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大概是遗传了外婆热情好客的基因,生前不管是对左邻右舍的乡亲,还是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母亲总是用满脸的笑容和热情款待客人,既让路过的陌生人有一见如故的好感,又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母亲没有读过多少书,也并非出生于名门望族,根本不懂得真正意义上的待人接物的礼仪礼节,但她总用朴实无华的外形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迎来送往着每一个过门而入的客人。母亲常说,过门即为客。即使再近再熟的人,只要踏进家门,在母亲眼里,来者就是一位尊贵的客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像对待客人一样接待他们。
即便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母亲也竭尽所能省嘴待客,将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的东西,毫不保留地拿出来宴请客人。只要家里有好烟好酒、有好茶好饭,母亲都会第一时间捧出去递在客人手里。外公给母亲讲了一个《世说新语》里陶侃留客的故事,其实是陶侃母亲湛氏留客的故事,母亲对这个故事印象极为深刻。
陶侃年少时胸有大志,无奈家境贫寒。当时被举荐为孝廉的同郡人范逵来家里做客,家里却一无所有。陶侃极为堪担忧,母亲湛氏却劝道,你尽管留下客人,母亲来想办法。湛氏随即将自己心爱的长发剪掉制成假发,换了几担大米,又将柱子削去一半作为柴禾,还将草垫子剁碎作为草料喂马。傍晚,湛氏以丰盛的晚餐宴请了范逵。陶侃留客的故事,被范逵四处传颂,也让陶侃赢得了极好的名声。
这个故事对母亲的影响很大,她时时以湛氏为榜样践行着为人和处世之道。为了家里随时有东西款待客人,母亲每年不辞辛劳力所能及地多种一点葵花花生之类,或是多晒一点薯条薯片,或是去山间多打一些野核桃、野板栗。
每次客人来,母亲总会泡上一搪瓷盅子热茶,然后抓上一叠花生葵花,再斟上一杯苞谷酒,让客人伴茶和着花生葵花下酒。母亲觉得最尴尬最闹心的事情,莫过于客人来了,没有什么东西拿得出手递出去,让客人空坐着。即便客人吃饱喝足,临走时说几声多谢,母亲也会谦和地回敬说,空坐一哈多谢什么。
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有个来自四川巫山从我家路过的陌生女人,天已黑了还下着大雨,陌生女人四处投宿都碰了壁。母亲主动将那人留宿家里,还为她煮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母亲说,出门在外谁没有个难处,能帮一下就帮一下,又少不了一块肉。
记得有年冬天,一个几十年没有见面的远房亲戚来家,家里也如陶侃家一样一贫如洗。母亲心里虽然着了急打着鼓,但表面仍镇定自若。母亲捧了一杯热茶递给客人,还翻箱倒柜找出父亲晾晒的上好叶子烟,让父亲先陪远房亲戚吸着烟、聊着白。母亲手里拿着一个木升,便一不做二不休,一个闪电从后门溜了出去。
半晌工夫,母亲担回来一升白花花的大米和几个鸡蛋,还有一小块腊肉和一包葵花籽。后来才得知,母亲手里这些“西洋景”,都是母亲觍着脸挨家挨户找邻居借来的。将客人招待周到打道回府后,母亲就要盘算着怎么归还这些借来的什物。只要家里一有这些东西,母亲就急不可耐将东西归还给人家,甚至还多还点以表谢意。她说,信誉第一,人品第一,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有借多还,再借没完。
黄昏过后,母亲和父亲点着浑浊的煤油灯,生上一堆旺火,你一言我一语,陪远房亲戚拉着家常聊着散白,从收了多少粮食到下了几个猪仔,从儿子恋爱找堂客到侄子结婚生孩子,从七大姑八大姨讲到他大舅他二舅,在他们共同语言和共同话题里,可谓无话不谈,无所不能,包罗万象。远房亲戚一连串哈欠过后,母亲心知肚明,忙去张罗远房亲戚睡觉的地方。
父亲陪着远房亲戚继续聊天,母亲点上另一盏煤油灯,“噔噔噔”几声碎步上楼为客人整理着床铺。母亲将床上原有的被子取下来,悉心地翻动着床上的稻草,将棉絮抖了又抖拍了又拍,将被子扯得平平整整利利索索,尽量让客人睡上去干净松软舒适。担心客人睡不热和,母亲又找来一床棉絮搭在上面。客人一觉醒来,和母亲见上第一面,母亲第一句话就会问,您家昨晚睡好了没有?客人说睡好了睡好了,母亲便一脸欣喜和满足。
即便母亲和父亲吵着架闹着别扭,即使脸上还挂着泪,甚至脸红脖子粗,只要家里有客人造访,母亲立马破涕为笑,用衣袖将眼泪一下抹去,热情地站起身迎了上去,连声说稀客稀客,快坐快坐,然后沏上一壶热气腾腾的香茶。客人根本一点看不出来父母生气闹别扭的样子。即使来的客人是父亲的老友,是父亲的烟客,母亲也一如既往地热情,尽量在客人面前给父亲足够面子,不显露半点烦躁和不满。
母亲留客是很有一手的,她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客人留下来多住几日。记得外婆由于家里琐事繁多,差不多大半年没有来我家了。外婆实在熬不住对我们的想念,就趁下雨天来我家了。母亲高兴得将外婆抱住亲了亲额头,跟着孩子们的口吻说道,嘎嘎(土家语,外婆的意思)您怎么舍得来了哟,然后一把接过外婆手里的斗笠和身上的小花背篓。随即叮嘱道,这次您可得多待几日啊!
不曾想,第二天天就放晴了,外婆便着急回家,担心她家那些猫啊狗啊鸡啊猪啊被饿着。她就想找穿来的鞋子换掉,找斗笠和小花背篓带上,闷不作声地溜掉。外婆从堂屋找到灶屋,从灶屋找到睡的房间,都没有看见鞋子、斗笠和背篓的影子。哪曾想,母亲为了留下外婆,昨晚早趁夜将鞋子、斗笠和背篓藏在了阁楼。
外婆也算火眼金睛,虽找得心烦意乱,但最终还是发现了它们。她忙将它们拿下阁楼,三下五除二换掉鞋子,戴上斗笠、背上背篓正欲夺门而出。母亲觉得不妙,几大步蹦了出来,一手按住外婆的背篓,一手拿住外婆的斗笠,怎么说都不让走。在一阵激烈争辩和你推我搡中,外婆勉强答应留下来再住一晚,但心里却烦躁不安。
母亲知道外婆的脾气,不可能再多住一晚,就连夜将最好的腊猪蹄烧好洗好炖好,擀制最可口的饺子,尽量让外婆多吃点再走。外婆走后,母亲送了一程又一程,回转时还抹着眼泪。
母亲生前许多留客的故事仍历历在目,但在这些留客的故事里,诠释了母亲勤劳朴实、落落大方、耿直豪爽、热情好客、细腻温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