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巴山异人的头像

巴山异人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9/17
分享

百年生命智慧 ——读季羡林散文集《心安即是归处》

“因为世事无常,心安即是归处;愿你历经沧桑,永葆天真模样。”这是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心安即是归处》的卷首语。“心安即是归处”出自白居易所写的《初出城留别》中的诗句“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意思是说,我生来本没有归乡的地方,但只要心安理得,心静如水,任何地方都是归处。

季羡林先生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清平县(今临清市),逝世于2009年7月11日,享年98岁,堪称百岁老人。季羡林先生的人生,经历过大苦大悲、大起大落,其生命跌宕起伏、悲喜交加。在他6岁时,就离家去山东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在他17岁时,日本侵华占领了山东济南,他被迫辍学。在辍学期间,他创作了《医学士》《文明人的公理》《观剧》等短篇小说,在天津《益世报》发表。在他24岁时,就阔别祖国,远赴德国入哥根廷大学主修印度学,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才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在10年内乱期间,他也未能躲过被残酷迫害的命运。可以说,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命运多舛的一生。

纵然如此,季羡林先生仍不争不辩、不怨不艾、不卑不亢,始终满怀天真,专注纯粹,安于当下,以一颗通透之心、一双智慧之眼、一副天真之态,行走于人间,淬炼于生活,可谓百年生命智慧。读他的散文集《心安即是归处》,就能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

就如他自己说的,“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时间是毫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真相。”“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这些哲理性、智慧性语言,让人受益匪浅,启迪终生。

《心安即是归处》是季羡林先生生前对生活所感所悟的一些随笔,并非鸿篇巨著,都是一些百字千字短文,是随想随写、随写随想、随写随悟的一些杰作,是对人生点滴悟性的收纳、归拢和总结。散文集《心安即是归处》分为“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有福读书,可慰平生”“纵浪大化,不忧不惧”“行于天地,再遇自己”“当下即是生活”“灵魂独立,不畏孤寂”“生如夏花,死如秋叶”“我的人生信条:真实”等8辑,每辑可谓字字珠玑,一字千金,智慧盈盈。

每个人都善于感慨生命、感叹人生,有的人感慨生命易逝,有的人感叹生命短暂,有的人感怀生活悲苦,唯独季羡林先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人活一世,草生一秋,都是需要有责任感的。没有责任感的一生,就是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的一生,与屎壳郎、茅厕蛆蛹没有多少差别。

季羡林先生在“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一辑里,就多处谈论人生,讨论人生,如《人生》《再谈人生》《三论人生》《漫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禅趣人生》《人生之美》等等,可谓谈论人生的大合集。在写《人生》时,季羡林先生已是85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但他仍意识清晰,思路明朗,就如他自己所说,“让我这样一个世故老人来谈人生,还有什么困难呢?岂不是易如反掌吗?”

季羡林先生谈论人生,可谓驾轻就熟,轻车熟路,一语道破天机。他说:“我们糊里糊涂地降生,糊里糊涂地成长,有时也会糊里糊涂地夭折,当然也会糊里糊涂地寿登耄耋,像我这样。”我虽未到耄耋之年,但也经历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几个年龄阶段,细想起来,事实的确如此。我们能明早清醒地醒来,见到一轮新的太阳,那就是一种幸福、幸运和坦然。至于其他,都是扯淡和然并卵。在我们周遭,很多人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就在梦中稀里糊涂见了上帝,这岂不也是糊里糊涂地去了?但我也想如季羡林先生一样,能糊里糊涂地寿登耄耋,甚至期颐。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经历过酸甜苦辣和悲欢离合,但他觉得他的一生是禅趣的人生,是恍兮惚兮、杳冥无迹的一生,用禅学家所言,就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一生。季羡林先生认为禅趣人生的趣味在于说不清楚,道不明白,一旦说清楚了,就是一落言筌了,即庄子所说的“得鱼忘筌,得意忘言”。季羡林先生也盛赞人生之美,他大赞老的美,老而美。季羡林先生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灵,观察人生,体验人生,参透人生,达到了圆融通融无碍的境界。

季羡林先生一生读书无数,著书无数,堪称文学大家。他既是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又是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天下有许多好事,但季羡林先生却认为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因为“有福读书,可慰平生”。在《开卷有益》《我和书》《藏书与读书》《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我最喜爱的书》等文章里,季羡林先生不惜笔墨罗列了读书的益处和好处。季羡林先生之所以拥有百年生命智慧,是因为他好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并且将书读好。通过读书撷取积累了人生智慧,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积越多,最终拥有了一副智慧旺盈的头脑。

大文豪鲁迅先生之所以能博闻强记、博古通今,是因为他有博览群书“随便翻翻”的好习惯。我之所以现在能写出一些文章来,能在全国一些报刊杂志发表一些令编辑心仪的“豆腐块”,也是因为养成了睡前随便翻翻的良好习惯。在随便翻翻中获益,汲取营养,并在随便翻翻中进入梦乡,也是一种舒心和惬意。季羡林先生认为开卷有益,他不仅读书著书,还善于译书藏书,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季羡林先生不仅喜爱读《史记》《世说新语》,也喜欢读陶渊明、李白和杜甫的诗,还喜欢读李煜、苏轼和纳兰性德的词,更喜欢读《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他读每一本书,都如获至宝,能从中获取丰富丰厚的营养。如他读《儒林外史》,就能悟出吴敬梓“只讲一个小故事,或用短短几句话,活脱脱一个人就仿佛站在我们眼前,栩栩如生”的极为罕见的特技。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趁着年轻,就多翻翻书读读书吧,因为寸金难买寸光阴。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完美无憾的,或多或少都有些许遗憾。在“纵浪大化,不忧不惧”一辑里,季羡林先生就阐明了这个观点。他在《毁誉》《不完满才是人生》《走运与倒霉》《糊涂一点潇洒一点》《缘分与命运》等篇什里,不遗余力将这个观点和盘托出。孔子的学生子路有闻过则喜的美谈,而现实生活中往往是闻过则怒、闻过则乱,听不进不同声音,更听不得毁誉之言。如果懂得不完美才是人生的道理,断然不会闻过则怒了。

不管高官还是平民,每天都忙着吃喝拉撒睡,过着油盐酱醋茶平平淡淡而又平平常常的日子,都会际遇走运和倒霉,因为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不同程度有着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大小变故。季羡林先生一生也走过运,更倒过霉,但他面对走运和倒霉,都能做到不喜亦不惧,在走运时不得意忘形过了头,在倒霉时不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始终保持平衡心态和情绪稳定,这大概也是季羡林先生的的长寿之道和长寿秘诀吧。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在人生的际遇里,能不能相见,不是甲乙二者彼此,而是每个人自己能和自己说再见。倘若能“行于天地,再遇自己”,倒是一种无悔的人生,无憾的人生。季羡林先生在《我在延吉吃的第一顿饭》《观天池》《义工》《重返哥廷根》《满州车上》等文章里,叙述了自己再遇自己的美好往事。人能正确认识过往中的自己,能正确面对过往中的自己,这就是再遇自己,否则就是忘了过往,忘了过去的自己,忘了自己的本真。比如他在《重返哥廷根》中写道:“在这些迷离错乱的面影中,有一个特别清晰、特别具体、特别突出,它就是我在前天夜里看到的那一座塑像。”

季羡林先生在“当下即是生活”“灵魂独立,不畏孤寂”“生如夏花,死如秋叶”“我的人生信条:真实”几辑里,也有很多智慧金句和智慧名言,如“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这些名言看似普通,却道理深刻,我们如能跟着先生了悟人间万相的本真,拥有应对世事的智慧,万事定会安然若素于心,从容淡定而行。

季羡林先生的百年生命智慧,大概就是先生的那首《无题》的打油诗吧,诗曰:“人生在世一百年,天天有些小麻烦。最好办法是不理,只等秋风过耳边。”我会将它作为座右铭铭记于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