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建春的头像

吴建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1/19
分享

春联的记忆

元旦一过,农历壬寅年春节,一天天走近。为了让大家感受到年味,项目部张罗着派人去阿尔及尔市中国超市,采购春联、贴纸、灯笼和烟花炮竹等迎春节用品,准备把生活区装扮一新。

年味渐浓,思念乍起。对于远在异国他乡,无法赶回家的人来说,每每逢年过节,都是思念家乡亲人最深切的时刻。骨子流淌着传承血脉的炎黄子孙,无论在天涯海角,都会选择在这一刻把目光和心思,聚焦祖国,投入乡情的怀抱。

过年家家贴春联,挂灯笼和放爆竹,被中国人认为是必做的一种辞旧迎新仪式。尚若疏漏,则让人感觉年味寡淡。所以中国人无论走到哪儿,都不会忘记祖传的习俗。于是,我想起从前一些春联的趣事。

春联,也叫楹联、门联、对子。过去的春联,基本都是手写体,而不像现在,除了少数人还在执意手写,大多人在商店选购精美的印刷品。春联,红底黑字,多用毛笔书写,字体的好差要看书写人毛笔字的功底。下乡人不懂书法,评头论足只停留在字体端正、均称美观或者有没有笔走龙蛇之势。至于铁画银钩、欹正相生、清新飘逸或笔酣墨饱力透纸背,只有研习过书法的人才能说出点一二。

我的村庄,是人口三四百人小村。我的父辈一代文盲较多,当时村里毛笔写的好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村里的大队会计,另一个是教过私塾的老人。老人是地主成分,村民避李嫌瓜,自然没人找他写对联,这就苦了会计成伯。年关最后几天,会计家门庭若市,社员们拿来的红纸,在八仙桌上的红纸堆叠成山。免费写联,年关琐事多,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但热心的成伯一律来者不拒。他戴上老花眼镜,小心打开面前的一张张红纸,裁纸、找句、挥毫。墨汁未干时,对联铺满一地;墨迹完全干后,就收起来折好等人来取。成伯为全村写春联,一天写到晚,写得指麻腕酸不说,还没少耽误自家事。那些年代,村里的大小喜事及逢年过节,写联都被他包干了。成伯写的字非常工整稳重,一笔一划像是刻版上刻出来的字,显得很有力量,横平竖直,疏密有致,深得村民们喜欢。彼时还是初中生的我,自叹不如。父亲想让我尝试写对联,我摇摇头,乖乖地拿上红纸去成伯家里。

高中毕业后,父亲又让我写自家春联。我有点心虚胆怯,不敢提笔。父亲看出我的心病,说自家的对联,权当练笔,写不好看也不要紧的。听他如此一说,我于是鼓起勇气落笔,没承想一句七律上联,还剩一个字,纸张已排不下了。浪费一半红纸后,只能去代销店再买一张重写。我把红纸折几个对折,数一数格子,找一副字数相同、笔画简单的对子,按步就班排字,小心翼翼地写出来一看,我觉得自己写的字太幼稚,脸红像纸一样,羞愧让我低下头,目光不敢和别人对视。自由体,毫无章法,一看就是不谙法门的外行,把毛笔当成钢笔字写了。把笔画少的写小了、把笔画多的写雍肿,根本做不到笔力劲挺、秀丽洒脱。从那一刻起,我暗暗决定要练习书法,争取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我开始对书法有了兴趣,常常在空余时间在报纸上练习。

于是我买来临摹字贴和笔墨,利用假期及空闲时间,将勤补拙开始练字,但练习很长一段时间,却不见进步有多大。后来看到一位大书法家的自叙:对书法的喜好,我自幼有之,其过程,应该是始于自行揣摩,起于师承古帖,悟于名家亲授,成于好古求新。在文字的线条结构间静观世事,在书案的谋篇泼墨中笑对人生,深感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深悟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我若有所思自审,认识到自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状态,好高骛远,太心浮气躁,是难以登入书法之堂。

后来,家里春联都由我来写。 村里有个和我一样爱好书画的玩伴,每年我们会在除夕或初一早上,相互看对方春联,评头论足交流一番。我因此喜欢上了春联,处处留意别人写的春联。无论是走亲戚家,还是路过村庄,看见对联漂亮的字体,总是驻立观摩。通过了解,我知道了写对联和贴对联的一些规矩,比如纸的布局要上留天,下留地;右为上首,左为下首,根据联句内容划分,不可随意混淆。

有一年,村里来了一个外地工匠,帮东家写了一副春联,字体龙凤飞舞,把大家都惊艳了。我听说后也特地跑去看对联,草体字写得确实不错,显然是练过字的人。我真心佩服他,挥洒自如、得心应手、能写出笔势矫健的毛笔字。

除了练字,我也尝试着创作对联。从最初改动句子中几个词,再到自己应景创新句,终究嫌用句的平仄和压韵太麻烦,不好掌握,写着写着就失去兴趣了。记忆里,我曾参加《浙江日报》一次征联,还刊登在一九九六年第112期周末版中缝头条。

再后来,我外出打工,过着四处漂泊艰辛的日子,停止练习毛笔字,家里的对联都是一些民生部门赠送。如银行、信用社和邮政等。

随着在社会上,接触到一些书法界人士,也提高自己的眼界。认识到书法是线条艺术,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书法难学,当书法家更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术业有专攻,想投机取巧是不可能的,因为天赋和勤奋缺一不可,需要潜心修练才能掌握诀窍。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春联,是中国人过年特有的一道风景线,代表春节除旧迎新的文化符号,每个中国人都能读懂其中内涵。它是一种怀念的寄托,更是一种对未来憧憬的向往。

 

 

 

2022-1-7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