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十分平常的时刻:8月8日凌晨2:22分41秒,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它宣告了酷暑炎夏的终结,以及凉爽宜人的秋天的开始!
我真佩服现代科技的神机妙算,它把“交节”的时间精确到几分几秒!
立秋有“早立秋”和“晚立秋”之说。从月份上来说,有农历六月立秋的,也有农历七月立秋的;从具体日期来说,有当天上半天发生的,也有在下半天发生的。今年的“立秋”,无论从月份(农历六月),还是从具体时刻(凌晨2:22分41秒),都属于“早立秋”。
古语有“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说法。“早立秋”,意味着冷天也会来得早,而“晚立秋”则意味着冷天会来得晚。根据这一理论,今年的立秋之后,会相对凉爽。当然,还不可能立竿见影,还需要一个不短的过渡一期。 “立秋”之后, “三伏”、“处暑”接踵而至,夏天的余威还要肆虐一阵子,仿佛这主宰大自然的夏天,既然一统了天下,就要久久盘踞历史舞台,不肯退出!同时还有雨水的稀少或频繁,“一场秋雨一层凉”,如果雨水频繁,立秋之后的气温便会越来越凉爽。反之,气温便下降的很缓慢。
没有经历过酷暑煎熬的人,是难以理解别人对秋天的一往情深,满腔渴盼。数月以来,人们经受了室内如蒸笼,室外如火烤的酷热日子,日盼夜想着秋天的到来。所以说,“立秋”,它标志着令人难以忍受的夏天终于结束了,秋高气爽,舒适宜人的金秋时节将要到来。
由夏转秋,大自然的景观也很快发生变化:
“立了秋,不论大小一起揪”,指的是给棉花“打顶”;
“立秋三天遍地红”,那是广种高粱的年代,高粱穗子像一把把火炬,在蓝天下燃烧;
“立秋十八天,寸草结籽。”说的是许多植物开始成熟结籽,传宗接代。
每到秋天,便让人联想起小学一年级时读过的一篇课文,忍不住念叨一番:
“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啊,秋天来了!”
短文抓住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描绘了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让人对秋天油然而生喜爱之情。
如果说这篇小文,还不能让人看到秋天丰收的景象,那么后来的小学二年级那篇写秋天的丰收美景,就更迷人了。
好在文字不多,不妨照录如下:
“秋天到,秋天到,田里庄稼长得好:
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秋天到,秋天到,园里果子长得好:
葡萄一串串,柿子挂树梢,黄澄澄的是梨,红彤彤的是枣。
秋天到,秋天到,菜园蔬菜长得好:
冬瓜披白纱,茄子穿紫袍,白菜一片绿油油,有青有红是辣椒。”
这是1959年版的小学二年级课文,呈现的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有形,有色,有味儿。朗朗上口,过目难忘,真是一篇绝妙美文。
••••••
相比夏天,秋天的景象更显得绚丽多彩,颂扬秋天的诗文画卷也就不胜枚举。
秋天到了,冬天还会远吗?冬天已变得让人也向往起来。冬天到了以后,接下来便是春夏••••••四季轮回,无止无休。
许多难熬的日子,例如酷热闷热的夏天,当你身在其中的时候,是那样的让你度日如年,光阴仿佛凝滞了脚步。
一旦过去之后,便感到岁月如箭。
秋过去了是冬,冬过去了是春,春过去了是夏,是秋,是冬……百姓们说,一青一黄就是一年。人的一辈子何尝不是如此呢?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回首来路,就像做了一场梦,是那样的短暂,那样的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