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正月初一,与妹夫楚江一家,从平昌县响滩镇前往巴中市恩阳区走亲。午饭后,我们一行人,游恩阳古镇。
慕恩阳古镇已久,奈何人在千里之外,多年不达。在我心中,单单“恩阳”二字,就古醇大美。恩阳河流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历史悠久,文化成书,千册万牍。
走进米仓古道,由一阶阶青石梯向下,步入恩阳古镇。街口地高,街道地矮,望去,两侧是低垂的屋檐。再循街望去,红红的灯笼,挂在街边,古香喜气相融,喜庆自来。
走古人走过的街道,如与古人相约。此时,走在这个红色古镇上,我多么希望遇见红四方面军。从小受红军精神熏陶,一直以来,我有着重走红军长征路的念头,却未得偿所望。所幸,当今日走在恩阳古镇时,如有两颗红心会师之感。
昨日风雨的恩阳古镇,今日是如此的璀璨,先贤们会喜欢,先烈们会喜欢,我们也喜欢,后来人也会喜欢。
我一步一步,轻轻地走着,如入古境,如入画卷。我低头,看见一块块青石板,这青石板地面上,走过多少文人墨客?走过多少红军战士?我想细数,却如数星辰,数不过来。我抬头,看见“红十大碗”的店家牌匾。店家门阑有楹联。上联:古色古香古文化,下联:红天红土红品牌。横联:红十大碗。
红十大碗,也叫水席。水席传说于长平之战,白起坑赵后,赵国举国悲痛,并摆下百桌宴席,祭祀英灵。然而,宴席刚摆好,天公便下起雨来,供桌上碗里的食物成了泡汤。将军廉颇说:“这是天公的眼泪,天公也在为赵国阵亡将士而哭。”从此,水席流传了下来,经过两千年的演变,已成巴蜀名筵。自幼喜食家乡酒席,特色特香,回味无穷。十大碗,哪十碗?芋儿鸡、坨子肉、醋鱼、肘子扣肉、海带、水酥肉、凉菜、粉蒸肉、品碗、虾米汤。如今吃席,兼有一碗酒吃,更佳。
随人群,慢慢移,古道两旁,招幌晃晃。巴中酱肉包、恩阳松花蛋、川北凉粉、通江酸辣粉、柳林铺春卷、西安肉夹馍……小吃名字铺展成了小吃街,古色古香,诱客留客。
再走,一条古街走过,见恩阳河道。河水清幽,映树映桥映天,映一半古映一半今。河对岸有高楼大厦,河这方有民俗古屋。河两边,如杨柳岸,一棵棵百年古榕,枝枝繁荣。树旁的坝子上,有几朵帆布大伞,伞下有竹桌竹椅。竹桌上摆着几碗盖碗茶,正袅袅起烟。一朵伞,就是一个露天茶馆。一杯茶,话桑麻。蜀人吃茶,摆龙门阵,此历史可谓悠久得很,四川生活也幽然得很。
沿河岸石板路走走停停,眼前的古木屋,双檩双挂,青瓦竹墙,实在勾心。木楼建筑,讲究中和、平易、含蓄的美学,从而诞生出对称、典雅、庄重的美感。这说起来是“大话”,做起来全是“细活”。一座楼阁,柱子怎么立?雕栏怎么刻?窗户怎么开?檩槽怎么镶?诸多“走位”,全是学问。楼阁精美得如诗如词如文章,然而,在阁楼旁的我,真心觉得,文章好写,楼难建,龙凤难刻。
多少米仓民俗木屋,门板拆开,有店开店,有铺开铺。一家挨着一家。好生热闹。我看见了恩阳棕编、喜舍布艺、欧阳砚雕、一小串、糖忆、馋嘴、罐罐茶、陈记尹家牛肉……多少家老字号,多少家新旧店,陈列眼前,一派古风新象。
多少米仓民俗阁楼上,门扉开着,似无人影。印有“恩阳”二字的红灯笼,悬挂在雕栏处,喜气儿万分。此时此刻,自觉也沾喜了。若此时有一芳华女子,凭栏望恩阳河,一不小心看见了楼下正在张望阁楼的我,我想,我定错愕,她也定羞涩。
目光从左移到右,波光潋滟的恩阳河面,飘着一只只游船。船上有房子、灯笼,船上有游客、船家。船里一定会有一对情侣,那是浪漫。船里一定会有一家亲人,那是温馨。
再朝前走,一家“河坎上茶园”,映入眼帘。河坎上茶园,这名字不高雅,但很优雅。过河坎上茶园后,便是胡家四合院,院内有民宿,房子古朴。门扉窗户对河而开。若住进民宿,泡一壶茶,推窗,望景、品茗、写诗。如何?定是幽然。
打胡家四合院往前走,抬眼看去,前面便出现一座宏伟的牌楼。牌楼色纹鲜丽,正中央,红底金字写着三个字:“万寿宫。”万寿宫位置高,从河坝往上,要爬几十阶石梯。我向来对佛对道对儒,怀着虔诚之心,对寺对庙对观,怀着肃穆之情。此时此刻,一步一步走在石阶上,不敢妄想,也不敢妄言。
恩阳万寿宫,姑建于道光年间。说来话长,道光年间,不少外地商客来巴中经商,或走水路,或走陆路,落定恩阳,发迹恩阳。此间,数江西商客居多,为了更好的叙乡情,谈生意,他们筹资建立会馆,此会馆便是今日的万寿宫。
万寿宫牌楼有三道拱形门,我轻轻地,跨过正门的门槛,一进入,便听到戏腔。再走十来步,进入天井。回首一看,便看见二楼戏台。我分不细生旦净末丑,戏楼上有两角,自觉他们一是文丑,一是青衣,正在演唱。戏楼上挂有横幅,写着:“巴中市恩阳区2022年‘文化进万家·非遗闹新春’戏曲专场惠民演出。”如今政策好,文化下乡,听戏看戏,生、旦、净、末、丑,尽收眼中心中。
在天井,我在打转,见乐楼,见厢房,见前殿,见正殿。横额枋雕鬼怪故事,后壁书有“出将入相”。在天井,游客打卡,来一拨,去一拨,又来一拨,还有一拨,三五一桌,围坐一起,吃茶,看戏。此地人生,得意惬意安逸。
从万寿宫侧门出,五六步后下坎,走下几步石梯,来到一石坝。石坝上游客如织,我穿梭在人群中,直径朝一座桥廊走去。桥头上的“起凤桥”三字,苍劲有力,龙飞凤舞。我几乎是直盯着起凤桥三个字,不看路面而盲行至桥头的。我不知道我撞到过谁,也不知道谁撞到过我。
起凤桥,入世南宋,由32块巨大青石搭建而成,桥长110米,桥宽16米,有三个巨大的拱形桥洞。相传此地多有凤凰飞来飞去,故而名为起凤桥。时光荏苒,风雨飘摇,起凤桥静静而立,默默而力,造福一方百姓几百年。期间,清代恩阳孝廉赖九臬,民国四川省民政厅长陈开泗筹资拨资再建。今日起凤桥,大气宏观,大贵精美。
桥头桥廊,熙熙攘攘。熙煕然。人群中有一位身着红衣汉服,白色纱巾半遮面,额中点着“美人痣”的年轻女子,手里拿着荆竹枝,荆竹枝上悬挂着几只色彩鲜艳的灯笼。恕我冒昧了,我实在被她迷住了。以致于,她那优美的音色声线,喊道的是,喜球?灯笼?我记得如梦如幻,不清不楚。
走在起凤桥廊中,别样感受。自幼喜欢祖国的大好河山,然而却未去过几处山几处水。上一回过桥走廊,还是十一年前在成都求学,打暑假工时,路过了一回都江堰南桥。当时年少,对大美的都江堰南桥,波澜不惊,不足为奇。然而,如今不再年少,走在起凤桥廊中时,面对“虫二”之景,情,波澜起伏,轻妄之心,却不敢再有。
从这头走到那头,我走下了起凤桥,来到桥的另一端。另一端,也是古建筑群。我还想一饱眼福,然而,正在此时,衣兜里的手机响了,是楚江打来的电话。
“哥,你在哪里?我们准备打道回府了。”楚江在电话里说。
此时,我才惊醒,我的步伐还是太快了,一不小心,脱离了楚江他们。我又转身,从起凤桥的另一端,原路折回。
之所以如此走马观花,实属无奈之举,因为长年在福建,回乡次数少,此次来巴中恩阳游玩,还是平生第一回,却也未作计划。此次来恩阳古镇,也仿佛来得非常意外。故而,未留吃茶时间,未留游院时间,未走遍红军旧址遗址,未走遍茶坊酒家,未去大栈房小栈房,未去水码头,未吃大碗茶,未吃红糖麻花……终究,我只走过了,恩阳古镇一隅,且脚步匆匆。实在是情未尽,兴也未尽。
原计划呼唤二三位巴中文友,一道在古镇上走走,一道吃茶吃酒,一道说说文章,一道谈谈恩阳……终究,行色彺彺,恰似了一位过客,独自惊喜了半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