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晒秋”一词的听闻源于“篁岭”,一直期待着走进这个让多少人魂牵梦绕的古老村庄。但凡像我这样长年累月一直掌管技术与业务的生意人要出门旅游都没有“说走就走”的洒脱。几年前先生的班长就热情邀请我们去上饶游玩,多少次断断续续提起却都未能成行。年前先生终于郑重向班长承诺“2019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一定去,带上老婆!”
3月15日,天气甚好,我们早上6:30从九江上高速,驱车经过蔡岭,前往婺源。依照班长建议,我们四人从江湾下高速直奔篁岭风景区。车子行驶在乡间道路上,明媚的阳光下漫野都是金黄的油菜花,略带水汽的春风携着淡淡的花香、一阵阵卷进我们的车里。大约八九公里的路程,10:40我们赶到了篁岭,我匆匆下车,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开那块神秘的面纱。
景区门口的停车场上热闹非凡:旅游大巴、私家车你进我出;游客们有的匆匆赶往索道入口处,有的满脸惬意地从里面走出来;集市上商贩们忙得不亦乐乎,卖水果、特色小吃及土特产的、还有卖旅游用品的,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卖花环的江西老乡了。老哥老嫂子们手臂上都穿满了花环四处叫卖,有的索性蹲在路边现扎现卖。花环由金黄水嫩的油菜花用柳枝绕扎而成,每束花环上都穿插了紫云英,有的还别上了几枝绿叶。5元的花环映亮了多少女子的脸,那四处游走的一圈圈金黄为景区增添了春的魅力。
登上斜跨在地面与山顶之间的观光索道,俯首远望,一副炫丽多彩的大地画卷平摊在我们的眼前。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黄与绿的色彩装点了山涧的角角落落,坐落其中的白色成群的徽派建筑,醒目而秀气,满眼都是春的气息。
出了缆车站,远远看见成片的古建筑群,虽是百年古村,这里却没有泥泞的路,我们沿着石头砌成的游步道慢步向上游览。一行四人的兴趣各不同,只得随心而行,各自小溜,十几分钟后又呼头唤尾地寻找彼此。很快到了篁岭的中心地带——天街,这里宿馆与食馆精彩纷呈,街道两边徽式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大概天街是篁岭商业化的缩影吧。从天街继续上行,跟随着人群我们攀上最高建筑的顶楼,站在露天阳台,只见四周青山环绕、梯田层叠,风光旖旎。整个篁岭古村落尽收眼底,数百栋民居都是在百米落差的坡面上梯式而建,白墙灰色的徽派建筑错落有致、青砖黛瓦、雕花门窗,几百年过去了,这里留给人们的依然是古香古色!
篁岭地处婺源县江湾镇石耳山峰之间,古村坐落于海拔不到500米的山坡上,山间无三尺宽的平地,几百年交通闭塞,篁岭人就靠在梯田上种植各种庄稼养家糊口。每栋民居面向梯田的外墙多半是半开式的,长长的木架托起圆圆的晒匾,晒匾里的果实丰富多彩,有黄豆、玉米粒、红辣椒、萝卜丝、甚至还有青菜把子,看样子是能晒的都拿出来晒了。我隐隐感到少了点什么,原来是这春天的晒匾里远没有图画中“晒秋”的那份斑斓色彩,这就是春天来看“晒秋”的缘故吧。如此我就真惦念起秋天的晒秋风景来,毕竟篁岭是著名的“晒秋”文化起源地,它的独特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使得原本靠种地为生的偏僻古村逐渐演变成旅游胜地,旅游富有了曾经饱经沧桑的篁岭人。
时间已是下午两点,我们有两个人恐高,我只得打消跨越前方不远的玻璃桥的念头。原路返回到山底,赶往江湾镇,一家门前堆满了木柴的民宿酒店的老板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并给我们烧了几道当地的特色菜。听说江湾风景与文化都独居特色,我们刚开口,老板就饶有兴致地操着浓重的乡音给我们讲起了许多有关江湾的故事。
傍晚,班长及其他同学陆续赶到,我们聚在婺源共进晚餐,满桌的婺源特色菜、时不时的嘘寒问暖、开怀大笑、觥筹交错之间,无不在渲染着久别重逢后那份深深的同学情谊。
第二天大清早,我们一大群人顶着尚存的寒意出发,前往江岭,婺源的又一大风景区。车上,我们一路绿灯,将车开到山顶。山顶的小集市就设在没有水泥的地面上,依然是卖当地土特产及水果的。从最高观景台可以饱览整个江岭风景,江岭较比篁岭,有着共同的梯田特色,但江岭的范围更广,高处多为山脉,远视下的油菜花梯田,色泽没有篁岭来得浓重。在篁岭,目光所及之处都是游人。而在江岭,只有在售票处和小小集市上才能看见拥挤的人群,簇拥的人群分散在广阔的田间地头,服饰斑斓的游客装点了金黄的田野。
我们顺着小路往下游览,这里除了油菜花,就是偶尔一株的粉玉兰,山顶看下去稀稀拉拉的油菜花近到跟前倒是非常茂盛。二十度的气温正好适合春装出行,满野梯式的油菜花在阳光照耀下哲哲生辉,嫩绿的小草、小调清唱的流水、飘溢醉人的花香,近山远黛无不蓬勃着春天的生机。我同那些爱美的女子一样,沐浴着春风、贪婪吮吸着花香,摆着风情POSE,恍若自己就是花仙子,全然忘记已是徐老半娘。
此行的最后一站是李坑,李坑与江湾都是雷同的徽式建筑,班长说李坑更有特色。李坑位于婺源县秋口镇,始建于南宋,迄今有上千年的历史,李坑虽然不大,却是人才辈出,称得上是历史文化名村。刚进村口,就见“最美乡村欢迎您”的立牌在向每位游客频频招手微笑,一道几米宽的溪流将小镇分隔在了两岸,石木砖等材质砌成的溪桥不仅过渡了两岸的行人,也为游客拍街景提供了最佳立足点。这里的古村落保存得非常完好,白墙黛瓦、翘角飞檐的马头徽派建筑错落有序。我们踏着纵横交错的青石板道,悠悠地欣赏着溪边的红花绿草;看游人拍照、用长枪短炮;有画家在细描流水人家小桥。一艘艘小蓬船从桥下划过,七弯八绕,阵阵水波荡漾开了倒映在溪中的百年老屋。走着走着恍惚自己身着古装在穿越。
我们一行有说有笑、听当地同学讲婺源的近事远史。“徽派”一词一路上都困扰在我的心里,同学听后笑盈盈地说“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国共两党的纷争,于1934年和1949年原本属于安徽的婺源县两度被并入江西,隶属浮梁专区。”依今徽派十足的风格让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婺源人对徽州文化的固守。在古村中段我们登上地势最高的油菜地,登高远望,连片的建筑群鳞次栉比,挂满的大红灯笼,点缀着街道两边的千年古屋。熙熙攘攘的人群簇拥在这个小镇上,经营种类各异的商铺里围满了游人,不知是从何年何月起,原本安静的古镇,逐渐成了当下商业化的旅游景点。我想,尽管如此,改变不了的依然还是这里依山傍水的田园风光、小桥流水宅院、还有那传承了千余年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前养在深闺里的婺源不为外人所知,今日已走进了世人的视线,而这决非偶然。虽然这里曾经交通闭塞、穷乡僻土、房子破旧不堪,但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文荟萃。婺源是朱熹的故乡、胡适的故里、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桑梓、著名学者金庸的祖籍地。近十几年江湾人开始修路建房,交通便利逐渐改变了一切,原本就富有特色的小镇几年间就被打造成了NA级旅游风景区,而周边随之被带动起来的还有江岭、篁岭、李坑、卧龙谷、汪口、彩虹桥等诸多景点。
今日的婺源已经成了文景兼优的著名风景区,有关它的成长与历史有待人们细细去考究,渊源文化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