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光德的头像

吴光德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10/14
分享

一座当代文坛不可磨灭的丰碑 ——论靳春长篇小说《水灯》之文学现象


前言

从收到靳春老师亲手交给我的《水灯》修订版到认真读完这部将近60万字的作品内容,时间已经过去了半月,关于这部作品的一些观点,有些话是应该要说的。

这部作品的成功与否,以及其对于现当代文学价值所产生的影响大小,其实在十年前《水灯》的第一次出版时由著名评论家郑恩波先生为其所做的序言中已经一语切中要害。郑恩波先生在文中这样说道:

《水灯》以广阔的视野、全景式的画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艺术地再现了晋北农村自抗日战争时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和时代变迁,它是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所进行的威武雄壮、波涛汹涌的武装斗争和波澜壮阔、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程奉献出的一部深沉激越、令人神往的英雄史诗;它是为在我们党长期培养、抚育下,成长、成熟起来的几代勤劳、勇敢、坚强、忠诚的农民兄弟竖起的一座千古不朽的丰碑。它为社会主义文学如何更完美、更深入、更成功地塑造英雄人物和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它多方面地继承和发扬了“山药蛋派”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艺术特质,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令人宾服的样本。

其实衡量一部作品的优秀与否,最好的检验方式一方面是读者,一方面就是时间。十年前,《水灯》这部作品由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后,就引起了当时文坛的震动。许多评论家对这部作品先后做了精彩的评论,并且肯定了其在当代历史文化背景下所体现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十年后的今天,这部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进被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而是再次由山西人民出版社隆重出版并走进大众视野。《水灯》修订版一经出版,便再一次引起轰动,短短几天,由京东网销售的山西市场图书销售被抢购一空。这样的结果是可喜的,同时也是可以预见性的。因为《水灯》这部作品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以及对于现当代文学创作研究的价值体系还远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高度、深度和厚度。它的文学价值、社会价值、历史意义,以及如何深层次研究、解读其文本价值之外的地域文化、民风民俗以及文学所赋予的最根本的创作体系、创作现象以及更加广阔、细致、深刻、独到的文本结构和深远意义值得我们去一直探索与研究。

1

纵观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文学巨著,基本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存在并且不能被忽视。任何一部优秀作品的形成与诞生,它基本上都涉及并涵盖了其所处特定历史、特定文化、特定环境、特定人生命运之下的社会氛围。并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导入个人的思想情操以及对于当时某一社会现象的深刻认识,通过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真实地记录下来,为后人在若干年以后追溯、研究其历史的脉络能够客观、公正、真实地提供无以复制的珍贵样本。

其实任何国家在任何时代下都不缺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优秀的创作群体;缺少的是在这个时代下能够抛去浮华、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忍得住清贫、看得破名利的作家队伍。为什么现在真正能够经得住时代和历史考验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少?其根本的原因是人心的浮躁。

就当代文学创作体系下,到底有多少作家能够静下心来去认真的、负责任的、并且怀着对于文字的敬畏之心真正走入生活、沉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抛去浮华、抛去作家自身所现有的光环,用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完成这个时代下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同时在时代感召下忠实并且能够正确、理性、客观、公正地观察和解析这个时代下最伟大的社会特色,如实通过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记录这个时代下所留给未来人类发展进程当中所能够起到的教育、引导、鼓励、激励、借鉴等传递下来的伟大思想作品?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而难能可贵的是,在《水灯》这部文学作品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一束亮丽的光芒。

作为一名已经70多岁高龄的文学创作者,他几乎把人生的大好青春和美好岁月奉献于这部作品中。他用20年的时间潜心创作,几易其稿,怀着对文字的敬畏之心,呕心沥血完成了这部划时代的,甚至在过去、将来几十年都无法复制、无法超越的描写晋北山区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这半个世纪的农民生存发展奋斗史。而可以预见的是,《水灯》这部作品,也必将成为靳春这一生文学创作当中唯一的、断代式的登峰之作与千古绝唱。

其实这一切都有其必然性。

如果,靳春没有生于斯、长于斯,他生活的脚步没有一直跋涉并穿越在晋北山区这片独特的土地上,就无法深刻观察、体会并获得其笔下一个个鲜活、逼真、感人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就无法用敏锐的眼光和独到的视角去捕捉半个世纪晋北山区人民的命运沉浮;就无法用细致的笔调、丰富的地方语言、优美并充满诗意般的环境语言描写渗透于作品的字里行间。

伟大的作家往往诞生于伟大的时代。

对于伟大时代所定义的阐述却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充满了不同的社会色彩和意识形态。如果从文学的表现形式上来具体分析,则自有其某个时代所具有的文学特性和时代烙印。

比如古希腊文学,在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那些时代,主要以神话和史诗为主,又称“荷马时代”;而古希腊文学又是欧洲文学的源头。这里面古罗马文学则是从中沟通古希腊文学与欧洲近代文学的中间桥梁。

比如俄国文学,从19世纪开始通过工业革命开始跻身于世纪文学的行列,并且以现实主义俄国文学的形态著称于世。

再比如法国文学,从16世纪法国文学的文艺复兴到17世纪的古典主义,到18世纪的启蒙时代,再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20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都有其时代的特点在里面。

而中国文学,一直贯穿沿袭的则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所缔造的不同时期下不同人文情怀和丰富内涵的时代特点。其汉字的复杂性、多意性,以及由此组合演变出来的词意内涵,一直为世界文学研究者所痴迷。其不同时期下所诞生的经典文学作品,博大精深并无限流传运用到后时代的发展实践当中,并且仍不失其社会价值。

中国文学,如果没有像靳春这样对于文学追求孜孜不倦、穷其一生的专一精神,没有一颗心怀大爱、上善若水、关注生活、洞察社会的博大胸襟,其文学的成就是不会一直被传承下去的。

可以说,《水灯》能有今日之成就,最大的恩赐应该来源于晋北山区这片厚重并饱经沧桑的土地;来源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坚韧不拔、顽强不屈、淳朴善良的伟大情操和民族精神。

2

从创作题材和创作技巧而言,《水灯》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山药蛋”派的文化精髓,不仅用土得掉渣、土得流油、土得冒泡的原始地方语言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同时又运用大量只属于晋北地区才有的谚语、歇后语、俚语等一系列风趣幽默、形象逼真的语言文本渲染了作为小说创作中人物对话描写的多彩性与可读性,并且明显形成了这一文本创作的独特性。

但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乡土文学创作,而是在这种乡土文学的范畴之内又渗透了现实主义和优美的、诗情画意般的浪漫主义情怀。其作品中对于环境描写的渲染润色,既简洁明了又诗意奔放,同时又张力无限。

还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在《水灯》这部将近60多万字的作品中,里面的对话描写保守估计应该就有40多万字,这在当代长篇小说创作中是并不多见的。而且在如此大篇幅的文本之下用如此多的对话描写来作为整部作品的支撑桥梁,其创作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弄不好,就会彻底影响到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会直接导致整个故事情节陷入一种平淡的叙述之中,失去其文学的起伏弹性和文学所赋予的故事延伸性。而可喜的是,作者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活积累,在夹缝中硬生生闯出一条路来,并且跳出了惊艳的舞姿。

在当代文坛,陕西、山西扛鼎文学大旗者大有人在。二者因为其地域文化、地域风貌的相似性与共通性,在文学成就方面也大致在伯仲之间。过去陕西以应该高建群、京夫、程海、陈忠实、贾平凹为代表的“东征五虎”以及后来享誉文坛的“三驾马车”,在一段时间内似乎超过了山西以赵树理、马峰、西戎等为首的“山药蛋派”。但后来的“晋军崛起”在某种意义上,山西的文学创作队伍依然阵容强大。《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热爱命运》等享誉文坛的陕军作品曾一度席卷全国;而山西作家,以刘慈欣所创作的科幻小说为代表更是后来者居上,其科幻作品名扬海内外,一举奠定了山西文坛在全国的文学创作地位。

其实,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每一篇作品背后所内含的历史文化、历史责任,以及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而这些有内涵的、深层次的文学价值体系,一方面取决于国内权威性的正确认定;一方面取决于文学批评家对于其文学价值的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文艺批评;一方面取决于广大读者和人民群众对于作品阅读之后的感想、认识、吸收、借鉴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和思想层面的感染和升华,甚至能够影响到一个人或者一代人灵魂深处的碰撞与震颤,这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作为好作品。

在前面我曾提到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创造下的伟大作品,也有其作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诞生的意义和使命。就拿山西的“山药蛋派”来说,其历史使命和文学责任,更大的价值取向于在那个时代下作为一种人民精神层面的鼓励与疾呼,以及为建设新中国所传递出来的强有力的呐喊。

刘慈欣的科幻作品《流浪地球》,作为人类在探索科技领域时对于未知世界的一次大胆突破和尝试,激发出年轻一代对科技发展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开创了文学创造科技的尝试文本。

而《水灯》这部作品,其最大的社会价值,取决于浓厚的晋北地方文化特色、地域生活习惯,以及真实还原和如实记录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半个世纪的晋北农民生存发展史;同时也对后期研究山西晋北文化提供了真实的样本。

另外一点,在《水灯》这部文学作品中,从始至终有一条看不见的主线贯穿其中,而这种思想上的感悟,被作者潜移默化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那就是一个“善”字。这部作品所传递的核心思想就是善莫大焉,以善止恶,以善育人,上善若水,举业德贤。

如果说,把《白鹿原》和《水灯》放在一起进行分析研究,我们会惊异地发现二者之间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特色和历史层面。首先,从地域特点来分析,一个是坐落在陕西关中平原,一个在陕西晋北的黄土高原,而陕西、山西,一个在黄河以西,一个在黄河以东,都围绕着滚滚黄河而生命不息。另一方面,都是描写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奋斗发展史;都是在相同时代背景下所展现出来的波澜壮阔的宏大画卷。

而《水灯》在文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学语言、环境氛围、艺术表现手法始终不疾不徐、不温不火,始终以一种冷静的笔调引领读者静下心来去阅读,去体会其地方语言所带给读者的豁然开朗和耳目一新。

作为文学批评者,客观公正对待每一部文学作品是其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任何一部优秀作品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都有其不足之处;而衡量一部作品的好坏也是多方面的,对于某些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优秀作品进行所谓标准化的文本框架定义,其实只是一些人根据过去已经普遍形成并且潜移默化根植于人们思想认识习惯当中的一种规则。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规则有很大可能对于某一作品造成致命性的伤害,而抹杀了其本该绽放的光芒。

文学批评者,应该站在一种如何发现和挖掘埋没于文学泥沙中的珍珠,并且用属于自己独特的视角、用属于这个社会所赋予的力量和使命去客观理性地作出对于某篇文本的正确解读,并使

其绽放出本该属于它的光芒。

3

历史的天空终有一些人,他们的存在无与伦比。

不问前面有没有古人,也不管后世有没有来者,但只要他们登上历史的舞台,星空就只为他们闪耀。

这样的人不多,但也绝不会少。

而晋北作家靳春应该就属于这样的人。在许多认识和了解他的人眼中,他就如《水灯》里面的人物一样土得冒泡,在他的身上找不到一丁半点与他的文采所关联匹配的印记。而就是这样一位扎根于黄土高原大地、一辈子特立独行的文人傲骨,才造就了《水灯》这部旷世的、断代式的不朽作品。

正因如此,关于靳春这个人以及《水灯》这部作品所折射出来的某种光芒,唤醒对于当今文学创作现象的一种思考。

在前面我曾经说到,如果靳春一生当中不是默默根植于晋北农村这片深厚的大地之上,而是每日忙碌奔波于全国各地,请问,他如何能够写出一部将近60万字的断代式的文学巨著,他的时间、他的身体、他的精力、他的创作素材,以及他笔下那些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和人物思想灵魂深处的颤抖才能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并且一个个鲜活丰满起来?其作品中那些流传于乡野民间的地方谚语、俚语、歇后语如何能够游刃有余、自然得体、信手摘来?

这,才是我动笔写下这篇评论的核心意义。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描述和方式,以此来提出当代文学创作思潮的一种现象和一种思考;以此从《水灯》这一作品中以及创作这部作品的作者身上,会或多或少发现并获得某种诠释。正如《水灯》这一作品命题思想留给我们每个人的精神鼓舞:

燃烧自我,烛照人间。

而《水灯》这部作品留给我们的思考和探索,将一直继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