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巴山异人的头像

巴山异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5/07
分享

行露浓浓待日晞

古时民间有句俗语,冤死不告状,屈死不见官。这虽然有失一些偏颇,但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古代司法的不公不正不平。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这是《诗经·召南·行露》中的句子。意思是说,谁说你还未成家,你却早已妻妾成群;凭啥你和我打官司,让我上公堂,让我抛头露面,让我颜面扫地,即便你让我上公堂,我也绝不屈从服从。这里的“女”同“汝”,就是你的意思。

这是一个贞女烈女对强势强权的一种竭力控诉和抗争,她拒绝逼婚,不畏强暴。她以物喻人,加以讥讽、嘲讽和质问。她说,鸟雀虽有坚硬的鸟喙,但它却知道不来啄穿我的房屋;老鼠虽有尖利的牙齿,它却知道不来打通我的墙壁。而你明明早已有家室妻妾,为何还要强娶于我?即便打官司上公堂,我也无所顾忌,绝不服软服怂。

自古就有节妇烈女一说。何谓节妇?清代《礼部则例》中就有规定,节妇是指“自三十岁以前守至五十岁,或年未五十而身故,其守节已及十年,查系孝义兼全厄穷堪怜者”,以及为夫守贞的“未婚贞女”。

何为烈女?烈女包括“遭寇守节致死”,“因强奸不从致死,及因为调戏羞忿自尽”,以及“节妇被亲属逼嫁致死者,童养之女尚未成婚、拒夫调戏致死者”等等。

每年各个地方的族长、保甲长都要向官府公举公荐节妇烈女,而各级官府都要给予相应表彰。京师、省府和州县都要修建矗立大牌坊的“节孝祠”,被旌表的妇女被题名于坊上,死后设位于祠中,每逢春秋供人祭祀。官府还特别发给本家三十两“坊银”,为其建坊。

节妇烈女的名字还会被列入正史和地方志,那些节烈事迹特别突出的,甚至还会得到皇帝的“御赐诗章匾额缎匹”。当时所盛行的《女学》《教女遗规》《女学言行录》《女范捷录》等教育女子的书籍中,就大肆宣扬了贞节观念。这些举措把对节妇烈女的崇尚推崇到了极点,成千上万的妇女或自愿、或被迫终生寡居,甚至以身殉夫。这不得不说,这是古时女人的悲哀。

据《古令图书集成》记载,节妇烈女在唐代虽仅有51人,但到宋代就增至267人,而到明代竟高达26000人,这不得不说节妇烈女在古代十分被推崇。

古代贞洁烈女较为出名的有孟姜女、金翠莲和李师师。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夫万喜良被魏王征召修筑长城,因劳累饥饿而死,埋于长城之下。孟姜女寻夫哭至卫辉池山段长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其丈夫尸骨。至今,在卫辉池山乡歪脑村一带还流传着这个故事,山上依然能见到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泪滴石。新乡市区还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桥等名称和景致。

金翠莲是《水浒传》中的人物,东京人。书中这样描写她,“蓬松云髻,插一枝青玉簪儿,袅娜纤腰,系六幅红罗裙子。素白旧衫笼雪体,淡黄软袜衬弓鞋。娥眉紧蹙,汪汪泪眼落珍珠。粉面低垂,细细香肌消玉雪。若非雨病云愁,定是怀忧积恨。大体还他肌骨好,不搽脂粉也风流。”真是活脱脱一位风韵风流风骚女子。

金翠莲同父母到渭州投亲不遇,母亲在客店身患重病而亡,欠下店主不少债务。当地恶霸郑屠见翠莲年轻貌美,将其强占为妾,却被郑屠之妻赶出家门,只好随父流落街头,被迫到酒楼卖唱,后被鲁达、史进二人相救,受赠其银两,才得以返乡。

李师师,北宋末年青楼歌姬,汴京人,曾得到宋徽宗宠爱,擅长歌舞,深谙诗词。她与诸多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关系甚好,是公子王孙、贪官富商争相光临的对象。事迹多见于野史和小说。

她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三岁时父亲把她寄名佛寺,老僧为她摩顶,她突然大哭。老僧认为她很象佛门弟子,因为大家管佛门弟子叫“师”,所以她就被叫做王师师。在王师师四岁时,父亲因罪客死狱中,只好流露街头。经营青楼的歌妓李蕴,见她是个美人坯子,将她收养在家,并随其改姓,唤名李师师,并教她琴棋书画和歌舞侍人。

据传,秦少游还为李师师吟诗一首,“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颍川花,不似师师好。”但李师师为宋徽宗唱了一曲《万里春》,却得到宋徽宗的宠爱。“千红万翠,簇定清明天。为怜他种种清香,好难为不醉。我爱淙如何?我心在个人心里。便相看忘却春风,莫无些欢意。”宋徽宗听了她柔绵婉约地弹唱,如痴如醉,仿佛坠入梦中,以手不自觉地和拍相击,与李师师调笑起来。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约束妇女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被称为三从四德。所谓“三从”,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一般为,为夫三年,为父一年。

意思是说,女孩子在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教诲,不要胡乱反驳长辈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抚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辅助的意思。

“四德”,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的阴礼和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能“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四德”中的德、言、容、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是品德,能正身立本;其次是语言,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知书达理;再次是容貌,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最后是工治,即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细节。

牝鸡司晨,惟家之索。说的是男女内外有别,男尊女卑,即所谓的“男主外,女主内”,体现男女位置和分工极其明确。男人在家外主要从政、打仗、服役、种地、打猎、经商等,而女人在家内主中馈、务蚕织、生儿育女、孝敬公婆等。主中馈即老百姓说的泡茶弄饭的意思。这种位置和分工的界限,往往就造就了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男女授受不亲”“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等礼教礼规。

当然,婚姻家庭组建的原则就是男为内、女为外。即女子以“利内”为目的,要利于男方家庭的传宗接代、和睦兴旺。男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贱内,称女方的亲属叫“外戚”,又说生个闺女是“外人”,就可能是由此而来。

我突然想起老家有些地方的民风有些让人费解。你若调戏调情他家的闺女,与他开个玩笑话,打情骂俏几句,一家老少会置若罔闻,甚至还会高兴,咧着嘴笑;而如若你调戏调情他家的媳妇,一家老小会勃然大怒,甚至会和你真刀真枪拼命。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和骨子里,总认为闺女始终是别人家的人,而媳妇才是自己家里的人。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路上露水浓浓,在草尖上滚动着,在树叶上吸附着,在泥土上浸润着,但为啥不走也路,还是担心露水太多而湿鞋湿脚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