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最残忍的艺术,也是最浪漫的悲伤”——读汪曾祺《食豆饮水斋闲笔》有感
汪老的散文,是很有韵味的。如白水,初尝无味,回味则甘;如米酒,不辛辣刺人,口感实绵长。
汪老的文章,是格外能促进人食欲的。那个鲜呀,直往你舌尖上冒!
但先生确是有着一番情怀的,于是那出尘的袅袅烟火气中,又添了一抹挥之不去的凝云。
汪老笔下的生活,是最残忍的艺术,也是最浪漫的悲伤。
汪老在《食豆饮水斋闲笔》的《蚕豆》一篇中写到了一个卖蚕豆老人的故事:
汪老在民间文艺研究所工作时,每天下班都看见一个七十几岁,发须皆白的老人挎着一个腰圆的木盆,从胡同这头走到那头,哑声吆喝着:“烂和蚕豆……”后来老人得了病,头抬不起来,但还是折断了颈子,埋着头,卖烂和蚕豆——只是不再吆喝了。
又过了些日子,老人不见了,许是死了。
这之后,先生每每吃烂和蚕豆,总会想起哪位老人。
想的是什么呢?人的生活。
《食豆饮水斋闲笔》的所有文字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此。
同写其他的豆类一样,汪老的文字是简朴闲适的,似是轻描淡写,也一笔带过。但唯独读到这段时,轻巧的文字下,隐藏的是浓重的悲哀。
生活的本质是残忍的,在艺术作品中,它往往不是被一笔带过,就是被大肆渲染,后者在我看来,其实是尤为“可恶”的,因为它常常被用以博得他人同情而故意夸张。但前者也是同样“可悲”的,因为一个人最悲伤的经历也只不过是别人笔下的一两句文字而已。
但轻描淡写大抵是要比过多的渲染陈述要好的多。至少在汪老笔下,我们可以看到那一点也不做作的深情。
先生的人正如先生的文字,描白,留有余味。先生的为人处世确是赤诚至极,但先生的心,先生的人格,先生的情怀却是含蓄的。先生从不直言苦痛,我想他大概是把苦痛深藏进心里,却在笔端倾出了那样清澈又饱含着深情的文字。
先生是深情的,所以他不愿意陈人苦痛,因为那会让他柔软的心更添一抹沉郁;先生的深情是勇敢的,他从不把自己或他人的疼痛诉诸笔端,只是一个人把它默默藏进心底。他笔下的文字永远诙谐淡漠,或许他觉得我们还太年轻了,不忍心让我们直面冰冷,于是他便用心与笔在黑夜中点燃了一点光亮,让黑夜不再那么难熬。
先生是个执灯之人,亦是点灯之人。
记得看到过不止一篇写先生的文章,里面不约而同的提到,先生是很爱笑的。
先生的爱笑大抵是因为他的浪漫,也是因为他的悲伤。
在悲伤的生活里,哈哈大笑或许是最浪漫的生活方式了吧。
因为懂得生活的残酷与悲哀,所以才愈发能感知他人的苦楚。
因为懂得,所以珍惜,所以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