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巴山异人的头像

巴山异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3/24
分享

立秋的声音

古人云,天云收夏色,木叶动秋声。一转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立秋的日子。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四立”的第三个节气,是万物生长繁茂到萧瑟成熟的时节,是进入秋季的起点。

立秋,一个很霸气很男人的节气。立者,建立树立挺立也;秋者,火一样的禾苗也,意味着金黄、成熟和收获。立秋,俨然一个挺拔魁梧的山里汉子,站在田间地头,挥手示意他脚下的泥土,已迈入成熟和收获。从理论上说,立秋过后,就表明夏天的脚步渐行渐远,夏天的风光到了尽头,但事实并非如此。

气候仍然氤氲在夏天的浓厚氛围里,气温依然高达三十七度,让人热得烦躁不安。不管你动与不动,不管你处在室内还是室外,依然是大汗淋漓,挥汗如雨,汗流浃背。这与人们对立秋的前期的预判和期盼大相径庭,都不由自主地感叹,秋老虎来了。因为立秋处在中伏之中,哪有不热的道理,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等着呢。倘不如此,那地里未成熟的庄稼又怎能成熟变得金黄?

但立秋的声音还是能清晰听见的。春之草,夏之花,秋之叶,冬之雪。正如青草萌发是春天的声音一样,落叶便是立秋的声音,正所谓一叶而知秋。只要一踏入立秋的门槛,树叶就会渐渐脱离母体悄然落下,就如羽毛丰满的鸟儿脱离母亲独自翱翔一样,也如成熟的子女离开父母独自出去闯荡一样。梧桐叶是最能感知立秋的气息的,第一片梧桐叶已在枝头变成了一抹黄色,那渴盼脱离梧桐树的声音正在叶片间充分酝酿。

古人造字的时候,肯定费尽了不少心思,与“秋”字有关的字就不胜枚举,表达着人们对立秋后的各种感知感觉。如一叶知秋是为“楸”,眼里看秋是为“瞅”,嘴里尝秋是为“啾”,心里感秋是为“愁”。

古人最讲究立秋的仪式感的。在立秋之时,周代天子会亲自率文武百官到西郊设坛迎秋,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在汉代,文武百官都要换上皂领白衣,在西郊迎秋,仪式结束后再换绛色朝服,直到立冬。宋朝太史官会守在宫中的梧桐树下,等微风吹来,一两片梧桐叶随风落下,那朗朗的“秋来了,秋来了……”的传报声传颂着天下。古人都相信,立秋日戴楸叶,可保一秋太太平平。

立秋过后,人们眼里瞅的满是秋色,他们目光所及之处,草木绿中带黄,月光渐白,云雾浩渺,正是一年最为惬意最为怡爽的日子。立秋与立春、立夏一样,也有三种物候声音,那便是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立秋之初,虽然还酷暑难耐,但吹过的风,顿生了一丝凉意,让你倍感舒服。立秋之后,昼夜温差逐渐变大,清晨时分,大地都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气,集聚在草尖上、树叶上、花瓣上,甚是惹人喜爱。蝉虫也是感知秋天最敏感的动物,它会最先感阴而鸣,昭示夏天早已离去。

汪曾祺说,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吃的。事实的确如此,受炎炎夏日的影响,人们每每困乏,食欲大减,有的胖子也因此而消瘦了。但秋风一至,人们无所不用其极地体验着一个“啾”字,他们吃瓜咬秋,品尝秋桃,啃食嫩玉米棒子,吃点烤肉,喝点小酒,想把夏天失去的那点肉膘补回来。

小时候,没有什么好吃的。秋天一到,母亲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做点开胃的饭菜,让孩子们增膘恢复体重,母亲笑嘻嘻地说,给娃娃们贴点秋膘。比如做点嫩玉米苞谷粑,烧点番茄叶合渣汤,蒸食一点腊肉粉蒸肉,炖点新鲜排骨汤等等。等孩子们吃过一段时间以后,母亲会借来大秤,一一为孩子们称量体重。只要孩子们增膘了,母亲就会喜上眉梢。

鸟儿虽然不是吃秋,但它们也会对秋的到来感到异常兴奋,它们会汇聚在山林,跳跃在树梢,啾啾地鸣叫着,争先恐后喊出第一声对秋天的问候。就如孩子们吃上秋天里第一口美食,那种兴奋和幸福总是洋溢在脸上。

民间迎秋也是有很多讲究的,其中晒秋就被称为最美的中国符号之一。小时候,一到秋天,母亲会将红辣椒、黄玉米、土豆片、干盐菜等农作物或是农作物产品,晾晒在房前屋后或是院子里,力所能及地将那栋儒雅的老屋妆点成一片火红、一片金黄。母亲和乡亲们用晒秋这种最为朴实、最为简单的行为和方式,演绎和诠释着秋天的收获。

纳兰容若说,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这便应了“秋在心头便是愁”那句话了。立秋的夜里,你不妨倚在门槛,站在廊下,穿过树林,遥望月亮,仰望星河,让月光和星光轻轻爬上你的肩头,略过你的心扉,让你感受一下秋的脉搏和秋的声音。这一刻,你才觉得闲情逸致,因为月在门前,秋早已上了心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