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春发的头像

江春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18
分享

雨中探竹格

我们是在一场大雨来临之际,抵达的竹格。

与一个月前的文旅调查匆匆一瞥不同,这次是赴文友谢老师之约,特意而去的。

上午十点从芦溪出发时,开始还是斜风细雨。听昨晚的天气预报,今天会是中雨,但我们心存侥幸,此行,去的是武功山,或许雨晴交替也说不定,同伴缪君还带上了航拍的无人机,准备大显身手。车抵隧道口,雨越来越密,雾也上来了,视线距离不过50米。缪君说,受仁里水库及海拔高的影响,桥头这边雾雨蒙蒙是常态,过了隧道就好了。果然,车过隧道,雾没有了,雨却更大了些。

几十分钟后,车近竹格时,中雨真的如约而至。

竹格是一家民宿,位于龙山村苍下。听说民宿运营邬总监,最初喜欢上这里,是因为它的原始和野趣。这里除了竹子,还有竹林中的八棵大槐花树。唐氏后人说,那是唐氏先祖从北京移栽来的。清初从永新迁徙而来的唐氏,虽然定居于此二百多年,其后代返回祖籍地为朝廷转运漕粮,一直从未间断。清道光年间,先祖唐朝桂运粮到京,带回十三株槐花树幼苗,栽于此。岁月悠悠,昔日的幼苗活了八棵,长成参天大树,这片庇护唐氏后人的风水树林子,如今成了武功山景区的景观树。

从车上下来,大雨劈面而来,匆匆走过一段碎石细砂路,转过一个弯,便到竹格的正门。

眼之所至,主色葱绿之外,多了点土黄。对,就是土黄。那是翠竹干后的颜色。一米多长的翠竹,一根根竖在一起,中间用铁丝穿好,紧紧嵌在主屋正门两侧墙脚,充当房子的地脚线。

猜想大概就是这家民宿,取名竹格的原因之一吧。

另一个原因,或许和王阳明“格竹”故事有关。

王阳明年轻时,问道娄谅。娄告诉他:“圣人可以学而至”,方法是朱熹的“格物致知”,然后阳明先生就去格竹子了。具体怎么格,我们不得而知,很可能就是在竹子旁边枯坐了七天,“无果”后,王阳明而后“另辟蹊径”,成为一代心学集大成者。

竹格之名的来由,是不是如故事所说的那样,我没问过邬总监,不好随便揣测。

走进竹格,满墙的字画,大多是邬总监自写,也有来自朋友的馈赠。屋里的木凳、木椅,很多是就地取材自制的,少部分传承自祖辈遗存。头顶的天花板,用翠竹一根接一根排好,连成面。竹格,除了砌砖的水泥和梁柱的钢筋,大到天花板、小到桌椅,能取自自然,就不购买,追求简单、原始,主打返璞归真……这一点,和邬总监弃繁华、入深山,来这里追求极致美和寻找真自我,倒也有异曲同工之趣。

喝过几轮竹格特备的“养生茶”后,雨也慢慢停了。趁饭还没熟,我们于是走出大门。

兴许是季节到了,又没有任务的羁绊,眼前的屋外,觉得多了些上次没有的“万竿绿竹影参天,几曲山溪咽细泉”韵味。

竹格的左侧和屋后,毛竹是随处可见的。老竹苍碧、新笋青翠。竹大若碗口,枝叶极为繁茂。进了林子,满目的青翠葱茏,雨停日显,则又多了几分青碧欲滴的味道。林间的泥土都是湿的,湿润的土中,零星地绽出几只半尺来高的新笋。沿着溪边的石板路前行,偶见几只飞鸟滑出林际,在繁密的枝叶间上下穿梭,啾啾的鸟鸣却不绝于耳,伴随着的,则是哗哗的溪水声。再往前走一段,小径左侧忽现一汪小池,上有清流汩汩而下,汇于池中,水极清澈,忍不住伸手去抚弄一番,但觉触手微凉,滑腻无比。此时,心中懊悔没有带盛水的容器。否则,定将此处的山泉汲些回去,泡上武功云雾,岂不是佳配?

很快,到了午饭时间。木桌上,甜嫩的竹笋块、鸭脚板、野芹菜……几样新鲜的野菜,外加自酿的杨梅酒,让我们频频举杯、大快朵颐之余,颇有“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之感。

回城路上,望着车窗外瓢泼的大雨,不知怎么,我想起了王阳明的格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