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次偶然的机遇,县里举办“中国长垣君子文化”论坛,请到了余秋雨教授来做报告,我很荣幸参加,初见“先生”,一身洁净而又得体的外表,整齐无乱的发型,炯炯有神的目光,和蔼可亲的面孔,一说话,低调内涵的素养,才得知“先生”如今已72岁。
嗨,又得忍受几个小时的煎熬,我深想,这不和以往讲座一样,在台下的人听着听着就厌倦了,原因是都是些大理论,理解不透。“先生”进场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舒服,他从头到下井然有序,不高不矮的身材,一进场,他给大家挥手致意,让我感觉很懂得礼瑾谦让,我们的长垣县委书记秦书记介绍过先生的简介后,我有种很犹豫不决的思想:先生的演讲开始了,到底用心专注听还是敷衍了事听?殊不知,他的第一句话打破了我的惯性思维,他没有直接讲到主题,听了一会,让我感觉这明明与主题无关啊,“没按常规出牌”,我们正常人写文章或演讲无非就是“开门见山”、“引寓落篇”、“前后呼应”、“先总后分”等等,看从再多的等等里面没能让我感觉他的讲座和主题有什么样的衔接和相近。我越是多疑了,直觉牵引我不得不听下去“看看他的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君子文化论坛”本应该讲到君子或者文化,再者与这两方面有关的内容,可他,是不是讲错了,我更加好奇。我想估计一会先生要给大家道歉,他确是讲错了,心里还嘲讽与人。
“..............,这是的我的人生经历”,“先生”用言简意核,通俗易懂的朴实话语把他的出身,他的人生经历,他的磨难荆坷,他的研究创作,他的价值取向,他的成果造诣等作为开场白也可以叫引言。这一听,不等于这篇演讲就结束了吗,一下子把家底亮出来了,“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这都让大家对他了如指掌了,还有什么可讲了啊?我愈加惊讶。“先生”接着说,用我自己的人生历练和几十年对心中所研究君子文化的孜孜不倦追求,来表达我对中国君子和蘧伯玉文化的考证和永不停歇的总结和在全世界的传播。他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最后引出君子,剖析君子,从童年的小人书摊到李清照,从文革伪君子到造谣者,从诈捐门到与舆论的恩怨情仇,俯拾今昔,观照他我,认识君子,分辨君子,珍惜君子,“先生”是用这种坚持不懈的执着和精益求精的钻研来让更多的人做个真正的君子,“先生”说,这样若社会上能够盛行哪怕是失败的真君子也远比贻害万年的“伪君子”好的多,这样这个社会都正气怡人了。最后才把主角推出,来开始对长垣蘧伯玉君子文化的研究和论道。不得不说“先生”真不愧于是“大师”。
“先生”首先用一个例子来讲到君子的第一个标准要“怀德”。“回想那天在国会图书馆演讲时,一位副馆长热情地说,我是他们历来邀请的演讲者中第一位中国大陆学者。图书馆在演讲前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那就是,由图书馆的亚洲部主任和另一位官员,推着一辆金属架的运书车,绕场一周。车上,全是他们馆藏的我的著作。当发现这些书大部分都是盗版书时,妻子便用手指竖放在唇前。这是因为,妻子希望我不要当场说破”。从这里“先生”讲到与君子相背而行“小人”,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出自《论语·里仁》。这里所说的君子、小人,就主要是指地位,而不是人品。对这句话的注释,还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做得最好。朱熹是这样注的:怀,思念也。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怀刑,谓畏法。怀惠,谓贪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关? 按照朱熹的说法,君子、小人的差别,根子上是公、私之间的差别。以公共利益为主要思念趣向,便是君子;以私自利益为主要思念趣向,则是小人。因为这里所说的小人是指普通百姓,所以“怀土”“怀惠”也是合理的,算不上恶。但是,即使是普通百姓,如果永远地思念立足的自家乡土而不去守护天良大善,永远地思念私利恩惠而不去关顾社会规范(怀刑),那也就不是君子情怀。
“先生”讲到:“君子成人之美”这句话,小人反是。《论语·颜渊》讲到“美”的概念,在人类古代常常与“善”交融在一起,很难明晰分开。到了孔子的时代,已经有“尽善尽美”的说法,这就意味着“美”已经可以与“善”并立,具有某种独立性了。但是,“先生”在这句话中,为“美”设定的对立面是“恶”而不是“丑”,因此又与“善”近义,大致是“好事”的意思。 “成人之美”,也就是促成别人的好事。这里的“人”,并不仅仅是指家人、友人、认识的人,而是范围极大,广阔无边,孟子在《公孙丑》中所说的“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以及后来唐代《贞观政要》中所说的“君子扬人之善,小人许人之恶”,等等,都让人联想到孔子“成人之美”的说法。而且这些说法确实也可以看成是“同义联璧”。但是细细辨析,这里的“美”和“善”还是有区别的。例如救穷、治病、抢险,只能说是“与人为善”,而不便说是“成人之美”。“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促成良缘、介绍益友、消解误会、帮助合作等等。“先生”讲到,总之,“成人之美”更多地是指锦上添花、雪中送炭。 这里也体现了“君子”与“好人”的微妙差别。“好人”必然会“与人为善”,但“君子”除了“与人为善”之外,还会“成人之美”。在灾难面前,“君子”与“好人”做着同样的事,但在无灾的日子里,“君子”更会寻找正面意义的形式享受。为此,他们比“好人”似乎更高雅一点。
“君子应坦荡荡”,“先生”说,我从他从口中得知,在人际关系中,小人要比君子劳累得多。小人的劳累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小人要“结党营私”,必须制造敌人,窥探对手,敏感一切信息,还生怕别人报复,终日战战兢兢。第二,小人要“成人之恶”,必须寻找恶的潜因,恶的可能。随之,还要寻找善的裂纹,美的瘢痕。第三,不管是“结党营私”还是“成人之恶”,都必须藏藏掖掖,遮遮掩掩,涂涂抹抹,费尽心机,生怕别人知道。第四,如前所说,即便在自己的小团体内,他们也在彼此暗比,互相提防。比了,防了,又要表现为没比,没防,在嘻哈拥抱中伪装成生死莫逆、肝胆相照,这该多劳累啊。这么多劳累加在一起,真会使任何一个人的快乐被扫荡,轻松被剥夺,人格被扭曲。结果如何,可想而知,人们历来只恨小人天天志得意满,却不知他们夜夜心慌意乱。“先生”举个例子:譬如,攀登喜马拉雅山,有一种道路使你一帆风顺、瞬间可达,那就是做直升飞机;还有一种道路布满险履,稍不留神,就会跌下万丈深渊。经过思考,选择两者中间的另外一条道路,这样又不不劳而获,又能锻炼身心达到登山的目的,这就是“先生”讲的君子应有“中庸之道”。从这个例子,让我感觉到,中庸不是弱者,而是更高的智慧。
“先生”又讲到“君子应有礼”。我看了资料,孟子说:“有礼者敬人”(《孟子·离娄下》);墨子说:“礼,敬也”(《墨子·经上》)。这就表明,一个有礼的君子,他的全部动作都会表达对他人的尊敬。敬,是高看他人一眼,而不是西方式的平视。中国几千年都受控于家族伦理和官场伦理,到今天仍然如此,所以习惯于把恭敬交付给长辈、亲友、上级、官员。但是,君子之敬,并不是家族伦理和官场伦理的附属品,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一个君子,如果对偶然相遇的陌生人也表示出尊敬,那么,这种尊敬也就独具价值。因此,我常常在彼此陌生的公共空间发现真君子。一旦发现,就会驻足良久,凝神注视。正是他们对陌生人的尊敬,换来了我对他们的尊敬。在这里,互敬成为一种互馈关系,双向流动。公共空间的无限魅力,也由此而生。这种互馈关系,孟子说得最明白:敬人者,人恒敬之。 为此,我很赞赏“先生”把“礼”和“美”连在一起的做法。《礼论》里为“礼”下了一个定义,说是“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在设计礼的时候,不管是个人之礼还是集体礼仪,都必须文,必须美。 再谦恭,再辞让,如果以拉拉扯扯、推推搡搡、大呼小叫、卑躬屈膝、装腔作势的方式呈现出来,也不是我们所要的礼。君子之礼,与美同在,“先生”说。
“先生”最后讲到“君子知耻”,君子是最有耻感的人,而小人则没有耻感。 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说过,君子,包括“士”,必须“行己有耻”。也就是时时要以羞耻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义底线”上的反省和警惕。但我们在分寸上应该懂得,“先生”在这里所说的“耻”,与我们现在所说“可耻”“无耻”相比,范围要宽泛得多。我们应从“先生”的话里做好每日独省其身,每事独省其思。
“先生”最后总结,讲到致良知,我立即反应到这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心理学,我前些年已读过,思想只有从君子的标准出发,才能走君子之道,这就是知行合一。“先生”说,有了知行合一还不够,譬如气功,他是天体和人体的合一,譬如练太极拳,讲究的就是气,这不是巫术,再如中草药,就是集“空气与湿气融合”、“经验与时间练就”等等,现在好多知名的中草药材都是因此才研制而成。我悟出了“先生”他思想的真谛:“一个君子,应从知行合一,到上善若水,再到清心寡欲,最后到人体合一”。
上学时在教科书《都江堰》一文中认识先生的,今天终于见到“先生”本原容颜,让我认识了真实的余秋雨先生;让我读懂了真正的余秋雨先生;让我了解了真情的余秋雨先生。在他讲座当中,当提到他的妻子马兰时,在一起听讲座的有些人打开手机查阅了一下资料,当得知他比妻子大十几岁、而且这是先生与前妻离婚后又一次婚姻,有的可能会流言碎语,指鹿为马,说这言四。我读了“先生”后却不这样认为,这正如“先生”开头所讲,人的文化差异,导致有的婚姻不能在一起,这正如外国和中国文化区别一样,不能因为婚姻的再续来否定一个人的全部。真实的余秋雨先生他是一个有灵感的思想者,尤其是在于他对文化的探索与思考中。“做个君子,做个正君子”,是他思想的追溯和对我们的期盼。
“先生”最后的一句话给出了肯定答案,河南长垣县不仅可以肯定的说君子之乡(蘧伯玉,河南长垣县人),还更加可以肯定的说是君子故里。我也以我是长垣人而倍感自豪。
可,让我乐极生悲的是,“先生”不知下次何时再能听您吟诵这《君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