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巴山异人的头像

巴山异人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10/24
分享

修得一颗草木心 ——读周仕华的散文集《故乡植物记》

很多作家的内心都饱含着一颗清新纯洁的草木心,写下了许多关于植物的不朽著作和脍炙人口的名篇。有人在网上列举了“生命的奇迹——10本与植物有关的书籍”,它们分别是阿来的《草木的理想国》、刘夙的《植物名字的故事》、潘富俊的《草木缘情》、宋乐天的《无尽绿》、王冬等著的《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美国索尔·汉森的《种子的胜利》、法国让·雅克·卢梭的《植物学通信》、史军的《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心岱的《闲花帖》、阿蒙的《时蔬小话》等。

这些书籍,有的我曾读过,有的我还未曾谋面,但从每本书的内容简介来看,都无不彰显了每位作家的草木情怀,他们都拥有一颗浓郁而恬淡的草木心。比如新锐科普作家、中科院植物所博士刘夙,在《植物名字的故事》一书中,就以轻松幽默的方式钩沉出鲜为人知的有关植物名字的故事,用清新雅致的文笔讲述着植物的人文背景,以及植物名字中隐含的各种趣味知识,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郁郁芊芊、平易近人的植物世界。

无独有偶,宣恩本土作家周仕华先生的《故乡植物记》如出一辙,他的视野独具慧眼,他的笔触独具匠心,他以老家宣恩姚家坡为植物生长地域,探寻植物带给人们的哲思,引发关于植物的故事,从而来思考人类本身。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创举和创新,也是宣恩本土文学的一个新的亮点,一个新的起点。

他从植物身上,不仅写出了“锄禾日当午”的艰辛,也写出了“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还写出了“城春草木深”的悲怆,从而唤醒人类不得不对植物产生敬仰和敬畏,丝毫不敢对植物产生轻视和怠慢。就如著名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评价该书时说:“周仕华试图以植物的视角体味生长的智慧以及人类的位置,从而更好地呵护家园,抵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景。”

《故乡植物记》一书,共写了62种生活中极为常见的植物,这些植物都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朝夕相处的花草树木,比如糯米草、杜鹃花、灯芯草、野豌豆、猕猴桃、节节草等等。作者不是为写植物而写植物,而是跳出植物而写植物,他在书写植物的生长习性、历史文化、药用价值的同时,从而更多的是从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可贵,感受到生存的不易和成长的巨大力量,也从植物身上体味到植物与生俱来的坚强、隐忍、宽容、大度、勤奋等优秀品质。

就如他在《糯米草》一文中写道:“看到遍地依然茂盛的野草,内心就无比宁静,有草在人就有了希望,就有了淡定和从容。”又如他在《杜鹃》一文中这样描写杜鹃花:“穿一身红,露一身粉,岁岁年年,开就开得轰轰烈烈,凋就凋得落英缤纷。”还比如他在《荠菜》一文中这样赞扬荠菜:“她贴着地面生长,本本分分,脚踏实地,更没有一飞冲天的梦想。哪怕她曾经和许多大文豪结缘,却依然低调。”

人如草木,植物与生俱来的这些优秀品质也正是生长在这里的人们的优秀品质。人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也是饱食这些植物的根、茎、叶、果实长大的,正如作者所说:“植物,是众生的血脉。”其实,植物就是芸芸众生的衣食父母和生命源泉。倘若世界上没有了植物,人类如何生存?又如何繁衍生息?那将不敢想象,也不堪设想。

可以说,植物和人是一脉相承的、气息相通的、息息相关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植物既是人的前世,也是人的今生和来世,它不惜以牺牲自己而养活人类,以慷慨赴死的决心换来了人类的健康,《本草纲目》里列举的众多草木,都是人的救命药草。毋容置疑,人不仅要对植物产生敬仰、敬畏,更应该对植物怀有感恩戴德之心。

比如作者在《何首乌》一文中就介绍了何首乌的药理作用,“其根块具有补益精血、解毒、截疟、润肠通便的功效。主治精血亏虚、头晕眼花、须发早白、腰膝酸软等多种病症。”在《麦冬》一文中也介绍了麦冬具有“滋阴生津、润肺止咳、清心除烦”的功效。在《灯芯草》一文中也叙述了灯芯草的药用价值,灯芯草具有清心降火,利水通淋之功效,主治心烦不寐,小儿夜啼,喉痹口疮,水肿,小便不利,湿热黄疸等。

很多植物除具备的药用价值外,还可以作为菜肴佳肴款待贵宾和贵客。如荠菜既可以当草药吃,还可以做菜肴吃;山胡椒花不仅是春天的忠实粉丝,具有敏锐感知春天的神经,但它与精盐、蒜泥、姜丝、辣椒一起腌制,更是一道美味佳肴;紫苏不仅是药草,也是菜肴的佐料,更是一种装饰植物,宋代汪元亮就有诗句为证:“海棠花下生青杞,石竹丛边出紫苏。”

还有很多植物还是鲜美的水果,比如作者写的《猕猴桃》《八叶瓜》《地枇杷》《木瓜树》《向日葵》《野樱桃》等;还有很多植物却是春天的信使,花朵的代言者,比如作者写的《彼岸花》《牵牛花》《蔻丹花》《百合》《金丝梅》等等。还有一些植物,虽名不见经传,但既然自然界有它的存在,便有它存在的理由,如作者写的《马桑树》《丝茅草》《蒲公英》《芦苇》《小飞蓬》《狗尾草》等等。

就如狗尾草,尽管“莠草秀而不实”“良莠不齐”,但作者仍觉得“不要小瞧了一棵狗尾巴草,草也有草的韧劲和尊严。”就如丝茅草,尽管它普普通通,最寻常不过,但作者仍写道:“茅草也有诗意,茅草也有智慧。是的,大自然的野草,才是诗的源头和智慧的起点。”诸葛亮之所以集智慧于一身,就是因为他17岁到27岁之间在草庐亭居住,在茅草下苦读修行的结果。

多闻草木少识人,常守自性清净心。周仕华之所以和很多作家一样拥有一颗草木心,是因为他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一直在乡下生活、学习或工作,与植物直接或间接打着交道,从而苦苦修行修为的结果。

从他以前出版的散文集《诗意栖居》《何处觅乡愁》《故乡的表达》就可以窥见一斑,这些文集里对故乡的植物、对故乡的草木,早有关注和书写。可以说,他对故乡的植物、对故乡的草木情有独钟、情真意切。只是他的《故乡植物记》,更是成体系地、成主题地对故乡的植物、对故乡的草木进行了专职书写和赞美,这是作家的惊艳之处,也是作家的点睛之笔。

故乡的草木既喂养了他的故乡,也滋养了他的成长,更是养足了他的乡愁。整部作品散发着浓浓的乡愁,这些乡愁滋味都赋予在一株株植物之中,蕴含在一棵棵草木之上,这便是《故乡植物记》的升华之处和精炼所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