称“配房”),这种样式的门楼适用于经济实力较好、住宅面积较大的家庭;另一种是墙垣式大门,也就是“狗头门楼”,这种样式的门楼多用在建筑面积不大且比较简陋的四合院住宅中,它与屋宇式大门有区别明显,屋宇式门楼既有宽敞过道,前面还有檐廊可遮阳避雨,廊檐进深一米左右且吞进前排房屋前墙以内,故称“吞金门楼”;而墙垣式门楼是直接在住宅前院墙上开门,并在门洞的上方将院墙升高,上面加一屋顶,顶上用卷棚元脊或者清水脊,面覆筒瓦或仰覆瓦,屋顶下主要由腿子、门楣、屋面、脊饰等部分组成,前无廊檐,后无过道,跨过门槛就走进了院子。因其简单朴素,屋顶抬高伸出,豫南各地便称其“狗头门楼”。

  陈畈村民组整个村庄坐北面南,从东面进入村子,一户农家小院主房东山墙粉白墙壁上“中国梦”三个大字特别醒目,既道出了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也是村民向往富足幸福的心声。与这个小院比邻的另一处狗头门楼小院之间一块不大的场地上,为我们呈现出的是一幅幅浓郁的农耕图景:碾盘上碾秸连结着石磙,推动插在碾秸中的碾杠,石磙就能运行;另一处略高出地面的石台上,一辆农用架子车,构建新颖,车轮是两盘竖起的石磨,驾车木板面上是笆斗和箩筐,这样的构建和造型,能引起人们的诸多联想;狗头门楼右前方的秋千架,最上面的连环处用的是钢质轴承,灵活耐用,老旧了更换也方便。场地上小径曲折勾连,将地面分割成多种不规则的图案,匠心别具;狗头门楼的院墙绿竹掩映,两扇木门半掩,透过门缝可见堂屋门上挂着锁,看来小院的主人应该不在家……

  再往前走,是一家名为“武家小院”的院落,在前排门楼左偏房山墙和东厢房山墙交界的地方,用灰砖和旧瓦盆、旧瓦缸等材料筑起低低的围墙,围墙内堆放的家用杂物甚为得体。两面粉白的山墙上一面是用灰色瓦片、石块粘贴的一头牛和一只羊,另一面墙上则竖嵌五行灰瓦,瓦面上粘贴着唐诗《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字体拙朴可爱。诗篇的上面还镶嵌了仰覆相扣的灰瓦廊檐,很是别致。

  我们沿村前水塘边宽敞的硬化村道边走边欣赏,有一对母子正在路边忙活着,孙书记紧走几步主动前去与这对母子打招呼,显然他们早就是老熟人了。乘着他们说话的时候,我从这家敞着的大门过道看见院里有一口盖着井盖的井。显然,这是村子没有改造之前就有的压水井,改造后仍然保留着。要知道,老井是历史传说的载体,盛聚着人们的念想,温暖了岁月。村里的老屋、老井、老物件都曾经是人们的牵挂。尤其自家院里的老井总能牵出一些回味悠长的点滴故事,或是一些有趣的传说,让人回到从前的岁月里。它牵绊着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看着老井总能让你想起,那些关于井的词儿,井井有条、井然有序、背井离乡、井底之蛙、坐井观天、市井之徒、井水不犯河水,等等,成语这么多,恐怕人们最不想的就是背井离乡,因为大都知道它的悲催无奈,因此谁也不愿意尝试。

  这位在“陈氏庄园”房前整理地皮的中年男子名叫陈忠保,兄弟两个,都在市内有自己的生意,一个从事汽车轮胎销售,一个开着一家劳保用品工厂,村子没有整体改造以前,总有生意忙的借口,很少回来,父母亲也无奈。但是,村子改造后,卫生状况有了根本改善,兄弟俩回来的勤了,不回来总觉得有牵挂,父母亲也都乐了。

  与陈忠保家相邻的是个一宅两院的大宅院,前排两个门楼之间的院墙上“忆苦思甜”四个大字很有特色,而且左右两边围墙镶嵌的图案都是农家用具,一边是两个木制秧马中间夹一个针线笸箩,另一边是两个秧马间嵌着一个算盘,算盘珠还可以拨动。两院的厢房山墙上分别嵌着“爱国”“敬业”。孙书记说:“忆苦思甜”背后有故事,这家户主的老母亲陈黄氏一辈子经历过很多苦难,所以在儿孙面前的话题经常都是忆苦思甜,因此,旧房改造时,我们的思路与户主十分吻合,就弄了这个“忆苦思甜”主题,凸显其特点。现在,陈黄氏的孙子陈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一名礼兵,2020年9月8日上午10时,习近平总书记为钟南山颁授“共和国勋章”时端送奖章的战士就是陈龙。

  我们沿陈龙家的宅院边的村道继续往庄子里走,一家三面围着一面敞开的宅院里有一位老人在忙活着,看见我们过来,他老远就喊:孙书记来了!看样子所有村民都认识孙书记。老人叫陈德龙,儿女都有生意忙,但是老人在家更忙。几百只鸭子要照管,收了鸭蛋又要自己去市场上卖;家里还酿制了一坛坛、一罐罐、一缸缸、一瓶瓶的豆酱……老人忙得很有乐趣。跟我们聊起来非常开心:我81岁了,干活仍然不吃力,儿女们偶尔回来帮帮忙,我不依赖他们,我干得过来。越干身体越棒!说完,一直对我们“嘿嘿”地乐。

  告别陈德龙老人,我们沿着两个小村庄之间的竹林间石片与灰砖、地板砖边角料混杂铺设的小道,绕行到村后,一条清澈的小河里一群群麻鸭、白鹅游弋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河两岸是茂密的树木竹丛,小河的名字也充满诗情画意——金水河。道路顺着河道的自然弯曲前行,每隔不远处就有一座简易的平板石桥,既方便行人与电动自行车行走,又不妨碍自然环境。

  我们最后去看的一家农户是陈忠良家。孙书记说,他们在对传统村落改造上,重点在厨卫、厕所上花了大气力的,基本上彻底改善了这两方面的卫生状况,深受村民们的好评。我们特意走进陈忠良家的厨房,厨房地面铺设了灰褐色地板砖,橱柜整洁。进门左侧靠墙一边是天然气、电器炉灶,格力抽油烟机,右侧靠墙角的地锅灶台粉白,墙面干净无尘,灶上方也装有抽油烟机。后窗上装有隔挡蚊蝇的纱窗。这些是过去农村厨房根本无法比拟的。陈忠良父亲说,卫生条件好了,孩子们也喜欢回来了。过去我们陈畈村贫困时,进出村子只有一条狭窄崎岖的泥土路,晴天尘土漫天,雨天烂泥满地,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都不愿意回来。原来住在这里的乡亲村民才是村子的魂啊,人不在,魂就没了。现在总算又有人气了。

  在谈及旧村改造时,孙德华感触颇多:“传统村落保护既要见物,也要见人,不仅需要经费支持、政策倾斜,更要注重人文价值的传承。我们这个陈畈村是三年前进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的,后来我们争取到了180万元传统村落补助资金,由此起步,发动村民全员参与,大家一致支持对原有住房实施改造,修旧如旧。我们采用统一规划,按各户房屋实际情况,采取居民买料、政府出工(居民6+政府4的投资方式,调动群众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终于把陈畈这个村民组整体打造成了一个统一和谐、各有特点、古香古色的传统村落。

  采风归来,我们也感慨良多。“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乡村,是很多城市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每一座村庄、每一栋老宅几乎都寄托着很多人的无限乡愁。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璀璨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传统村落的价值日益被人们所认知。但是当曾经熟悉的村落在城镇化的浪潮中一个个消失时,如何保护这些鲜活的文化瑰宝,让乡愁有“乡”可寻,是摆在今天人们面前的一道时代课题。传统村落陈畈的改造保护范例,我们似可从中受到启迪与教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