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田坑,从村名上就能猜得出,是一个建在高处田坑里的村子。事实上村庄的海拔高度达到600多米,整个古村坐落在深邃的山谷中。虽然面积不大,却分布着88间错落有致的房子,高处俯看外形酷似一盏燕窝。一条200多米长的小河,曲折穿村而过。民居,多依山而建,临水而居。
我们一行人乘车进入村里。说句心里话,如果没有公路,仅靠双脚走小路翻山爬岭,估计要花上1个多小时。空手都觉得累人,要是负重而行,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这让我心生敬意,佩服该村的父辈们,一辈又一辈传承刀耕火种,不畏艰难困苦的村风。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大山里繁衍生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
走入村子不久,一座晚清廊桥便呈现在眼前。这座始建于清朝光绪十六年的廊桥,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坐在村口的必经之路上。身上的岁月痕迹依稀可见,在悠悠岁月里,她见证了村庄的兴衰变化。
村中的道路,多为鹅卵石铺成。弄深巷长,如屏风,似画廊,感觉有点曲径通幽。房屋有石砌的墙,也有土夯的墙,看上去都有些年代了。土黄色的墙壁,在阳光照耀下泛着橙黄色。房前屋后,以及菜地缝隙里,苔藓蕨类植物随处可见。一些石板和石凳,也长出青苔,墙角下甚至能见到一些烟熏火燎的痕迹。
深谷出好水。绕村而下的河水,都是大山深处流出来的泉水,水质清澈得惹人喜欢。河水,不仅浇灌农作物,还给村民洗衣、做饭、泡茶饮用,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这条小河,是高田坑村的生命之河,值得受人呵护,引人共情。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萦绕耳边的潺潺流水声。河床两岸,被村民们充分利用;有种植桃梨等果树,有载种各类花草,甚至搭起木头架子,在上面摆放簸箕和米筛等,一年四季凉晒山里的特产。得益于一年四季不断流的山泉水,这里传承古法养鱼,是清水鱼的发源地。农户临河开挖出一个个养鱼池,放入草鱼和鲤鱼,鱼儿喝着甘甜洁净的泉水,吐尽身体里的杂质,使肉质更加鲜美。
村中还有两株千年红豆杉,被村民口口相传,说先有红豆杉,后才有高田坑村。仰望树上结的小红果,不由得让人想起王维的诗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美丽乡村,是每个离开村的游子内心的真实写照。
村路弯曲多岔道,我们走巷穿弄,触摸老房子质朴的墙面,恍如来到久远的旧时光里。镶嵌在山谷里的古村,犹如世外桃源,沉浸在一派宁静氛围里。远望,山林在飘忽的云雾中若隐若现;俯视,黄墙黛瓦的民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显露出古朴的幽静,充满历史气息。尽管朴实无华,却因古老而生色,因静谧而出采,让每一个来过的游客,都赞叹于它古朴的自然之美。
因为是下雨天,没有阳光朗照,欣赏不到古村在太阳下明媚的样子,但雨中的高田坑,也别具风味。山林间云雾缭绕,淡淡的白雾弥漫过来,让村庄一点点陷入雾霭里,一切显得朦胧起来,犹如一个害羞的女孩,用沙巾包裹住她那天生的丽质。
坐在村中的咔啡馆里(民居改建),我陷入暇想。我想,我来不是时候,高田坑最美时候应该是春天。青山如黛,漫山遍野摇曳的油菜花,以及一树树雪白的梨花,艳敛出古村的美丽,如画卷一样。现在,村里的部分房屋已被一家文旅公司改造成民居,并配套了茶室、咔啡馆、图书馆、观景台等设施。集住宿、美食、观光和养生为一体,古村正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四方来客。可以想象,早晨起来,就能看到山谷里飘荡的袅袅炊烟,听见厨房传出锅碗瓢盆声,或许伴随着六畜的鸣叫声,那是久违的农家烟火气息。
都说高田坑古村是浙西原生态民居的活化石,风水宝地、养生福地,的确名不虚传!
20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