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气贯长虹、启迪后世的名篇,尤以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和广大民众。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湖北省恩施州著名作家宋福祥的人物传记《陈连升传》,给人的强烈感觉和感受就是,该书虽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陈连升的生平传记,但不失为一幅详实漫长的历史英雄画卷,是对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真实诠释和完美写照。该书堪称鸿篇巨著,达60多万字,字里行间无不住满了英雄人物、写满了英雄事迹、充满了英雄气概、彰显了英雄气节。
时间跨度“长”彰显了英雄本色。该书从1777年农历三月十九日陈连升出生写起,到1841年陈连升在鸦片战争虎门沙角炮台阵地壮烈牺牲收笔,时间跨度长达63年。63年里,陈连升从军长达47年,占据陈连升大半生时间有余。在从军的漫长生涯里,陈连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显英雄本色。他身经百战,即便六十花甲仍还亲上前线,亲自指挥,亲自作战,亲自督战,在虎门销烟、官涌六战之中彰显了英雄本色,被敌方英军誉为“东方战神”。
何为战神?即不败之神也。作者曾经也有4年的从军经历,从骨子里和血脉里对英雄豪杰就有一种敬畏感和崇拜感。作者对陈连升充满了敬畏和崇拜,亦是他的人生偶像和追寻明星。作者在该书前言《英雄是一个民族的魂魄》里写道:“英雄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敬畏英雄。”在整部作品中,作者以陈连升的生平事迹为主线,但时时处处不偏离“英雄”二字主流主题,将陈连升这个主角的英雄本色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有志不在年高。陈连升少年习武,十六岁就投军从戎,十九岁就中武举,从把总、千总直干到参将、副将,他的平步青云是与他的战绩成正比的、成正向的,不枉“英雄”二字的称号和殊荣。
悲壮人物“多”提升了英雄成色。一木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春满园。作品虽然以陈连升为主角主线,但并没有拘泥局限于写陈连升一人。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非常悲哀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而不去敬畏英雄的民族,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民族。中华民族自古就人杰地灵、英雄辈出,而且注重敬畏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在《陈连升传》里,我们仰望敬仰战神陈连升,同样也敬畏崇敬陈氏家族的其他英雄们,诸如与陈连升同日阵亡的长子陈长鹏、次子陈举鹏,以及600清军将士和400义勇队员。
这些有名无名的英雄们,也如陈连升一样被载入历史史册,被写进辉煌战事战绩之中,他们虽然长眠地下,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作者以鸦片战争为“大背景”,却写实写活了众多悲壮“小人物”。小切口小切面小人物,彰显大历史大背景大民族。从这些小人物身上,我们不难看到,这是一个英雄的家族,这是一个英雄的民族,这是一方英雄的土地,他们有着英雄的血统,有着英雄的基因,有着英雄的本源,有着英雄的胆识,有着英雄的气概。作者历经艰辛,耗时四年,不断搜集资料史料,意在“让英雄的生命与形象鲜活起来”。终遂作者所愿,整部作品人物鲜活、个性鲜明、战绩鲜红、主题鲜亮,有效提升了英雄成色。
战争残酷“惨”增添了英雄血色。李白在《关山月》中云:“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史文明也说,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这说明战争之残酷、之惨烈、之悲壮,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不是横尸遍野,就是血流成河,不是千疮百孔,就是满目疮痍,这不得不让我立刻联想到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大屠杀中的惨烈惨景惨状来。只要哪里有战争,哪里就会有流血牺牲,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除非“不战而屈人之兵”。鸦片战争亦是如此。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而告终,但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造成国内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在作者笔下,也用众多笔墨渲染了战争的血腥和英雄的血性,增添了英雄血色。如果面对血腥而没有血性,就会溃不成军、节节败退。比如“一艘艘渔船先后被击沉,渔民发出绝望的哀嚎。帆落船破间,海水如注涌进船内,鲜血溅出染红了海水。”“占领炮台的英军蜂拥而至,围着仍然跪地怒视英军的将军遗体欢呼,当英军士兵欲举战刀砍杀分割陈连升将军的遗体泄愤时,被已经踏上沙角炮台的陆军少校伯拉特制止……”,等等。
后人讴歌“真”夯实了英雄底色。作者对陈连升生平著述完结,并未立马戛然而止,而是引用大量后世文人对英雄人物的讴歌作品,来夯实英雄底色,让英雄人物定位显得更加雄浑厚实。如刘炳元吟道,“死所死所,一公一马”,后人还立节马碑、作七律诗分别对陈连升和他的黄骠马进行讴歌。清代爱国诗人张维屏写《三将军歌》,“三将军,一姓葛,二姓陈,捐躯报国皆忠臣”,分别吊唁了陈连升、葛云飞、陈化成将军。同时,作者还梳理了《陈连升世系表》和《陈连升年谱略图》,能让读者对英雄的家庭出身和英雄事迹一览无余、一目了然,甚至熟记于心,更加加重了读者对英雄人物的认知印象,起到了感染力和渲染力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