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楚生的头像

吴楚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12
分享

日记情愫

中国日记源远流长。东汉马笃伯就有逐日记叙登泰山之事的《封禅仪记》,成为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日记。两宋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日记的繁兴期,特别是南宋陆游和范成大的日记,在日本、美国分别有译注本或研究论著出版,尤其是清朝李慈铭、薛福成和梁启超等日记体文字,更是对近代中国日记体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

很小的时候,我便与日记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搬家整理旧物过程中,看到自己的第一本“日记”。那是小学四年级时,用铅笔在写过的作业本背面歪歪斜斜地写下的“流水帐”式记事文字。那一刻,如获至宝的我放下手中的活儿,逐页展开那泛黄的写满文字的“日记”,儿时的天真烂漫跃然纸上,轻抚着幼稚笨拙的笔触,隔着时空与少年的我进行深刻的交流……

感情的宣泄,孤独的我喜欢借助纸和笔,因此我偏爱上了写日记。林清玄从小立志做作家,小学时开始每天写作500字,中学时每天1000字,高中时每天2000字,大学时每天3000字,并且以坚强的毅力一直坚持了下来,到现在为止已经出了131本书。由于生活的奔波与职业的原因,我无法像林清玄一样为自己定下宏伟的写作计划,但每天500字的日记,除特殊原因外几乎是坚持到现在的。

早期时断时续的日记文字,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认知有如窗内窥月,以致苦思冥想搜肠刮肚,或苍白无力空洞无物,或索然寡味东拼西凑,或歇斯底里摇旗呐喊,或偃旗息鼓无病呻吟……

日记,于我而言是最为灵活与自由的文体,大可不必拘泥于它的表达方式:我可以写成日记诗、日记散文、日记小说……于是,对人生的感悟,化成素洁的日记本里或淋漓尽致或挥洒激扬或晦涩难懂的文字。随着年岁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和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日记慢慢地注入或隐或现的“爱与美”的元素,使原本单调枯燥的叙事,不再是杂乱无章的音符,随着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慢慢变得清新和谐起来。

忠实地记录着我心路历程的厚厚的几十本日记,是前行之路镌刻下的不可磨灭的轨迹,也是“格物致知”进程中一道的亮丽风景线。然而,二十年前,有了人生的第一台电脑之后,异想天开的我开始用电脑“写”起日记来,并把用键盘敲出的片言只语,保存在我的软(磁)盘里。遗憾的是,那一张张珍贵的软(磁)盘,因为灰尘侵蚀或潮湿变形等原因,保留下来的已无法打开和解读,或是因为软驱的淘汰再也无法被读写和复制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人生一大憾事。

后来,随着硬盘容量的扩大和普及,我就直接把我的文字敲击进我的电脑,保存在电脑硬盘里。我以为这样就能永久地保存了,没有想到的是,几次硬盘的塴毁,使我的“电脑日记”也化为乌有。最后我不得不借助光盘刻录机对我的日记文档进行备份。

翻阅自己的旧日记,是另一种人生大安详的享受。常常在静静的夜里,对着四壁的宁静与淡泊,在柔和的灯光下轻轻翻阅、细细品味……读着自己那些或晦暗苦涩,或清丽明快的文字,像是聆听一曲曲充满梦幻色彩的未来畅想曲在耳际呢喃轻奏。

日记是个人生活的重要备忘录,是个人生活进程的历史的影像。日记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日记是生活的写照,它自有存在的意义。所幸的是,我的几十篇文稿与两百多首诗歌,因为10多年前光盘刻录机的应用而幸存了下来。现在,我开始借助网盘的自动备份功能保存我的日记文字。在诗歌《日记》里,我写道:“梦随日子延续/日记因梦不断/每段或喜或怒的感情/昭示成多舛命运的注解/每篇或长或短的文字/诠释着复杂多变的人生/孤独的日子/沉积成沉默的思考/漂泊的岁月/镌刻成人生的美丽……”(2019年1月21日发表于《河源日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