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德忠的头像

武德忠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28
分享

乡村文人赵建文

75岁的赵建文一谈起他的家乡清水塘,便会两眼放光,滔滔不绝地讲起清水塘的水有多清,清水塘里的鱼有多肥美。他甚至专门为清水塘作了两首歌,其中一首是《美丽的家乡清水塘》,还请县文化馆的专业人士作了曲,在村子里传唱。有时他还会绘声绘色的讲起清水塘远古的传说和神话。不仅如此,多年来,他收集整理了不少家乡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到后来干脆自己写起了神话和故事来。有的还在《飞霞》《文笔塔》等县级刊物上发表出来。这些年来,他收集整理的民间故事有《云南人从何而来》《清水塘的传说》《锅底山的传说》《青石蛙的传说》《海白菜与大螃蟹》等近十篇。创作的故事和神话有《梦圆》《阴阳魂》等。还自编自演小品、快板等若干篇。此外,他还编写了《建水彝族白话》《建水彝族非遗传承文化经典》等文化书籍。赵建文除了读读写写,还喜欢唱沙莜腔、海菜腔等各种彝族腔调,以及跳彝族烟盒舞,款白话等。2018年他被评为沙莜腔的县级传承人,成为乡村典型的文化人,但在生活很现实的乡村,没有人这样称呼。他平时跟一位普通的农民没有两样,或者说他本身就是一位普通的农民:身材清瘦,肤色黝黑,脸上邹纹密布,双手粗糙。一整天早出晚归,犁田耙地,春种夏耘秋收,为一年的生计劳累和奔波,他是隐藏在民间的文化人。这让我想起那些优美的乡村传说和故事,就是无数像赵建文这样的名乡村文人传承和创作的,他们都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无名英雄。赵建文是幸运的,他在县上发表过作品,表演过节目,在县文化界是留下了名字,他无疑是这些乡村文人中的佼佼者。

像赵建文这样的乡村文人,他们的文凭往往不高,靠的就是自己的热爱和禀赋。赵建文就仅仅是一个小学毕业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大老粗,就因为热爱,所以成了我们眼中的乡村文人。

赵建文是清水塘村土生土长的彝族,据他自己讲,其祖上是200多年前清道光年间从石屏搬来清水塘的。对于清水塘村的历史,赵建文说,500年前,清水塘仍然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地方,后来陆陆续续从石屏、岔科的王凤庄等地迁来一些彝族,慢慢形成了现在的村庄规模,是一个典型的彝族传统村落。如今,清水塘村有570人,其中彝族566人。他说,小时候村子里还过火把节,斗火把架,盛行跳烟盒舞,唱彝族四大腔,即莎莜腔、海菜腔、五山腔、四腔。如今清水塘村还有白桂芬和他会唱全部的四种腔调,清水塘也是建水县彝族腔调最多的地方。赵建文从小就生活在这种彝族传统文化浓郁的村庄,耳濡目染,慢慢地就喜欢上了这种乡村文化艺术,并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才华。在赵建文艺术成长的道路上,有两位老一辈的民间艺人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位是他莎莜腔的师傅王朝文,一位是海菜腔的师傅许强,两位老人都于几年前在80多岁高龄去世。由于他在文艺方面的突出表现,1962年,还在学校时,就被抽掉到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学习乐器、唱跳和一些现代的革命歌曲,既拓宽了视野,又进一步提升了歌唱和表演技艺。在这期间,文艺宣传队曾代表地方上多次去慰问驻扎在清水塘附近的一支部队,这样的演出实践,极大地锻炼了赵建文。

成年后,由于为生活奔波,再加上后来文化大革命中对传统文化的错误批判,村子里几乎没有人再唱跳传统歌舞,也几乎没有人再谈及乡村传说和民间故事。仅有的歌舞都是那些老生常谈的革命歌曲和舞蹈,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处在了最低谷。1976年,赵建文被推荐为清水塘村的会计,虽然与民间文化艺术不沾边,但会计这个职位多少也让沾了点文化人的气息。农村的会计,虽然不是官,但这个岗位也同样锻炼了他的组织协调能力,为日后组织村里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他这个会计一干就干到了80年代末期(因为在清水塘村干得好,后来被调到村委会任会计,但因为包产到户,没有什么账务往来,就到外面打工去了)。在80年代初期,岔科镇修建岔科通往县城的道路,他作为会计,带领村上的一班人马参加了修建。结果在修建过程中,他的脚被石头砸伤,由于当时缺少资金,赵建文只好请当地一个民间骨科医生医治。这样他一边治疗,一边在家休息,什么农活也干不了,时间长达3个多月。在这期间,他在闲极无聊时,突然就想到了家乡流传数百年的民间故事,于是拿起笔把自己脑海里的故事一篇篇整理成文字,开始了走上了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故事的道路。从此,他那颗沉寂多年,依然热爱着民族民间文化的心再次被点燃。这一时期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正是一个百业待兴,朝气蓬勃的时代,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1985年,县文联在全县收集整理民间故事,对于早有准备的赵建文来说,真可谓“久旱逢甘露”,恰得其时。这一次,赵建文有《云南人从何而来》等几遍民间故事被收入县上的民间故事集中,有的还在县上的文学小报《飞霞》上刊登出来,这给了他莫大的鼓励,更坚定了他收集整理民间故事的信心。几年下来,他收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已近十篇,这对一个只有小学文凭的农民来讲,实属不易,更显难能可贵。

赵建文虽然是一个农民,但在文化艺术的学习上确是一个永不知足的人,他从没有停止过学习和研究。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也一直在偷偷地学习传统歌舞,悄悄地收集民间故事(当时仅限于听和讲)。所以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他能够像一颗民族民间文化的种子一样,生根发芽,逐步茁壮。时间到了80年代末期,为了增加收入,有的农民开始走上了打工的道路。赵建文也加入了打工的行列,到邻县个旧锡矿上打工,每天3元钱,可才刚半年时间,他手臂就意外受伤了,这一次他住进了建水县的曲江人民医院,一住又是 3个月。在这期间,他想到自己出去打工,钱没挣到多少,反而受伤了,治疗期间,老板又拒绝支付误工费,他的心里很感慨。他又想到矿山上那些无数和自己一样的农民工,思绪难平,于是在住院期间写成了一部电影剧本《难者的呼唤》,后来还投稿到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最终因为种种原因不了了之。不管怎样,这都体现了赵建文对文学艺术的执着精神并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作之路。

之后很长时间里,赵建文与妻子一直待在家里栽田种地,除种植水稻外,还栽烤烟、种辣椒等经济作物,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到了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清水塘村也沐浴着时代的春风,不断发展,赵建文家的生活也越过越好······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农闲之余,唱歌跳舞的人越来越多了,传统的彝族歌舞渐渐回到了人们的生活里。由于赵建文在民族民间歌舞方面的深厚功底,以及他干过会计,擅长组织协调,人缘好,特别是他对于民族民间文化的热爱等因素,他自然而然地城了村里文艺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头羊。时间很快进入21世纪,2003年,非遗法通过,民族民间歌舞迎来了传承发展的春天,民族民间歌舞在县城和乡村流行起来,各种汇演和比赛经常开展。用赵建文的话来说,从这一年开始,他们的日子就好过了。这些年来,赵建文带领村上的民族歌舞表演队参加了6场表演和比赛,有的代表村委会到镇上表演,有的代表镇上到县上表演,先后获过三次奖,赵建文和他的团队的表演技艺也在这些表演实践中得到不断提高。作为团队的领头羊,2018年赵建文被评为莎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传承人。

在传承好民族民间歌舞的同时,赵建文也没有停止文学创作,并小有成就,2011年还加入了县文学协会。这一时期,儿女们先后长大成人,家里的负担已逐步减轻,为了增加收入,2005年起赵建文开始到羊街坝的葡萄园里打工,白天忙着修剪葡萄的枝叶,晚上静下来时,便开始创作民间故事和神话。每当写成一篇作品后,他都要来城里找文联的同志帮他修改,成熟的作品,文联的同志便会给他刊登在文联主办的文学期刊《文笔塔》上。我于2007年初来到文联工作,为了充分发挥好文联联络协调服务的功能,我把联络服务乡村文学作者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正是这一时期,我认识了赵建文,跟他探讨过,修改过他的一些作品,并在《文笔塔》上刊登出几篇来。就这样,我们以文会友,逐渐成了忘年之交,那时我三十五六岁,他年近六旬,至今已有十五六年的时间。赵建文是一个乐观向上,心直口快的人,做事踏实,热心公益,以人为善,人缘好,再加上他在民族民间艺术上的特长,他在村子里很厚号召力。2012年,正是在他的组织和张罗下,四处协调资金,建盖了清水塘村的老年活动室,让村里的民族歌舞表演有了一个固定的舞台。当时,文联从支持民族民间歌舞发展的角度,还给了一些微薄的支持,这被他们铭记在心,至今念念不完。这些年来,清水塘村几乎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火把节,每一次都是赵建文为首的一班人在组织和操办。

随着交往的深入,我慢慢知道,赵建文不仅热衷于民族民间文化事业,在生活上,也是一个负责任的丈夫,一个慈祥的父亲。他的妻子名叫白美莲, 1970年嫁给他的时候才16岁。当时, 白美莲的父亲因受人诬陷被抓去劳改,她母亲带着弟弟改嫁他人,只留下白美莲孤零零一个人,这时,早已认识并钟情于白美莲的赵建文,就把她娶回家,一起生活。如今50多年过去,夫妻俩夫唱妇随,勤俭持家,在劳动之余,都对民族民间文化事业有着执着的热爱。夫妻俩原本育有三男一女。老大是儿子,1971年生,但2岁时因病不幸夭折。现在,老大是女儿赵瑞,生于1975年,最先嫁到村子里,后来离婚,被人拐卖到了江苏。在得到线索后,夫妻俩到江苏一边打工,一边寻找,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女儿。如今48岁的女儿已于前几年在蒙自组成新的家庭,生有一儿一女,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大儿子赵勇生于1978年,于2002年结婚,妻子是苗族,共生有一儿两女。老大是儿子,但在两岁时坐牛车,因牛受惊,牛车侧翻,伤了头部,不幸夭折,给一大家人带来了不小的伤痛,好在时间的流逝渐渐抹平了生活的创伤。小儿子赵荣生于1979年,2001年与邻村阿山佰的姑娘结婚,生有一儿一女,如今儿子已建水六中读高中,女儿在建水七中读初中。赵建文的几个儿女都很孝顺,一大家人团结和睦,尊老爱幼。这个大家庭在历经波折和坎坷后,终于过上了平实而安宁的生活。这是一家人勤劳致富的结果,也是党的阳光雨露滋润和时代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2023年8月10日,清水塘村第七届火把节又在这个火热的夏天举办了。这个新冠疫情后的火把节远远超出了清水塘村的范围,参加表演的文艺队除清水塘村和附近村寨的外,还有来自曲江甸鲁坝,开远西山等外地的13支代表队, 300多人。我也受邀参加了这个火把节。作为主办者和组织者的赵建文忙前忙后,声音都沙哑了,但75岁的他没有丝毫的疲惫感,节目最后,还满含深情的唱起了他创作的那首歌《美丽的家乡清水塘》:“我的家乡在清水塘畔,站在岸边向湖水眺望······”

晚上,乡亲们点燃了篝火,大家手牵手,围着燃烧的篝火,边跳边唱,火光闪耀,照亮了乡亲们欢乐的笑脸,古老优美的歌声在清澈的湖边回荡,。

在返回的路上,我很感慨: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富裕,也需要文化的繁荣,需要无数个像赵建文一样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民间文化的乡村文人。

作于2023年8月3日至17日

再改于2023年8月23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