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布”!
我伸出一只拳头,女儿则伸出一只手掌,比划着凑在一块儿。“我赢了,我赢了……”女儿一阵雀跃,绕着我跑了两圈,然后抓着我的手,轻轻地打了一个手板。
这是我和女儿的游戏。这款游戏简单、不用花钱、随身携带、随处可玩。
女儿初学这个游戏的时候,很难提起兴趣,也只会出布,我就有意的让着她,总是出石头,让她每次都赢得开心。间或一次我也会出个剪刀什么的,偶尔赢她那么一下,让她的“成功”之路受点挫折。每当这时,女儿总是要耍赖,闹着不玩了。妻子在旁边就当裁判,“要正规哈,不准耍赖哟。”女儿就在裁判的监督下,收起她的赖皮。
渐渐的女儿大了点,能跑会跳了,手上的动作也灵活了些,“剪刀、石头、布”也是运用自如,如果仅凭运气的话,我也不一定是她的对手。有一次,我和女儿在小区玩耍,她看见其他小朋友吃糖时,也想吃糖。我口袋里没有,回家去拿或是去买,又懒得走。突然,我看到草坪中有一个螺旋式的石板阶,一级一级的散开,象一个大大的“波板糖”,很好看,我决定让她吃这个“波板糖”。
“你看,草坪中的那个一圈一圈石板,像不像那个‘波板糖’?”我指着石板对女儿说。
女儿看了看那些个石板,“有点像。”
“那我们来吃这个大大的‘波板糖’好不好?”
我们的吃法就是玩“石头、剪刀、布”游戏,谁赢了,向前走一步,看谁先走完石板阶。
我俩站在起点的同一阶石板上,开始了吃糖。“石头、剪刀”,我出剪刀,女儿出石头。女儿先赢一回,双脚并拢,向前跳了一阶。“石头、剪刀”,我再出剪刀,女儿又出石头,她再赢一回,又向前跳了一步。“剪刀”“剪刀”,双方平局。第四回合,我出“布”,女儿出“剪刀”,女儿又向前跳了一步。
“老爸,我吃了好几口了,你要加油哟。”女儿回过头来,看着还在起点的我,笑嘻嘻地说。
“莫得意,马上就超过你。”我嘴上虽然这样说,但心里也像吃了“波板糖”一样甜,“小家伙,还有两下子。”
接下来,我们互有输赢。期间,我超过了她几次,有时也超过她好几步,女儿看着我超远了,就想耍赖。我就一边说“不准耍赖哟。”一边安慰她说“你很快就会超过我的。”最终,她先我两步跳到终点。那天,我到超市买了一颗真正的“波板糖”奖励她。
春节的时候,上二年级的女儿嘴里时不时的会蹦出一两个成语,有的还是我们很少用的。有天晚上,我们关了电视,一家人偎在沙发上讲故事,童话里的白雪公主都被我讲得“死去活来”了好多遍,女儿似乎也听烦了。看着女儿一点困意也没有,妻子说“我们来做‘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怎么样?”
“好啊,好啊。”女儿拍着小手欢快的答应了。
“但是,我们还要加上一项内容。”我想起了女儿会说成语的事。
“什么内容?”女儿问到。
“说成语。”我说。
“好!”妻子和女儿都拍手同意了。
我侧了侧身,调整了一下姿势,面对着女儿。妻子也挪了挪位置,向着女儿。
“先宣布一下游戏规则,每次输了的就说一个成语,不准重复。”我先宣布了规则。
“石头、剪刀、布。”我们三人异口同声,同时,向中间伸出了各自的手型。
“花的。”女儿说。
“石头、剪刀、布。”这回我和女儿出剪刀,妻子出布,妻子输了,说了个“春意盎然”的成语。
我们又继续玩,手上拳掌翻飞,嘴上念念有词,三人各有输赢。十几个回合后,女儿又输一回合。
“一家团圆。”她说了四个字。
“不对。”我和妻子马上更正。她又想了一会儿,却没说出来,估计是小脑袋里面的成语卡壳了。
“我借你一个,‘意气风发’。”我悄悄跟她说。
“意气风发”。女儿赶紧说了出来。
又玩了十几个回合后,女儿再输了一回合,她说了一个“春回大地”。接下来我输了,我就说了个“万物复苏”。
“抢我的台词。”女儿冲我一句。
“为啥呢?”我不解。
“那是她语文书上的。”妻子在一旁接过话来说。
“我本来前头说了个‘春回大地’,就想起了‘万物复苏’这个成语了,哪晓得被你说了,你不是抢我的台词哟。”女儿笑嘻嘻地说。
后来,女儿也经常出现“抢台词”的情况,把我和妻子事先想好的成语给说了。
接下来的一个回合里,我又输了,脑袋也像短了路似的,一时也想不起成语来。
“老爸,我还你一个,‘十全十美’。”女儿见我想了半天也没说出来,小嘴凑在我耳边轻声地说。
“十全十美。”我马上说。
“不算。”妻子说,“那是丫丫告诉你的。”
“可以算,这是我还给爸爸的。”女儿一本正经地说,“你要是想不起来时,也可以借我的。”
那晚,我们说了很多的成语,“一心一意、意气风发、发扬光大、大功告成、成人之美、美意延年……”等成语在“剪刀、石头、布”的吆喝声和拳掌翻飞的比划中一个接一个地说了出来,荡漾在女儿的脑海里。
第二天,女儿跑到我身边,扬起手中的成语词典说,“老爸,我现在有一本秘密武器,玩‘剪刀、石头、布’再也不怕你们了。”
我和妻子会心地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