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画家,不能描绘出中佈的幽美。
我不是诗人,无法咏颂尽对中佈的挚爱。
从龙上村调查文化旅游资源回来,已过四个月,中佈还时时映在我的心底。
其实中佈,曾是古袁州府萍乡县治下的一个僻远村落。生于元末明初的刘清远,明永乐年间,从高峰“暖溪”(今安福县高峰村)出发,翻过武功山赤脚坳,来到山北,定居萍东大屋场(今茅店村、桂花村一带)。不久,刘清远又携子侄定居东坑,后因子孙发达,又“思扩拓基址,恢宏世业,乃相阴阳、观流泉,又度地中佈,遣子侄孙辈爰居于此”。清远迁居中布多年后,弟弟祥远也携子挈孙由高峰接踵而来。清远、祥远兄弟子侄孙辈,子子孙孙,生息于斯,渐成当地一大宗族。明末甲申之变,兵僰荼毒,清远后裔刘彰卿由中佈迁居宣风里山开基创业。祥远后裔留居中佈,繁衍至今。
中佈之美,一为风景,一为人文。
在刘氏开基祖刘清远眼中,中佈“山高水长,原野隰平,广袤数里”,宜家宜室。当时名流题品中佈之景,归纳为“莲峰晓日、黄祠晚钟、龙江春涨、桥亭午阴、林溪烟雨、凤冈松涛、石潭秋月、牛岭积雪”八景。尤以清代刘万鹏所赋《八景诗》最为脍炙人口,流传至今。读其诗,可知在古代,中佈山林丘壑,风景优美,山上莲花峰初升的朝阳,山下龙江淙淙的春水,桥亭林溪,凤冈石潭……皆被先生妙笔入诗,读来饶有幽趣,令人暇想,好一幅高士隐居图。
如今,中佈风景之美,依然在其山水之秀丽,石墙之沧桑,民居之古朴,你若前去,定会流连忘返、乐不思归。
清晨,穿过石砌的石围子,走进中佈,你会发现,薄雾中的民居,如同一幅淡淡的水墨图画,檐角排排,参差栉比,粉壁朱窗,黄墙黑瓦,道不尽小家碧玉般的秀丽。远方传来“嘘乖乖,嘘乖乖……”的竹鸡鸣叫声,此起彼伏,空旷洪亮。近处,路边古松上的一群小鸟,叽叽喳喳,争先一展歌喉,似在歌咏比赛。
古松虬枝苍老,黛色参天,很有些年月了,让我不由想起南宋状元张孝祥咏颂袁州驿站旁的古杉了。张孝祥途经中佈山下宣风分界铺驿站,看到林立官道旁的百余株古杉,联想自己耿直不容于权贵,有感而发,遂将驿站之名,改为“爱直驿”,并赋诗一首,诗云:此杉已百年,林立官道侧。鬼神所诃护,斤斧不敢迫。爱此遗直姿,凛凛有正色。未云支大厦,聊以荫行客。作诗调令尹,为我驿壁刻。但使杉长存,悬知令清白。
后来,诗人赵蕃途经此地,看到驿馆墙壁张孝祥留题诗作,又见到古杉之旁有古梅,有感而和之,诗云:“杉自谁人种,梅从何代栽。腹空雷有击,根古土无培。要是百年物,曾经几客来。直哉虽见录,清矣可遗材。” 爱直驿因古杉得名,生长于驿馆一侧的古杉、古梅,因张、赵二人的一唱一和,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心向神往?而今,古杉古梅早已不见,眼前的中佈古松,依然傲立于此,不知历经了多少岁月?徜徉其下,不禁要问:此松何年生?此松何人植?
刘氏先祖深谙山水园林的重要性,曾在族谱中规约《禁长栾林》:“凡世家巨族于住宅坟地水口,必禁长栾林密茂,一以培养元气,一以绵延世泽,非徒壮观瞻已也。每见林木蕃郁者,多昌盛之族;而剥落萧条,必家运衰替者也。我族列祖列宗,发祥中佈梅珫等处,……而与阴阳两基、风龙水口及坟墓左右沙手,无论族众私房,均极殷殷致意,倍加培养,盖隐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凡有关公众之风龙水口及祖坟之左右沙手,概行禁止砍伐树枝、挖取泥土,即遇雪压风摧,或取材归众,或出售存款,旋即栽培新树,闲杂人等,不得藉意有分强砍强斫,如有此情,查获得实,公同处罚。”正是因为刘氏历代对水口风水林的重视和保护,中佈现存数十株、遍布村落四周的古松古红豆杉,才得以留存至今吧。如果有摄影师,将之一一留影。俟时,点缀于石围、民居的古松,共映于蓝天、白云的古红豆杉,经摄影大咖之手,或存或传,该是一段摄坛佳话吧。
村前水口,有一堵长约数十米、高越数米的石围子,将村落水口紧紧围住。这堵高高的石围,挡住了从外吹袭而至的淫风恶雨,高山之上的中佈,成了刘氏先辈眼中藏风聚气的世外桃源。六百多年光阴逝去,石围爬满藤蔓,春夏开满红的白的花朵,见证着中佈刘氏的数百载生生不息与风云岁月。
中佈刘氏,祖溯汉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安成侯刘苍。开基祖刘和用曾祖父东鲁公,幼精医学,被当地人推崇为国手圣医。其后代清远公迁居中佈后,刘氏谨守传统礼仪,敬祖睦亲,代有闻人。璠八、惠四、惠五、辰孙、吉盛、纯松、仁官等公,既耕既读,以耕作为本,以忠信为务,对家庭能敦孝友,居乡里悉协和平,修桥补路等地方公益事业,无不倒廪倾囊,深得地方尊重。
民国四年的《刘氏族谱》记载,中佈旧时建有一座祠堂,正门上额“刘氏宗祠”,左右联曰 “御龙华胄,侯爵世家”,整个祠堂守中庸和谐之道,宽阔深远,内敛而不张扬,这也与中佈刘氏的“乡贤”地位相符。
清代和民国时期,中佈刘氏还出了张孺人、刘芝生两个名重一时人物。
张孺人出身于名门望族,为刘璠八之继配。刘璠八白手兴家后,热忱于积德行善。斯时,璠八在乡里出入要地马拽埉上,决意独建石桥一座。工程尚未完工,璠八不幸辞世。孺人勉励其子明达继续施建。桥成之后,张孺人将桥命名为“志成桥”,告慰丈夫其志已成。张孺人还积极捐助茅店万年春、沂源及开石源桥会等民间慈善组织,以自己的善心善举,引领那个时代的积德行善“新风尚”。
出生于清末的刘芝生,少年时读过三年私塾,后又跟人学过木匠活。东奔西走的闯荡生活,刘芝生感受到了穷人的疾苦,也接触了一些先进的思想。1929年10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在垅上乡成立了党支部,组建了农民自卫队。1930年4月,先后在垅上、南岭、长岭、茅店、青龙、东坑、龙溪成立了乡苏维埃。随后又着手成立了中共新安区委、新安区苏维埃,并任书记。8月,开始筹备萍乡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事宜。9月,萍乡县苏维埃成立,刘芝生当选为执行委员会主席。1933年壮烈牺牲于武功山南坪。
刘芝生一生虽然短暂,但却成了点亮黑暗时代的一缕火种。在萍乡市档案馆,至今还保存着一份印发于1930年9月5日,当时的国民党萍乡县政府密令,要求县辖第四区保安团缉拿刘芝生等11名“伪萍乡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筹备处”筹备委员。
民国时期,整个萍乡县一度分为6个区,中佈所在之地,属于第二区管辖。密令上面说,本县第二区区长孔昭称,本月8月28日,其属下区丁在上埠发现 “伪萍乡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筹备处”布告一张,指定刘芝生、周正林、王聘葛等11人为委员。区丁将布告撕下,转呈县政府。
得到这一消息后,当时的萍乡县政府严令所辖各区保安团,“选派干警按照后开名单严密侦察,务获归案,以凭惩办。”
时隔已92年,读其密令,我们依然会为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革命先辈不顾个人安危,出生入死,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而感动。
中佈脚下,一条发源于莲花峰的小溪潺潺而下,下泻龙溪谷。
龙溪谷,长约2千米,连接龙上、长岭两村。谷内,瀑布跌水不断,风光四时不同;溪旁,修竹茂林,阴翳清凉。置身其中,让人流连忘返。
岁月悠悠,龙溪之水依然清澈见底,草荇在水底柔柔飘动,微风吹起阵阵涟漪。溪水南流,流入万龙河,逶迤北上,在宣风虹桥汇入袁河,出杨村入袁州区西村,滔滔东去……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站在中佈槽门,眼望远处汩汩而下的溪水,你也许会感慨,岁岁年年,从未断流的龙江溪水,该见证了多少人间和世间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