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长波的头像

吴长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2/11
分享

不变的礼数

       返乡过年,还在为老家的亲朋好友买点什么礼物发愁时,家乡流行的年节礼物,已悄然发生了让人惊异的变化。

        今年返乡过年只给老家带了一只全聚德烤鸭,在镇子上的二哥家过年,自然就送给他了。

        由于节前未给其他亲朋带礼物,节后返京前,要去买点礼物,比如白酒、红酒、牛奶、营养品什么的,送给那些过年期间请我们一家吃饭的亲朋,作为答谢。

        大年初一,我问二嫂,给邻居家买点啥合适?

        她说“今年大家都送油啊?”

        送油?我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

        送啥油?我问道。

        二嫂说,送花生油啊。

        我说,以前没听说过年送礼送油的啊?合适吗?

        咋不合适,大家都改送油呢。

        二嫂说,送油不容易坏,可以长期保存,人家喜欢。

        “白酒、牛奶、饮料、营养品什么的,有的人家没人愿意吃,送了人家也没用。你送给人家,人家还得想办法转送出去,实在送不出去,还得送回店里,让店家低价回购,多麻烦啊。”二嫂说。

        二嫂的话,让我想起了过去,想起自己尚小,老家还处在贫困线下的时候,过年走亲访友,能送上一盒十来块钱买的蜂皇浆,那都能让人高看一眼。

        那时,过年送礼,一般是一斤红糖或白糖,如果是一斤冰糖,那算是很大方的了。

        亲朋好友家里添丁,礼是要送的,大多是一斤猪肉,或者二斤面条,如果都送不起,那就送几个自家母鸡生的蛋。总之,桶油是无论如何也送不起的。好在,那时候无论你送什么,都会让人开心。

       都说礼多人不怪,现如今,在家乡送礼也得挑选礼物了,送出去的礼物,得让对方乐意才行。

       二嫂说,有外出经商的亲戚,给村里的一位老太太送了一袋麦片,老人看了很生气,以为是喂猪的麦皮,直接倒去喂猪了。

        30年前,也就是我离开老家的时候,下党村刚建乡,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村级办公场所,“五无乡”是家乡独特的标签。而今,乡亲们告诉我,下党乡人均纯收入已从1988年的186元增加到2017年的11000多元,翻了近60倍。

        人均年收入186元的年代,一年到头,大多数人家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次猪肉,平时连油都吃不上,客人来了给泡杯糖茶,家里小孩老人有个头疼脑热的,能吃上一支蜂皇浆,就是美事一桩。

        在老家,过年过节或遇喜事,给亲朋送礼,俗称伴手礼,又称手信,是有讲究的。送糖代表祝福生活甜蜜,送蜂皇浆代表祝福老人身体健康,送两枚鸡蛋代表好事成双。

        那么,而今送油代表的又是什么?!是家乡脱贫致富的象征吗?是代表乡亲们的观念变了吗?是代表乡亲们变得务实了吗?也许都是吧!

       但是,无论送什么,变的只是礼物,不变的却是乡亲们心中纯真朴实的礼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