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巴山异人的头像

巴山异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01
分享

雅士品茗论风月

茗者,茶也。《魏王花木志》记载:“茶,叶似栀子,可煮为饮,其老叶谓之藓,嫩叶谓之茗。”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茗为荼(茶)芽也。但是,既为春茶,哪有不是嫩芽的道理?晋代郭璞是一个细致细微之人,也是一个爱追根溯源之人,他清早到茶园现场查看调研一番,便明白了其中的奥秘玄机,遂注解道:“今呼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从此,茶、茗就各自有了相对独立的独特身份和名分。

很多文人雅士对茶情有独钟,既泡茶饮茶,也写茶论茶,其乐无穷,悠哉乐哉,在茶的世界里悟出了很多禅理和哲理,可谓“一茶一世界,一壶一人生”。如苏轼写有《汲江煎茶》《试院煎茶》,颜真卿写有《五言月夜啜茶联句》,卢仝写有《走笔谢梦谏议寄新茶》,皮日休写有《惠山泉》等等,他们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不同方位对茶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和意义。

除了诗词之外,在辞赋的领域里,也有很多文人雅士对茶进行了全新的注解和阐释,比较典型的有晋代杜育的《荈赋》、唐代顾况的《茶赋》、宋代吴淑的《茶赋》、宋代黄庭坚的《煎茶赋》、清代全望祖的《十二雷茶灶赋》。这些辞赋,各具特点,各显特色,各赋特质。杜育的《荈赋》第一次写到“弥谷被岗”的植茶规模,第一次写到秋茶的采掇,第一次写到陶瓷的宜茶,第一次写到“沫沉华浮”的茶汤特点,四个第一无疑奠定了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地位。顾况和吴淑的《茶赋》注重写了茶之功效,黄庭坚的《煎茶赋》注重写了制茶技艺。这些关于茶的辞赋,让人阅之即悦,让人悦之即盼,仅阅读辞赋,就有想饮茶品茗的欲望和渴求。

不仅古人写辞赋论茶,现代人也写辞赋论茶,即便我们的身边也有不乏文人雅士对茶爱慕至极、倾慕至极、仰慕至极、思慕至极,如同对倩女之倾心,宣恩的文人雅士王金平就是其中的一位。在金秋八月,硕果累累,宣恩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周玉和先生为我赠送了一本《凌云风》,我顿时被其中的《辞赋风骚》栏目所吸引,特别是宣恩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王金平发表的《月季赋》《茶赋》,更让我爱不释手。

他的《茶赋》清新淡雅,蕴理深厚,就如一壶龙井,让人回味无穷。其文不像古人的茶赋那么晦涩难懂,相反却甘之如饴。整篇文章虽只有寥寥数百字,却将茶赋得活灵活现,他从成茶之芽、制茶之道、盛茶之器、泡茶之艺、观茶之美、思茶之德、品茶之韵等7个方面,对茶赋予了诗意和禅韵。

开篇作者写道:“茶,东方神叶,神州精髓。芳郁氤氲,清淡优雅。茶之韵味,天地之和,润泽古今,回味无穷。”作者从总体方面对茶进行了概括和评价,权当是总论,可谓是全貌,这为后面七个方面的分论作了铺垫和前置。有了这段总论和全貌,后面的七个部分的分支就不显得突兀和冒失。俨然杜育写《荈赋》,他也是以“灵山惟岳,奇产所钟”来概括,然后接二连三地写茶叶的生长环境、态势以及条件,茶农不辞辛劳结伴采茶的情景,烹茶所用之水的清流,以及泡茶采用“东隅”所产的茶壶,最后达到“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的艺术美感。王金平和杜育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分论分写时,作者布局合理,每段采用大致相同的字数,体现了布局的整体美,既没有虎头蛇尾之缺陷,也没有上下一般粗之瑕疵,同时对文字的把控力极强,高度概括,精准到位。“成茶之芽,自在悠然”“制茶之道,精于工序”“盛茶之器,精美绝伦”“泡茶之艺,禅意盎然”“观茶之美,雅趣逸然”“思茶之德,清廉高洁”“品茶之韵,博大精深”,作者一气呵成,既连贯性强,又层层递进,让整篇文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不显得杂乱无序,体现了穿衣戴帽的艺术感。

作者在写“成茶之芽”时,先写茶成长源于的营养,“汲日月之精华,聚山川之灵气”,其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然后写茶芽的颜色、形状和体态,“茶芽吐翠,嫩绿如烟,绿波荡漾”“纤纤细芽,温润如玉,亭亭玉立,翠绿可爱”,寥寥数语,就将自在悠然的茶芽之形态呈现在读者面前,最后一句“嫩叶含羞新芽吐,唤醒人间四月天”,进一步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茶芽的娇羞状,也道出茶芽无疑是唤醒春天的使者。

作者在写“制茶之道”时,先用“匠心独运,炉火纯青”之句高度评价了制茶者的技艺之高超、之精细,体现了工匠精神和人文精神,然后具体描写制茶的细节,“杀青揉捻,茶叶翻飞,文火烘焙,制茶之道,师出有门,心怀敬意,手法熟练,淋漓尽致,精妙无穷”,其制茶细节之微妙、之精妙、之奇妙活脱脱跃然纸上。最后几句作者又故伎重演,“真是茶烟袅袅笼茶山,制茶之道在指尖。翻云覆雨甘露生,锅里乾坤日月悬”,将制茶的炫技之技能拔高到了一个高度,让人觉得不同凡响。

作者在写“盛茶之器”时,先写茶器之精美,“青瓷紫砂,饱满圆润,晶莹剔透。形似龙珠,淬火而生,紫砂壶中茶叶煮,温润如玉赛珍珠”,然后写茶叶在茶器中的轻盈美、飘逸美,“白瓷杯里茶色靓,轻盈似梦如诗篇。琉璃茶杯茶叶美,赏心悦目心灵开”,最后写了茶器与茶叶的心灵相通与和谐相融,“茶壶茶杯皆传情,唤起灵魂深处鸣”,只有茶器与茶叶高度统一、相对和谐,才能产生灵魂的交融,才能产生心灵的共鸣。

作者在写“泡茶之艺”时,他从泡茶之水、泡茶之具、泡茶之妙写出了泡茶的禅意,即“心平气和,宁静致远”,道出“一茶一世界,一壶一人生”的哲理。茶艺师不仅要手法娴熟,舒缓自如,心静如水,还要带给观茶人、品茶人同样的心境,要“让观者在品茗之前,心境已然平和”,这就需要泡茶之水清澈透明、泡茶之具精巧雅致、泡茶之妙心平气和,只有三者高度契合,才能凸显禅意盎然的效果。

作者在写“观茶之美”时,同样从美在其香、美在其色、美在其形三个方面写出了观茶的美感,写出了观茶时雅趣逸然的感觉。其实茶香只能闻,哪能观?作者却用人体感官错位的手法来描写茶香,可谓别具一格,神来之笔,即便观茶香,也能沁人心脾,也能感到宁静而愉悦。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将茶色写得绘声绘色,“碧绿的茶汤,清澈明亮,犹如春天的露珠”,继而又用动态的描写手法,将茶形的灵动感写得潇洒自如,“一片片茶叶,在茶艺师手中翩翩起舞,杯中绽放,仿若花蕊……”

作者在写“思茶之德”时,却笔锋一转,直接道出茶之品德,那就是清廉高洁,就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样。他先说“茶性淡泊,不与尘世纷争”,继而说“品茗之人,以茶为镜,反省自我,陶冶性情”,提醒品茗之人要“一日三省吾身”,因为“茶之品格,令人敬仰,茶人之风骨,令人钦佩”,最后作者又从茶德之魂、茶德之美、茶德之韵,再一次将茶的清廉高洁升华到无与伦比的高度,即“茶香四溢人心醉,茶德千秋映日辉”。

作者在写品茗之韵时,却品出了茶的博大精深,也品出了风花雪月,如作者所说:“雅士品茗论风月,文人挥毫书画章”,他从茶文化的角度,从文学艺术的角度,道出了品茗的神韵,即作者在文尾总结的:“茶,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精神追求,让我们在茶香的缭绕中,品味生活的诗意与神韵。”

卢仝在《走笔谢梦谏议寄新茶》里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请,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但愿每个爱茶之人,都能成为文人雅士,能从东方神叶中悟出茶之道道,能从神州精髓中品出茶之妙妙,也就不枉茶水在你九曲十八弯的肠道里走一遭、过一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