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巴山异人的头像

巴山异人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7/30
分享

做一个善于悲喜自渡的人 ——读季羡林散文精选集《悲喜自渡》

俗话说,三穷三富不得到老。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绝对的顺顺利利,也没有绝对的快快乐乐,更没有绝对的幸幸福福,总会伴有磕磕绊绊、坎坎坷坷、悲悲戚戚。面对喜忧参半、悲喜交加的人生,我们除了能自我救赎别无他法,他人是爱莫能助的。这种自我救赎就是悲喜自渡,即“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悲喜自渡就是渡心,看你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面对周遭,面对这个世界,面对世界里的一切。如果你以平常心、常态心面对一切,什么事都很平常,都很简单,都很随意,一切都只有那么回事,完全没有过不去的坎,爬不过的山,渡不过的劫。反之,即使芝麻大的小事你都跟自己过不去,跟自己较一下劲,那你的人生时时处处便是荆棘丛生、瘴气充斥。

在自我救赎、悲喜自渡方面,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是一个彻彻底底、完完全全的赢家。他一生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等12国语言,尤其精于吐火罗文。吐火罗文是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季羡林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他生前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季羡林生于1911年,逝世于2009年,享年98岁。他一生学术论著、随笔作品、翻译作品不计其数,其很多作品如《怀念母亲》《夹竹桃》《清塘荷韵》《月是故乡明》《永久的悔》《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等等,都被收入教科书,让几代人从小都受过其谆谆教诲,并受益匪浅。

季羡林先生不管是人生的长度和宽度,还是人生的厚度和深度,都是顶尖级的佼佼者,让很多普通人无以能及,甚至是望尘莫及。为何季羡林先生能功德圆满、盖世无双,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是一个善于悲喜自渡的人。他在面对人生、面对自然、面对故乡、面对孤独时,都有他独到的见解、思考和感悟。他的散文精选集《悲喜自渡》就足以能说明这一点。

《悲喜自渡》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共收集了季羡林先生创作的37篇经典佳作,分为“寂寞我想逃”“人间草木心”“万物多欢喜”“聚散本无常”等四辑。近段时间,我还陆续品读了季羡林先生的儿子季承为父亲编辑出版的一套丛书:《一蓑烟雨任平生》《园林晓月远行人》《我们终将遇孤独》《人生何处不欢喜》。

季承说:“老爷子对于人生有许多参悟,可谓极其深刻。这些参悟,绝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他自己生命的总结。”不管是看《悲喜自渡》,还是看季承编辑的这套丛书,无不透露着季羡林先生的人生智慧和豁达通透。就以《悲喜自渡》为例,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浅显感受。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每一个人都会伴随着寂寞。即便季羡林先生这种伟人名人也是如此,他也说:“寂寞像大毒蛇,盘住了我整个的心……”“笑声虽然萦绕在耳际,早已恍如梦中的追忆了,我只有一颗心,空虚寂寞的心被安放在一个长方形的小屋里。”每一个人都想逃离寂寞,季羡林也想逃离,但最终他大彻大悟:“我能逃,然而,寂寞又跟上我了呀!”其实,寂寞就像甩不掉的尾巴,就像甩不掉的泡泡糖,总是尾随在你左右,萦绕在你身旁,这是很自然而然的现象。

“寂寞我想逃”这一辑,季羡林写了很多寂寞,他写了因病住院回家的寂寞,写了故乡月亮下的寂寞,写了一辈子最悔离开母亲后的寂寞,写了园林花的寂寞,写了回忆过往的寂寞,写了过年的寂寞等等。但最终季羡林先生都从这些寂寞里悟出了惊喜,悟出了希望,悟出了亮光。

比如在他因病住院回家的寂寞里,悟出了“我是带着捡回来的新生回家来了”的惊喜,他“眼睛所到之处,无不令我心旷神怡;思想所到之处,无不令我逸兴遄飞”,让他觉得大自然特别可爱,生命特别可爱,人类特别可爱。在他故乡月亮下的寂寞里,让他悟出了“人人的故乡都有一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的真谛,让他感觉到“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季羡林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在这种落寞里,也让他明白了“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的深刻道理。

汪曾祺曾经写过《人间草木》这本书。此书囊括了地方风味、家常小食、民间特色等内容。无论是马铃薯、栗子,还是手把羊肉、韭菜花,在汪曾祺的笔下,味觉里似乎都洋溢着思想,所有品尝或未品尝过的食物,都添了一分文化意蕴,多了一笔闲情雅致。季羡林的“人间草木心”一辑,与汪曾祺如出一辙,都能在看似平常的草木里看透不同凡响的东西。

季羡林写了神奇的丝瓜,写了苍老的枸杞树,写了院子里的马缨花,写了故乡的夹竹桃,还写了海棠花、二月兰、石榴花、槐花、美人松等等。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枝一蔓在季羡林眼里都是有趣的灵魂,都是可人的东西,都值得书写和赞誉。但这些草木都与故乡人联系在一起,都与父老乡亲脱不了干系,他写这些草木,实则是在写人,是在写他们的精神。

季羡林徘徊在丝瓜下面,如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参透出丝瓜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这不正是家乡人面对生活的态度吗?他看枸杞树“飘过了春天的火焰似的红花;飘过了夏天的垂柳的浓翠;飘过了红霞似的爬山虎,一直到现在,是冬天,白雪正把这院子装成银的世界。……像如来佛头顶上的金光。”这不正是故乡人其乐无穷的精神吗?季羡林92岁时写了《石榴花》,他仍能感悟出“富贵于我真如浮云了”的人生哲理,值得很多人学习和借鉴。一味追求富贵,还不如壮壮实实地再活上一些年。

都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在动物身上,在动物的世界里,都可以反观人的某种情感和情愫,正如很多动物给了留守老人很多陪伴和很多寄托。前不久在抖音里发的很火的小狗陪伴留守小女孩做作业的视频,就让网友感慨万千。特别是小狗那迷茫的眼神,就如小女孩那无助的眼神,让网友揪心不已。季羡林笔下的“万物多欢喜”,也让读者感慨不已,揪心不已。

“万物多欢喜”一辑,季羡林写了一条老狗、兔子、波斯猫咪咪、老猫虎子、喜鹊、神牛等,但季羡林却与这些动物也碰出了很多思想火花。比如那条老狗给予季羡林母亲多年的陪伴,他写老狗实则写自己离开母亲的愧疚和歉疚,他追忆老狗实则是在追忆母亲。在他90岁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却说:“等到我离开这个世界以后,我会在天上或者地下什么地方与母亲相会,趴在她脚下的仍然是这一条老狗。”这是多么深情的文字啊,我想季羡林先生如今一定和母亲、那条老狗相聚在一起,永远不再分离。

季羡林写波斯猫咪咪的母亲刚刚死去,映衬的是自己青年丧母,留下了终天之恨。正是这一只小猫,戳穿了作者这只“纸老虎”,让他归心似箭。这种以物喻人、借物自比的写法,让读者也跟着心情怅然,跌宕起伏。

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人有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也是客观规律,用不着伤春,也用不着悲秋。就如季羡林所说:“如果能在一切都捉不住的情况下,能捉住哪怕是小小的一点东西,抓住一鳞半爪,我将会得到极大的安慰。”他在“聚散本无常”一辑里,写了很多底层人物,诸如荷姐、宁朝秀大叔、三个小女孩、两个乞丐、女房东等等,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聚散的无常,但看得多了,就是自然规律的有常,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幸与不幸的事情都会在每个人身上发生,不必将不幸无限放大和扩大,让周遭人都跟着你低气沉沉。比如季羡林在《夜来香开花的时候》里面写了王妈的很多不幸,但季羡林却“我哭都没哭,我的眼泪都堆在心里,永远地。现在我的眼前更亮,我认识了怎样叫人生,怎样叫命运。”这是何等坚强的人生态度啊!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学学季羡林先生善于做一个悲喜自渡的人,那么我们的生活何止不是一片清朗清亮呢?能做到悲喜自渡,那生活定会很轻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