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培刚的头像

吴培刚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8/02
分享

奶奶·孙子·邻居

       孙子爱吃马蜂菜(马齿苋)做的包子,成了做奶奶的一桩念念不忘的心事。按说,孙子都十七大八了,这点小事何必挂在心上呢。

       马蜂菜易找,因为村外的庄稼地里就有。但是,如今的庄稼普遍使用农药,灭虫的,除草的,杀菌的。这样一来,无论是割青草喂猪羊,还是挖野菜人食用,都不能马虎。看来,马蜂菜并不是随便可以挖回来做包子吃。

        去何处寻找没被污染的马蜂菜呢?

       村南,不久前有一条新筑的大路,尚未硬化。几场夏雨过后,原来平展宽阔的黄土路基上,杂草迅速萌芽长大,郁郁葱葱。

       孩子奶奶常常沿着这条新筑的路基,去两边的地头上转悠,看看自家地里的庄稼长势怎么样。前天,忽然发现新路面上的草丛里,散布着许许多多马蜂菜,十分鲜嫩。真让人喜出望外!更让人高兴的是,这里的马蜂菜不用担心喷洒农药。你想,谁也不会花钱买了农药往路上的野草上喷。况且,大路两侧各挖了一道宽而深的排水沟,与庄稼地隔开了。有人给庄稼喷洒农药,隔着这条路沟,农药也不会飞落到大路上来的。

       正值“大暑”之日,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最热的一个节气。为了挖回马蜂菜给孙子做包子吃,我和妻(孩子奶奶)毫不犹豫地开着电轿从县城赶往三十多里外的老家,急急忙忙找到小铁铲和几只大号的塑料袋子,便匆匆忙忙地开车离开家,沿着大街,直奔村口,快速驶往村南那条新筑不久的大路。

       正是上午十点左右,按说,这个钟点儿,还不到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段。然而,已经是酷热难耐了。

        好在不会在野外久留的,最多一个钟头左右,就能完成任务返回。

       车子尚未停稳,妻子就忙不迭地下车,平时经常喊腿疼的她,这一阵子,腿脚利索得如同年轻人。轻车熟路,赶到她以前发现过的马蜂菜最稠密的草丛,弯下腰,两手不停地挖起来。马蜂菜又多又大又嫩,让人十分满意。

       我来时准备了一把伞,左手举着,为妻子遮阳,但汗水依旧从她的发梢上,下巴上流下来,背上的衣服早已湿透了,紧紧地贴在皮肤上。我右手托着一块毛巾,不时催她直起腰来,帮她擦汗。因为她的两手沾满了泥土,没法接过毛巾自己擦。擦过后,她说:汗水直往眼里去,睁不开,这一擦,好多了。

       烈日悬空,天像下火,野外热如蒸笼。田野里,没有一丝风,看不到一个人影,听不到一声鸟鸣。茁壮茂密的玉米地十分安静,颀长肥厚的大叶片儿动也不动,粗壮翠绿的茎秆摇也不摇,全都静静地伫位着,默默地承受着毒日头的暴晒。

       这正是天地间花卉草木,五谷杂粮大受欢迎、蓬勃成长的时机,也是各种动物(包括人类)难以忍受、十分讨厌的季节。

       此时此地,除了我和妻之外,没有谁来到这闷热的野外:头顶上是无声无息的火球般的太阳烘烤,周围是一望无际、密不透风的热气腾腾的青纱帐。若不是陪伴妻子来野外挖马蜂菜,而且是速战速决,说什么我也不会傻着脸跑到这儿找罪受。


       大约一个钟头左右,妻已挖了满满当当的三大塑料袋马蜂菜。她说,一袋留下自己用,另外两袋,送给帅大嫂和苏大嫂。

       我不同意,说她:你都七十岁了,天这么热,跑了大老远的路,不能挖了再送人了。

她说:不就是辛苦点儿吗?没啥。

        妻提到的这两位大嫂,是小区里的两位邻居,都八十多岁了,身子骨倒挺硬实。常常念叨想吃马蜂菜包子,就是没地方去挖。想去市场上买去,又担心有农药,心里不踏实。

       妻对我说:俺仨经常在一块玩儿,挺合得来,不分你我,前些天,帅嫂送咱西瓜,苏嫂给咱豆角。礼尚往来,不就是一点马蜂菜嘛,又不是啥值钱的东西,别舍不得。

       我不便与妻子争辩,也不再说别的,赶紧帮她把马蜂菜放车上,然后钻进车里,并催她赶快上车。

       我和妻子真像逃离火坑一样,一溜烟远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