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文茹的头像

吴文茹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2110/11
分享

我和父亲一起登山


吴文茹


正月初五,父亲说,没登山好像没过年。于是,我们早晨7:20出发、8:20抵达翠华山,等到景区9:00开门、驱车抵达天池,开始登山。

一进山我就各种想哭:天蓝得想哭、空气好得想哭、人少得想哭、看见积雪想哭。过年早起的人不多,我们捷足先登了。攀登的过程比想象的还要快捷顺畅。不知不觉就到了我们每次来都要打卡、歇脚的“接善台”。据说,翠花峰旁原建有“接圣台”道观,后来建了“接善台”代替了“接圣台”。人们在这里行礼、接善、祈福,攀登翠花峰。每一次攀登,都是向上、向善、向爱的出发。

登天梯的时候,一个79岁老者说他登山多年从未遇到过比他年长的人,当他得知父亲已经86岁时,顿时甘拜下风、合影留念。随后一路上,和以往登山一样,父亲又成为大家追捧的“英雄”。“瞧!那老爷爷都86岁了”,父亲成了鼓舞大家登顶的榜样。有人拍着抖音视频,还有人追着我们一起攀登。

我们下山的时候,正是上山的人流高峰。翠华山十八盘天梯最是考验人的毅力,有个小女孩在一阶一阶地数台阶,我问她数到多少了,她说快两千了。几个气喘吁吁走不动的小伙子,看见一个老爷爷(我父亲)——86岁的关中吴老都登顶折返了,就都不好意思半途而废了,他们欢呼雀跃着继续向上攀登。

这一次登翠华山,我们全程步行约9公里、耗时4个小时,攀爬高度约60层楼。毕竟父亲年事已高,速度较慢,但能够走到的山峰都一一登顶,完成度满分。每一次登山都是一次视觉的盛宴,心灵的畅游,到达顶峰收获的快乐不断激励着我们前行。新的一年,我们又开启了攀登的旅程,再次刷新了登山记录。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攀登。一路走来,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

记得2011年的圣诞节,我和父亲登观音山。山上积雪很厚,看不见路。我们从岱顶下来时走岔了道,就一直走到了法华寺,最后从喂子坪出山,不可思议地徒步完成了一次大穿越。那天,我们没有带冰爪、登山杖,没有任何辅助工具,徒步近9小时,攀援峭壁、过独木桥,最终有惊无险,平安归来。那次穿越之后,我们补充了专业登山装备,注重安全防护,在后面五六年里的每个冬天先后登过两次观音山、三次万花山,都圆满登顶,且完成了不同程度的穿越。

记得2013年元宵节的前一天,我和父亲登上了华山,住在了东峰。第二天因为多云天气,虽然没有看到日出,但清冽的空气,壮观的云海,和在只有我们两个人的山峰上,心情格外愉悦。西峰饭店免费供应元宵,我们就在莲花峰下吃着热气腾腾的元宵,过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元宵佳节。再往后的七八年,我们每年至少去两次华山,有一年春夏秋冬各去了一次。所以,我们登华山的次数,至今在朋友圈里高居榜首,我们还在不断地打破这项记录。

记得2018年的春天,我们攻克了秦岭北麓又一个高峰——圭峰,那次爬了五六个小时才登顶,过程很辛苦。下山后,父亲站在山脚下,指着圭峰感慨地说,这辈子可能再也上不去了。我闻言心里一颤,也暗下决定,以后要陪父亲坚持登山、登更多的山。那之后,我们一次次攻克了一个个高峰,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以为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每一次的挑战与突破,让我明白,凡事不试试、不去做怎么知道行不行呢,有时候人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心动就要行动。

从2009年起,我们至少每周登一次山,至今二十年过去,登了许多山。有时候,那些登过的山会混淆起来,把这个山头安到那个山头上。但在攀登的路途中,记忆会慢慢显山露水。这山和那山一定是不同的,走过的每一条山路都有不一样的崎岖和险峻,山顶的景色也各有千秋。登山是十分辛苦的,虽然我们有许多理由放弃,但我们仍在坚持,我们从未停止攀登的脚步。

二三十年来的跋山涉水,还让我明白,人生如登山,攀登过的山,高低不一,难易程度也不一样,有一些大山一生可能只有一次登顶的缘分,有一些小山可能可以终生为伴。无论怎样,它们同样珍贵。艰辛和美好是过程的两个方面,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只有通过攀登和跋涉才能看到美好风光,只有尝过汗水和眼泪的苦涩,才会格外珍惜抵达巅峰的喜悦和甜蜜。

我记得登过的每一座山,和那些称不上山的土坡,高原。我记得攀登途中磕绊过我的每一块石头,记得我依偎过的每一座山脊,或者悬崖绝壁。爬山休息时,我喜欢背靠在山石上和峭壁旁,把自己的呼吸融入其中,由急促到平缓,直至无声无息。我喜欢山的伟岸,喜欢山的沉默,喜欢山任人踩踏都不弯的脊梁。山高人为峰,山是人梯,它载你去更高的地方,让你看到更大、更远的天地。

群山静默,万物生长。山上的树木花草是有生命的,山上的沙土岩石也是有生命的。特别是那些石头的生命,经历了千万年、上亿年乃至更久远的年代,才会呈现出如今的鬼斧神工、千岩竞秀。比起这些生命,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如一粒沙子。其实,一个人不只是一个人。人类通过无数代的进化和脱变日渐文明。一切的演变都是时空的交集,而我们只是其中的一粒草籽。

来日方长,我们想去攀登更多的山。如果说有什么信念的话,那就是有些山去了一次再也没有机会和能力去了,有些山去了一次又一次还想再去。无论是什么情况,山永远都在那里,它坚定不移,不离不弃,只要你肯攀登,它都会敞开怀抱接纳你。但时间不等人,你现在不去,以后可能就真上不去了。山高路远、道路曲折,趁着有力气,勇敢地去攀登,并坦然接受可能不能登顶的遗憾。

爬山须登顶,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但有些山,心有余而力不足,高攀不上了,也不必望山兴叹。山外有山,站在这山望着那山高更是不可取的。珍惜结缘的每一座山,累了,倚靠一下,然后继续上路。不占山为王,每一个山头都不是谁的山头,它属于朗朗乾坤,属于芸芸众生,属于每一个攀登者。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登山,站在高处,让我们胸怀更加宽阔,心态更加包容乐观,为人处世更加自强不息。

记得父亲75岁时QQ个性签名曾用过“喜欢爬山,很想爬山,除了珠穆朗玛峰之外,其他山都想试试。”如今,父亲86岁了,我也58岁了。登山的时候,像我们这样父女组合还真的是非常少见。我和父亲一起登山,我们互相扶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无限风光的险峰,就是一种自然的美。

  “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两岸青山相对出,秦岭七十二峪,我们已经去了大半。闲暇的时候,翻开相册,细数这些年我们多次去过的仅陕西境内的大小山脉就有20余座,遍访山上和山下的寺庙30余座。这些山和寺,少的去过一两次,多的去过二三十次不止,但每一次去都有全新的感觉。山间湿地、植物园、森林公园等也是我们常去的地方。我们登四周的山,观四季的景,赏四季的花,还在不断地去攀登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我们登的山,多得数不过来了,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山,等着我们去认领。生命不息,攀登不止,不仅仅是登山,还在于人生的不懈追求。

登了许多山,看到不少山顶上都建有寺庙或道观,真不知古人是怎么把房子建造在山顶上的,这样的工程不是一两代人所能完成的。在那些山顶的建筑里,只有极少数人留下了姓名和足迹,而绝大多数人都留在了一石一木一砖一瓦之中。每当看到这些,我就仿佛看到了古往今来前赴后继攀登者的身影。

终日看山不厌山。我家的窗外,就可以看到终南山。对山的痴迷让我强烈地认为,我的前世或许是一位山人,我的今生或许就是为了寻找一块山上的石头。我坚信,只要不断地攀登新的高度和未知的顶峰,终有一日,我们会汇聚一处,三生石下话因缘,畅谈前世来生,忘却今生今世。

我知道,山是登不完的。有的山,只一座,就足够登一辈子的。我以前觉得是我在陪父亲登山,后来感觉是父亲带着我登山。如果不是和父亲一起,我不会走这么多路,登这么多山。我由喜欢登山,到热爱登山;由普通意义上的登山,到近乎于信仰的转山——崇尚自由,追逐梦想,坚定信念,永不放弃。

我和父亲一起登山,既锻炼增强了我的脚力、脑力、眼力和笔力,还让我见证和传承着父亲退休以后的生活——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

其实,每座高山就是一种虔诚的信仰。父亲就是一座山,沉稳厚重,给我坚定的力量。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父亲的精神鼓舞着我,只要不断向上,勇于攀登,终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登上人生的高峰。

2021年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