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茹
《中国好声音》在众说纷纭中如期播出了。对于《中国好声音》,我是期待的,因为节目走过的12年,我也乐在其中。
我喜欢听歌,什么歌都听。传统的,古典的,流行的,经典的,包括听被闺蜜取笑与自己年龄不符的说唱音乐。我在听歌中,寻找美的旋律,辨认诗的语言。甚至,随之歌唱,为之起舞,娱乐精神。
歌舞是一种心灵的活动,通过它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蔡元培先生说,美育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而将忧患忘却。可实现者,如音乐,图画,旅行,游戏,演剧等,均可去做,以之代替不好的消遣。先生说的这些,于生活中均可去做。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它不仅可以提高人的审美素养,还可以更好地发展人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科班艺术的学费也是昂贵的。但普通人的艺术体验,最便捷廉价的包括看一些综艺节目,追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从热度高、话题多的观摩学习中,启发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我最近看了几部电视剧。
《消失的十一层》,潘粤明生活化的无痕表演真实可信,有《白夜》之美。其格调有与生俱来的,也有后天的陶冶与净化。我看过潘粤明的漫画,白纸上或密或疏的线条勾勒,自然洒脱,虽称不上画家,但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其意味,就是美的形式所在。
《欢颜》,张鲁一的台词“免贵,姓俞,亦秀”是唯美的。就连他受“胯下之辱”那一幕也是凄美的。他不屑为丑恶同伍,不屑与污浊为仁,他只要“再享受一会儿”,饮弹自尽成就了一种悲美。《欢颜》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艺术演绎,其中的审美教育也是一种娱乐的教育。《欢颜》在一种悲壮的幽默调性中,在不应该笑的时候,笑了一笑,视死如归。人们一路接力保护徐天,追寻“仰止”,最终把“仰止”握在手中。而仰止的面前,是高山。可以说,《欢颜》是高级的,需要深入回味和另类解说的艺术审美。
艺术的美,是一种使人高尚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纯粹之美,可以陶养人的情感,使人简单纯洁。美的事物并不匮乏,稀缺的是纯粹。人们时常以旧美寓新美,以古人寓今人,这多半是形似而非神似。“形式”是客观的,而“意味”是人赋予的。比如,同样表示白月光,李白说的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苍茫,在杜甫说的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乡愁,而在王维说的却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恬静。美的深层的意味,是一种丰富想象力的积淀与融化,是活泼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感受,是时代的印痕,也是与创作者的社会人生不可分割的记忆。
审美,不以一个人看到的形式去定义其中的意味。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在建国扫盲运动后意味深长地说:“今天中国的文盲已经不多了,但是美盲还有很多。”“美盲”,多么贴切的字眼。能真正地欣赏美,用美陶冶自己,甚至疗愈在岁月蹉跎中日渐枯萎的生命,在于美育。而美育也绝非唱歌、跳舞、画画那么简单,它本质上是哲学的一个分支。80年代的美学热,很多人通过《美的历程》,懂得了如何欣赏艺术之美。
世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育需要修炼一双慧眼,用美来照亮人生,照亮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具备一种光风霁月的胸襟气象,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欣赏美,就是再创作。比如,自然界中的花就是美的一种“形式”,人们的观察和欣赏赋予意味。花的颜色在人的注视中五彩缤纷,花的风姿在人的欣赏中款款绽放,花的语言在人的解读中诗情画意。而美学和美育,就是能让人们懂得更多的意味,并在合适的时间、地点,赋予它恰当的形式。
与美邂逅,看似是随机的、偶然的,但也是佛家所说的缘分,缘分其实就是看到了其中的意味。有缘,邂逅会激起内心的涟漪,引发共鸣;无缘,纵然相逢,也是路人。正如席慕容写的:“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于是佛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而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这有缘无分的美好,令人惋惜。
中国美学有八个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唐代大画家张璪的话,成为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造化”就是生生不息的万物一体的世界,亦即中国美学说的“自然”。“心源”是说“心”为照亮世界万物之源,世界万物就在这个“心”上映照、显现、敞亮。所以宗白华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又说,宋元山水画“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是自然本身”。在中国美学看来,“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没有美的心灵,就不能照亮世界万物的本真之美。可见,美育不仅仅是学会唱歌,学会画画,欣赏音乐,欣赏美术,首先要培养“心灵美”,具有一颗美好善良、感恩慈爱的心灵,懂得珍惜生命,珍惜美好的事物,对天地万物有情有爱。
关于美,有许多至理名言。
苏格拉底说,美是上帝的微笑,音乐是上帝的声音;柏拉图说,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美在从事心爱的活动时表现出来,外貌好像被内心的灵感照亮了。中国当代哲学家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境界。
爱因斯坦说:在科学的领域里,时代的创造性冲动有力地迸发出来,在这里,对美的感觉和热爱找到了比门外汉所能想象的更多的表现机会。美是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源泉。美使人能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纯洁、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心灵由理性而美。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和鉴赏力。
诗人席勒认为,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美能磨炼人生。如艺术形象能触动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在2023年第12季第1期《中国好声音》,看到周华健出任导师,听到《有没有一首歌会让你想起我》,音舞人柏霖的作品《遗书》,水星的《豆子》,都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感动。特别是节目传递了一种年轻的、爱美的力量,令人鼓舞。
歌德说,美是艺术的最高原理,同时也是最高的目的。要想逃避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要想同世界结合,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言语是心灵的图画。言行在于美,不在于多,而诗和歌是最为动听精炼的语言和旋律。而通过作品把自己体验到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就是一个美的历程。
艺术之美,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艺术是高尚情操的宣泄。艺术的目的不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外貌,而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内在意义。真正尊重艺术和要求客观品评真正的美和值得赞叹的东西的人,都不免有不愉快的遭遇。近日看的电视剧《不完美受害人》,里面的画面很美,周迅的眼睛说着话,配乐和插曲流淌着美,赵寻的遗书也是美的自白。人们一点点袒露着、接受着种种不完美,不美好的真相,不完美的受害人,呈现了一种艺术的真实美和现实意义。
尼采说,当艺术穿着破旧衣衫时,最容易让人认出它是艺术。艺术是精神和物质的奋斗,艺术是感情的表露,艺术使用的是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在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在《不完美受害人》中,角色个性鲜明,演员本色演绎,都是艺术的传达。
生活向艺术提供素材,艺术向生活提供美的呈现。叔本华说,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从根本上说,独立自主的思索,才具有真理和生命;独具慧眼的审美,才具有美的意味和力量。
——2023.7.30文茹晨记于长安素雪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