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的雾霭
朦胧了苍穹下的乡村
朦胧成淡淡的山水画
袅绕了千年的炊烟依然
沉默了万载的青山仍旧
读乡村的黄昏
越觉雁群于天际写的诗行
清新隽永
甚至那赶着羊群
走进画廊的牧童的笛音
也震撼着东山那弯醉月
射出乡村的神韵如禅
闪烁成黄昏的祈盼的眼神
望穿石径那姗姗的脚步声
1998.3
(选自诗集《春天的约会》 作者:吴楚生)
因故回到阔别十年的家乡,黄昏独坐,忽记“昔同学少年”、“乡村歌手”、青年诗人吴楚生的诗歌《乡村黄昏》。作者吴楚生,是我的同学。社会发展到今天,早有人叫嚣“文学不值钱”,而作为河源市诗词协会会员、岭南诗社社员,商海沉浮仍笔耕不辍,由是感慨万端。
作者以“乡村黄昏”为题,以“黄昏的雾霭”起笔,平平叙起,单刀直接,切入主题,再从容承接,把黄昏雾霭“朦胧了苍穹下的乡村/朦胧成淡淡的山水画”的景致映入读者的眼帘,并在读者脑海掠起一道隽永的涟漪,使人不由联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登乐游原》中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笔下的“黄昏”和“雾霭”, 有点象王安石“岭云分暝与黄昏”的味道。诗句中有静的景物变换,有动的时间推移。写作表面写黄昏雾霭,朦胧了乡村,也朦胧人们的视野。“朦胧”两字既是动态色光的描写,是静态景物的描写,又是远涉他乡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乡渐已“朦胧”。然后笔锋一转,炊烟袅绕的乡村象山水画一样慢慢地“淡”入眼帘。尽管淡,但却隽永。时过境迁,乡村“袅绕了千年的炊烟依然”,乡村“沉默了万载的青山仍旧”,使人不由联想起杨慎《临江仙》里的名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时近深秋,大雁南飞。南飞的大雁勾起作者无限的思乡情愫,并暗暗祝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作者热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那“淡淡的山水画”似的乡村,甚至南飞的雁群,也会“于天际”写出“清新隽永”的诗行!
作者家乡在山清水秀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的河源农村,这里阡陌交错,鸡犬相闻。“那赶着羊群”的牧童,不知不觉“走进画廊”;那悠扬的笛音,“震撼着东山那弯醉月”;那伊人“祈盼的眼神”,望穿秋水;那“姗姗的脚步声”捣响乡间石径的静谧…… 月亮升起来了,乡愁也自作者心底升起,思乡的心啊,似箭,射向黄昏的乡村!
全诗总共14行,诗行工整而跳跃,讲究诗行的艺术性。短短122字,营造出一个韵味无穷的意境。全诗自然景象有“黄昏的雾霭”、 “袅绕了千年的炊烟”、“沉默了万载的青山”、 天际、东山、醉月、石径等,描写有生命的如雁群、牧童和隐于诗行中的恋人,最后两行写“祈盼的眼神”和守约“姗姗”来迟的情人的脚步声,把一幅“痴男怨女、人约黄昏后”的恋爱情景勾勒得栩栩如生含蓄却又栩栩如生,情韵醇厚,含悠然不尽之意,令人神驰遐想……
作者深谙古诗词创作,《乡村黄昏》作为现代诗歌,略带有点古典的味道却又不泛现代诗歌的内在张力、形式上的自由和内涵的开放。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苏轼),读后给人留下了想像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