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巴山异人的头像

巴山异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23
分享

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

正因为大海具有宽广、包容、神秘、激情、力量等众多寓意,它象征着博大的胸怀、强大的力量、远大的梦想等等。所以从古至今,不仅有很多诗人将大海作为吟哦吟咏的对象,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等,就连逝去的诗人海子也有名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有很多音乐人将大海作为歌咏歌唱的对象,如《军港之夜》《大海》《秋海》《那年夏天宁静的海》《海风》《我想我是海》等。他们或借物抒怀,他们或托物言志,借大海这一主体素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怀,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理想。大海对诗人和音乐人来说,无疑是创作灵感来源的最好途径。

应《新歌诗》执行主编马强老师的邀请,让我给季福林老师的歌词《那朵浪花这片海(外19首)》写篇评论。说实话,我有点诚惶诚恐,甚至有些战战兢兢。对于音乐歌词这个领域而言,我是一个十足的门外汉,因为自己从未创作过一首歌词。让一个外行来评歌词专家的作品,真怕人说“要笑掉大牙”。但好意难推,盛情难却,我只好硬着头皮应了下来。手捧季福林老师的歌曲词稿,读来甚是赏心悦目,十分快意。我听过关于“海”的歌曲不少,但以海为主题主体创作出的系列歌词作品,而且数目还这么巨多,这还是第一次,我惊讶不已,叹为观止。《那朵浪花这片海(外19首)》里20首歌词,犹如从大海里涌出的20朵小小的浪花,也如从浪花里飞出的20首欢乐的歌。这些小小的浪花,禀赋了大海的特点特质,赋予了大海的博大宽广胸襟,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大海最大的特点、特征和特质就是“大”,季福林老师歌词的创作也就充分表达和体现了他的博“大”情怀。

季福林,山东省蓬莱县人,曾工作于大连日报社、大连晚报社、大连市文联3年,全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不仅在散文领域造诣颇高,纪实散文集《黄金海岸风流歌》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纪实散文集《血染旅顺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图书奖”,报告文学《那死者那活者那火葬场》获全国报纸副刊报告文学一等奖等,他创作的歌词也是首屈一指,歌词《魅力金石滩》获大连沙滩文化节10周年面向全国征集歌词一等奖,还为长篇电视连续剧《阳光地带》《老嘎包村记》创作主题歌《阳光地带》《世上道儿万千条》。下面,我仅以季福林老师创作的《那朵浪花这片海(外19首)》为范本,浅评一下他创作歌词的几种“大”情怀。

一、海岛的生活赋予了词作者海一般的大情结。一个作家也好,一个音乐人也好,他的创作情怀、创作灵感、创作初衷和创作激情,往往来自于他的家乡,来源于他的故乡。季福林之所以一口气创作出20首以大海为主题的系列歌词,也源于他的家乡,源于他的故乡。季福林1945年出生于山东蓬莱县距海边约3公里的一个小村庄,14岁就常在大连老虎滩钓鱼。岸边持竿,泛舟海上,是他一生的业余爱好和惬意生活。屈指算来,他在海边的钓龄已有66年。2005年,他被中国钓鱼协会授予“一级垂钓手称号”,可谓顶级钓手,“天花板”级别的钓手。他还多次赴东北地区的唯一海岛边境县长海县(外长山列岛)体验生活和采风,这么看来,他能创作出以海为主题的系列歌词,也就不足为奇,自然就得心应手,驾轻就熟了。正因为他出生在海边,是土生土长的海边人,基因和血脉里有大海的因子,加上他长期生活在海边,在大海的感染和熏陶下,大海就赋予了他海一般的博大情结。从他创作的历程来看,不管是他的散文诗,还是他创作的歌词,很多作品都与海有关。可以说,大海就是他的创作源泉,海岛就是他的创作土壤。比如1981年9月18日发表在《辽宁日报》的组诗《渔乡民歌》,1984年12月23日发表在《大连日报》的组诗《远海渔场》等等。

二、大海的唯美赋予了词作者海一般的大写意。歌词的写意,就是歌词的意境。歌词的意境犹如诗歌的意境,是需要美感的,即唯美的意境。大海本身就是唯美的,可以说美不胜收,美奂绝伦。它湛蓝,它深邃,它辽阔,它汹涌,有时又平静如镜,海天相接,分不清海与天的边缘。季福林长期与海相伴相随,早已将大海的美尽收眼底,而且还储藏于心,在他创作关于海的歌词时,总是给人呈现出大海唯美的景象和画面,让人瞠目结舌、如临其境。季福林书写大海的美,并非直抒胸臆、无病呻吟般述说大海的博大深邃,而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用具体的具象景象来体现大海的唯美所在。在《那朵浪花这片海》里,他这样赞美浪花和大海:“那朵浪花真美真美,美得精致让人喜心扉。你是洁白的精灵,你是青春的花蕾,蓝天下跳跃也美,阳光下追逐也美”“这片大海真美真美,美得大方今夜醉一回。你是激情的图腾,你是蔚蓝的精髓,白云下澎湃也美,温柔也美”,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浪花”和“大海”的小层面上,而是笔锋一转,将歌词的意境急转直上,让意境的高度直上云端。“啊,浪花再美也不如母亲美。”“哦,大海再美也不及祖国美。”作者从写浪花和大海入手,虽表达的是爱浪花爱大海,实则是表达的爱家乡爱故乡、爱祖国爱母亲。“割不断血脉根连根,日升日落盼那团圆的时候。”在《浪花中的美人礁》里,作者虽然以美人礁为素材,明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盼望相逢相拥,实则写的是大陆和台湾离别太久,渴盼团圆相聚。

三、大海的辽阔赋予了词作者海一般的大视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的辽阔和宽广注定了它能纳细流、容百川、过千帆。晋代袁宏在《三国名臣序赞》中说:“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在注解时说:“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季福林长期在海边生活,在海边垂钓,早已和大海融入一体,对大海的辽阔和宽广早已烂熟于心,对大海的点点滴滴也耳濡目染,这就造就了他厚德载物般宽广的胸境和宏大的视野。他在创作以大海为题材的歌词时,并不局限于某一件事物和某一种具象,而是囊括一切与海有关的事物,与海有关的人物,与海有关的事情,不管是渔民、浪花、海水、海岛,还是礁石、海港、海上的月亮、小岛上的呼噜,还是海滨的离别、海边的渔火、小岛码头、海岛号子,他都能信手拈来,写得绘声绘色,写得精彩纷呈。他爱这些与海相关联的事物,他觉得都可以值得歌唱,值得赞美。他不因事小而不为,他歌唱、赞美、书写这些与海有关的人、物、事,实则是在歌唱、赞美、书写他的家乡、他的亲人、他的祖国,他将这一份博大的爱深深地嵌在他的灵魂和作品里。“甜梦那个此起彼伏长又长,呼唤黎明步步高升的大太阳。渔家的那个好日子呵,一天那个一天一个样。”在《小岛夜呼噜》里,即便一个寻常的打呼噜,作者也将它写得那么传奇,那么神韵,那么富有生活气息。

四、大海的气势赋予了词作者海一般的大气魄。我认为,音乐的气魄就是音乐的精神和音乐的力量。音乐的魄力在于能震撼人的心灵,能提振人的精神,能激发人的斗志,如那些军歌、国歌和励志的歌曲,总能让人振聋发聩。但音乐的气魄并不仅局限于曲谱上,也体现在歌词上。软弱无力的歌词,或是悲观厌世的歌词,给人传递的总是负能量,而那些铿锵有力的歌词,气势恢宏的歌词,给人总是传达的正能量。这些歌词不管读者读到还是听到,都能给人无形的力量,如注入鸡血一般。季福林在海边对大海的气势磅礴和汹涌波涛早已见怪不怪了,早已深入到他的骨髓、精神和灵魂,早已进入到他的歌词创作模式之中。如在《月亮与大海》中,他这样写道:“月亮,大海,两面镜子照出喜事一桩——月亮是大海的新娘,大海是月亮的新郎。”还如在《海浪花》里写道:“浩瀚的海洋擎起你飞扬的青春,磅礴的蔚蓝激起你不息的渴望。”“海浪花一往无前的海浪花,奔向彼岸是你灿烂的梦想。”又如在《从大海边来到大草原》里写道:“大草原辽阔的大草原,就像大海一样纯净浩瀚。牧歌和渔歌一样悠扬新鲜,雄鹰和海燕一样矫健勇敢。”可以说,这些“大气魄”的歌词句子在他的《那朵浪花这片海(外19首)》里比比皆是,有效地提高了整部作品的气势和气魄。

五、大海的品质赋予了词作者海一般的大品格。文艺作品(包括歌词)的创作是需要讲究品质的,只有品质高的作品才能传播更广、流传甚远,而品质低的作品即便走歪门邪道能一夜爆红或是一夜成名,但也会如昙花一现,迟早会被历史所淹没,被观众和读者所忘记。我国那些经典歌曲之所以几十年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品质之高端所致。从作品的品质就可以反观出创作者的品格,一个品格不好的创作者,断然是不会创作出品质高的作品的,当然也就不会创作出传唱多年的经典作品,他们最多只能趁浑水摸鱼、鱼龙混杂来短时间混淆视听。季福林在海岛生活,涵养了大海的优秀品质,大海赋予了他创作的高大品格。反观季福林创作的作品和获奖的作品,可以说数不胜数。他在创作过程中并非一味追求作品的数量,而是在于追求作品的质量,在于精益求精,即便在遣词造句上也唯精准至上,他能多次获得全国性的奖项,定会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辛勤磨砺,否则绝不会达到这种极高水准的。如在《海边看渔火》里这样写道:“美丽的渔火就像一首动人的歌”“渔火是捕鱼爸爸的汗珠抖落”“渔火是家中妈妈的祝福闪烁”;在《春到海滨》里写道:“满满的希望系在桅杆上”“火火的青春挂在风帆上”“醉人的风景在咱心坎上长又长”等等。这些维美的词句,足见作者品质之高,品格之大,功底之深厚。

陆游说,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季福林老师一生与海有缘,与海相居,与海相惜,他“梦追风帆,情牵蔚蓝”而不悔。祝老师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秉持大海之初心、大海之情怀,写出更多大作品、大精品,如滔滔大海之水奔流不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