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江的头像

吴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24
分享

端午粽香溢满城

端午粽香溢满城

小妹送来了些许粽子,告诉我三角形的是红豆,锥形的是咸肉,菱形的是蜜枣,方形的是……并告诉我,给母亲与弟弟同样备了份,才知道又是一年端午节快到了。

往年此时街巷里已满是菖蒲、艾草和粽叶的叫卖声,今年因为疫情肆虐,多个小区与地域处于静默状态,应了一句老话:岁月静好。

细细咀嚼着粽子的清香,体会母亲及姊妹的浓情亲情,心里便生出一份恬美,温暖的回味,在悠长而又倏忽的岁月里,恍惚中还能想起儿时过节日的欢愉与温馨。

关于粽子的情愫,父亲不止一次向我说过:“梁昊均的《续齐谐记》载: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色然,皆汩罗遗风也。”粽子在民间是纪念那个两袖清风的三闾大夫的,宋张桀也曾写过:“楚湘旧俗,记包黍沉流,缅怀忠节。”很难想象这小小的粽子里裹着屈原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竟寄载了几千年的离别悲欢!那时虽然听不太懂,但童心的结总算解开了。

唐李匡义《资暇集》引《风士记》中说:“仲夏端午,烹骛角黍。”《风土记》为西晋周处所撰,可见端午食粽在魏晋间已很盛行。到了唐宋,粽子已成了端午名食。唐代诗人元稹有诗“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宋代苏东坡曾有“不独盘中见卢桔,时于粽里觅杨梅。”佳句。粽子不仅在民间盛行,皇宫也盛行,唐玄宗就有“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诗句。中国人的每一个佳节必然与吃牵连在一起,或许只有吃最能表达我们自己最真实的情怀吧!

《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粽,又有九子粽。文中又云:“近年又加松杰胡桃姜桂麝香之类"读完这段文字时,实难想到粽子竟如此的丰富和精致,心里不禁为古人的生活情趣感叹!

我还记得儿时吃的便是那种纯粹的只包糯米的净粽,母亲包的这种净粽香而甜,一直流连在我的心里。夕阳如金泼洒在门前青石小院,小鸡雏飘忽成团团杨花,母亲像往年那样,静静地坐在石榴树下,一手抓着雪白的糯米,一手托着碧绿芬芳的苇叶,包着粽子,包着里下河水千年不解的情结与古老的诗行。榴花嫣红如霞,不时有一片落上你的黑发,栀子花雪白如飘浮的月光。母亲,那时多么年轻,眉目如黛,粉红的脸颊彩云飞扬。

风箱呼嗒响起来了,炊烟翩跹成那么多白蝴蝶,满村飘扬着粽香和艾香。小伙伴们拿着早早就迫不及待编织的五彩网兜装上各自的三角形、方形、“猪脚形”等粽子,或系放在手腕上、或挂在脖子上,并系上吉祥的五色线,系上深情的期望与梦想,系牢一生一世相守的时光,去玩耍嘻嘻。

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读高中时,学校离家有近30里路,住校。我们都是三更灯火五更鸡地读书,不记时日。一日晨起早读,在雾霭中见到了发丝上沾着露珠的母亲,笑眯眯地给我送来了香气四溢、热乎乎的粽子,才知道时节已到端午了,心里的感动与热乎,远远地超过粽子的热度与温度。现在每每回想起来,为了让我吃上热粽子,母亲包裹、煮熟、赶路……应该彻夜未眠吧!母亲,我是多么知足而感恩呀。很多年后才知道,我生命中的每一刹都是向你借来的片羽,胸中的每一缕柔情都是你的爱折射的微光。

后来,粽子里逐渐有了红豆、火腿、香肠、蜜枣等配料,但是人们似乎更懂得吃,更会吃!现代人过日子越简约,越明快,传统节日逐渐被遗忘与消泯,许多文化意义也相应地灭了,还有多少人会惦念这小小的端午粽里的家国情怀啊!

我问我的一个同事端午节到了为什么要吃粽子。他一脸的茫然,我心里一阵悲凉,他不会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怀念一个“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的古人,他更不会知道中国的食文化里有那么多的人文意义的啊!

又到端午节了,粽子的清香飘荡在五月的花香里,像从心底涌出的清泉,流淌着浓浓的亲情。在这疫情静默的仲春里,能够吃上香溢可口的粽子,闻着粽叶的那股清香,沉浸在几千年的人文情怀中,心里便绵绵滋生出对屈子一份深沉的思念,一份遥远回忆。不知道怎么了,我的心却无端涌起了莫名的感慨。我想,虽然汨罗江畔那个身着一袭长衣的屈子的身影早已不见,那个空怀满腔报国热情,却郁不得志,万般无奈,失望之极下,一跃冲向万里江涛的伟人早已投身报国,但是多少年来,后人还在依然高歌吟唱着他的《离骚》《天问》《九歌》,那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前行。

小城春花烂漫,在这静默的五月路口遍插艾香,它民谣一般朴素的光芒,将我们的生命洗濯照亮。(吴江)13705109578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