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文茹的头像

吴文茹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学员

随笔杂谈
202305/01
分享

衔花鹿去,挂榜云来

——读罗鹿鸣诗集《我想活得像一朵云》散记

中国好诗第七季推出了诗人罗鹿鸣的诗集《我想活得像一朵云》。我跳过著名诗人霍俊明的序《抬升的诗歌阶梯》,跳过目录,直接进入诗歌文本。我用自己笨拙的方法,跟着文字阅读过程思考一遍,找出触动自己的精妙之处和瑕疵之处,再用自己的方式记点读书笔记,写点读书感悟,毕竟写作是最好的思考,而思考出思想成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那些无法预料的灵光一闪,只有通过思考才能获得它。阅读中,随着词句的音响,旋律和韵脚,就沉醉其中了。

我先说一说书名《我想活得像一朵云》,这本书的书名就是一首诗。诗人说:“我想活得像一朵云/最好活在高原的蓝天/孤单、自由而不失高洁/即使有一点放荡不羁/也是在天空的宽恕以内。”云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早已进入诗歌审美中。云因为其可见但不可触的特征,象征着虚无,迷茫,也象征着纯洁,变幻。天空辽阔无边容纳风云雷电,云朵洁白无瑕虚无缥缈,蓝蓝的天空挂着红红的太阳,一朵白云像一只鸽子飞翔,寓意着自由和平的美好世界。但“云”意象也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诗人赋予“云”的任达而不是肆意任为,表现出浪漫之情采而不是放荡无忌,其强烈的底线意识就在这句“也是在天空的宽恕之内”。

抬头看,总有一朵云与你不期而遇。诗人想活得像一朵云,“不管群山是否仰望/不管江河如何评判/不管方向是否分为西北东南/哪怕就要消散于无形/也保持一种对天空的忠贞”。此情此景,是一种抛却功名利欲、不管他人评说,既追求一种简单的幸福,又始终保持初心,怀敬畏之心。不仅仅是诗人,任谁都想活得像一朵云。

《我想活得像一朵云》,诗人用寥寥几句、极其简单的意象,便描绘出一幅雅美的画卷,抒发出一种旷达怡神的心情,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共情的场景。它是思想与感情的表达,不为时而作,不为事而作,却有情境、有生活、有个人,有人生的提炼与修饰,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诗集《我想活得像一朵云》分为四辑,下面我逐一谈谈感受。

第一辑:致敬珠穆朗玛。

诗人这一组在西藏的“仰望”系列诗,写得明净、空旷、辽阔而兼具浓郁的人文气息。不论是在珠峰仰望,还是在墨脱、纳木措、古格王朝遗址仰望,他的眼睛都有井水一般的清沏与澄明,有一颗向往崇高与辽远的心。他有时将自己比做一朵《珠峰之云》,让珠峰宽阔雄壮的胸怀激荡自己:“以无限的谦和对待觐见者/……山麓涌起白色的峥嵘岁月/以灵动而匍匐的谦卑昭告/伟大者因为有伟大的陪衬”。他有时将自己幻化成《珠峰之晨》的一朵红云:“红云的旗帜在交头接耳么/绵长队列标示行进的方位/山下的羊群也听懂了旗语/冰冷的石头也明白了事理/崇高与美好何止于肉与灵”。他是一头来自尘世的九色鹿,已与雄阔高峻的青藏高原融为一体,“因为仰望,此刻浑身产生一阵伟大的战栗”。

诗人是人类的镜子,他们把自身独特的感受打入诗的包裹,再带到读者的意识之中。如果诗人是具有宏大世界观的人,他就能在任何境遇中净化人心,创造出伟大作品。人类所孕育的一切伟大思想和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将是他的主题和素材。法国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有思想”是个很难拥有的标签,只有找开自己的眼界,拓宽自己的思想,用正确的视角看待这世界,不盲从,葆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就是一个好的修为的开始。

罗鹿鸣的诗,让我看到了一种对伟大的虔诚仰望和敬畏,看到了一种对世界和生活的忠实又超脱的反映,这些因借助诗歌而把它们描绘得更生动、更深刻、更有意义。在诗集中,我看到了熟悉的“冈仁波齐的笑脸/……七彩的峨冠楚楚动人/八瓣莲花与落霞一起开放”;我看到了希夏邦玛峰下蓝得失真的佩枯错湖,白云的巨笔,信马由缰地涂鸦挥洒;我还看到了喜玛拉雅山桃花开,森林如戟,张扬着白云的旗袍。

诗人曾经工作与生活过的青藏高原已深入骨髓,成为精神的寄托:“神在山顶相聚,抱着白云狂欢/天空是他们可以依赖的亲人/星星是他们一起玩耍的伙伴”。他虽然已离开那里二十多年,却至今仍心心念念于斯:“我眺望着一列列雄壮的山脉/它们披着云的霓裳,甚至用霞光/捂住威严的额头,透出高不可攀”。而诗人眼中的《雪山的光辉》:“那些互相敌对的云/面面相觑雪山的冷峻/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加强着雪山的光辉”。作者用冷峻的笔法,寄情于景,托物寓人,建构了一种人与诗歌隐秘的契合关系,这种隐秘的契合无疑地高于其他所谓的技艺。

第二辑:青海往事。

诗人“从高原到故乡/呼吸里有花开的声音/嘴角上有饥饿的伤痕/开在唇上的两道豁口/是江河源流向东方的两道峡谷/切腹之痛,日夜都在奔腾。//从世界屋脊跳下/粉碎昨日的自己/然后一路召集着经验/在内地,壮阔地新生”。这段话是人生历程的重现,情真意切。而只有“真”才是美的,诗人的表达,在保留了“真”的同时,还带有某种主观性。但诗歌的意义,就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抵抗,自己颠覆自己、粉碎自己、解构自己,以美学重建一个理想的精神堡垒。

那首同样折射作者人生经历的《一只羊,紧抵大地》让我感同身受:“雪山的肚腩处/流出一条巴音河/生气勃勃的白哈达/披在我的早晨与黄昏//德令哈,好广阔的地方/一只年轻的羊,咀嚼过那里的太阳和月亮。” 我曾经怀着敬意走进德令哈,如今怀着同样的敬意走进纯净得如同灵魂一样的一只羊。诗人对诗歌的虔诚是本体而灵魂性的,因此他的诗歌精神毫无保留地互为呼应,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容量大于诗歌本体的诗歌镜像。一座雪山,一条河,一个德令哈;一只羊,年轻或不年轻;太阳和月亮,咀嚼过或未咀嚼过,都是诗人的,也都是大家的。通过阅读诗歌,我从中得以真正体味到一种纯粹的诗歌精神中的诗歌生活。

就像《巴颜喀拉的雪》:“白的伟峰白的山鞍白的起伏/白色的连绵里望不尽的飞舞//……雪花落在掌心,攥着了一场雪的盛大和一朵雪花的轻。”和《巴颜喀拉的信仰》:“那么多白云都跑哪里去了/一朵棉花映衬天的湛蓝。”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种不确定建立另一种不确定。在读诗歌当中,我也活得像一朵在高原蓝天的云了。在《老茫崖往事》中:“石棉恰如长在石缝里的棉花/比石头软,因为在黑暗里不需要心硬/比雪白,因为无需阳光宠爱/比棉花纤维长,因为不急于被收割/时间一直站在它这边”。这种诗意的言说,是那么纯净明亮,美雅高洁,而富有人生的蕴味。

任何好的文学作品无法被及时发现都是遗憾的存在,许多作品可能就随着时间永远消逝了,仿佛从来没有来过的一朵流云。诗歌也是如此。但我们必须学着去读、学着去鉴赏、学着去感受,只有这样它们才能算是真正存在而富有生命的,也才能一首一首地流传下来,被辨析、被认领。而对一个诗人来说,默默无闻是对自由与独立的最好注解。

第三楫:高大陆放歌。

《晴空下的高原》:“从黑暗里出走/光明正大的潮水/在云海里奔腾/无际的天空/辽阔、澄澈而透明/瓦蓝瓦蓝的深处/伫立着善的真神”。

《泸沽湖边格桑花开》:“深秋的格桑花,长在湖边/一朵一朵,在游客脸上盛开/白的是远山的雪在绽放/红的是火烧云,煮沸了天堂”。

《加卜拉穿越的时空》:“金雕漫步的地方,在天空或云端/朵朵白云是翅根开出的野白瑰”。

读着这一首首高天厚土上的诗歌作品,享受着诗人行云流水般的诗行,真的是仰天若无言,长歌一引亢。作者就是让读者以他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跟随他们的文字,走过山川,淌过河流,闻过花香,看过云朵。但诗歌写作说到底是一种高度个人化、个性化的精神历险,就像生命是分散化的个人经历一样,具有极端的不可替代性。诗人写的这些地方,我都去过,也都写了一些文字,但就算是看到了一样的云朵,也有着不一样的表达,其标志就是:文学的独立与自由。

敬仰文学的我们,都是从敬畏语言开始,展开自己的文字历险。孤独是诗写的立命方式,但触角要伸向现实生活所有的春暖花开或酷暑严寒,酸甜苦辣乃至生老病死。只有这种关联上升为一种精神诉求,诗歌的言说才能走向普世性与普适性。诗歌写作就个人而言,是一种精神救赎,是将个人诉求化育为普遍意义向有效接近,向升华为一个富有精神内涵的启悟接近,进而实现一种美学的呈现,使普罗受众的精神得到滋养。

第四辑:雪域之光。

“雪线之上伸出一条哈达云/披着哈达云的雪山和蔼安详/光瀑流泻的天地可以扬帆慈渡/我眼眸里已装满欢喜的五色之光。“这首《贡嘎山,距你是远还是近》,是我读完《我想活得像一朵云》美好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歌像哈达云一样,覆盖我,缠裹我。我在一首首诗中,熟悉的陌生被唤醒。我也想活得像一朵云,一朵有思想的云。思想之独立,精神之自由,是一个诗人,乃至一首诗歌存在的基本理由。诗歌,不是命题作文,每一个意象都是一朵逆风的云。诗人或具有诗情的思想者往往毕生有一种仰望和期待,即语言会拯救我们,让我们摆脱不思考的诱惑,承担起诗写的责任,向人们展示“事物的常识和内在真理”,及可与他人共享的现实。

风中有朵雨作的云。这个下雨的上午,我读完了这本正文为206页的诗集《我想活得像一朵云》。云,虚实难测,具有超脱、空灵、含蓄的美,从而达到“神与云游“的境界。这样的阅读,词语文字就融进了血液,只要一个触动点,感悟就喷薄而出;这样的阅读,仰浮云而咏叹,思考无垠的空幻意蕴,不仅能让我审视内心,还让我抬头看到诗与远方。

2023年4月25日,速读速记于福州御城茶亭静闲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