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猫买了一个猫窝,但它一直不知道正确的使用方法。它把猫窝当作转轮、磨盘,当作一个不明物件探究了半年之久,昨天儿子发来照片,猫终于趴进了猫窝,那惬意的神情,仿佛终于找到了归宿似的。
人和猫一样,都会有那么一刻,觉得自己的人生好像被卡住了,但被卡住可以促使你展开怀疑、反思,并有机会迎来自己的觉醒时刻。唯有觉醒之后,才能摆脱浑浑噩噩的轮回之苦,清醒、自由而丰盛地活下去。
猫从痛苦的纠结者,理性的观察者,到感性的体验者,猫终于顿悟——原来如此。这场顿悟给它展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闺蜜说,她的内心时常极度拉扯,就是人们常说的抓狂。不是没有抓手,而是抓手太多。其实,束缚心灵自由的最大障碍就是精神内耗,说白了就是心里的戏太多。言未出,结局已演千百遍;身未动,心中已过万重山;行未果,假象苦难愁不展;事已毕,过往仍在脑中演。在内心戏中沉迷不醒。
人的大脑幻想出的假象多是负面的,它们总是忧心忡忡,对过去耿耿于怀,对未来悲观消极。大脑中的那根弦总是绷得很紧,内在能量被大量消耗,使人疲惫不堪,灰心丧气。但内心喋喋不休的小人不是“自己”,而是大脑幻想出的假象。真正的“我”只是那个坐在旁边,能听到小人吵架的那个人。
这就是觉醒前被卡住的状况。不要陷进去,做一个客观理性的观察者,主观感性的体验者。你要意识到“真正的自我”正在听一场戏而已,听这些声音在脑海里响起,但不要去辨别它们在说什么,也不要去评判是非对错,不要让它们扰动内心的安宁,这样才能逐渐从精神内耗的状态中清醒过来。
“脑海中的声音”不是“自我”,而是人内心的一个室友。它是外在生活在人内心的表现,它之所以会频繁出现,是内心积聚了一定能量,需要释放出来,它是大脑对外部世界的加工。人类擅长通过内在言语,在内心“重塑”外部世界,进而制造一个能掌控全局的假象,让自己安心地在这个世界中生存。
大脑不停地说话,制造一些幻象,在你脆弱的心灵与残酷的现实之间构建一道缓冲。但幻象终究是幻象,与其假装岁月静好地沉睡其中,不如睁开睡眼认清现实,激发内心深处的潜在力量。内心自由是一种经过磨练,深层次的精神成长,它必然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接受痛苦的发生,改变对潜在风险的担心。去体会观察它、去客观地看待它,真正回到内心“旁观者”的状态。
内心自由是坦然面对痛苦的代价,如果选择逃避,只会被痛苦牵着走,产生更多痛苦。改变对生活的固有认知,放下“所知的世界”。生活就是生活,不会因为你的定义而变得不同。抱着开放的心态,用心去感受,去理解生活中的人和事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去接受现实的样子,而不是简单地定义它。
这是一个“顿悟”的过程,也就是突然之间就明白了。明白一个人无论怎样做,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明白人生来并不是为了满足外在的要求,而是为了做自己。当一个人开始想通这一点,就已经走在了顿悟的路上,而顿悟的前提在于接受现实。不必去为生活中的所有事情负责,就能够慢慢看到生活本来的样子,一步步超越自我。用未知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给每一件原有的事物“更新”的机会,不要想它原来如何,而是学会接受现在。生活中,许多看似恒久的事物,其实是假象。要让自己的内心稳定,就必须放下执着,专注自身的感受,让生活继续下去。对人的内心来说,最好的保护,不是厚重的铠甲,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命体验。
拉扯纠结中,要么现在放手,要么坠入深渊。不要陷入“产生执念—自我捆绑—执念加深”的恶性循环。执念来自人的内心,佛家叫作“我执”,本质上它随自我而存在,只有通过自己,通过内心才能彻底化解。如果一个人无法放下执念,不是不能而是不愿。下决心做一个不再受苦的选择,那么这个选择必须发自内心,来自最本源,最真实的想法。只有在内心放下了,就能超越自我,让生活变得轻松。这是一种“放手的快乐”。
醒悟,要先解决内心的问题,不要跟随外界、被所谓“内心的声音”牵着走。这个声音会放大外界的各种欲望、情绪,让人无法真正安静下来去思考内心的真正需求。结果就是,一个人在生活中表现出很努力,同时也很迷茫的样子。要真正想自己需要什么,不要把外界的声音转到内心,当作是自己的声音。放下“内心的声音”带来的恐惧,适当地关注内心,但同时要学会从困扰中抽离。
当然,顿悟、放下的状态,并不意味着不再努力,更不是躺平摆烂,而是在尊重生活的前提下,尽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心灵解放,巴适地像猫找到猫窝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