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文茹的头像

吴文茹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学员

随笔杂谈
202412/02
分享

登山寻幽探胜

吴文茹


我喜欢登山,探寻幽深隐蔽、风景优美的地方,寻求乐趣或新奇体验,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我喜欢一个人或和家人一起登山。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登山的时候,安安静静,只专注于攀爬,听风声、鸟声、虫鸣声。看景的时候,停下步伐,专注于观察,看天、看云、看脚下的路。

我喜欢“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就是那种自然形成的山间土路,羊肠小道,和山石铺就的道路。但现在登山的路很多都是人造的台阶,我会一步步向上的同时,数台阶。几乎所有登过的山的台阶路我都数过,一次数不清,两次、三次,直到一个数字重复确认为止。

我喜欢拍照,登山路上拍照也是短暂休息时间。站在山路上,有时候视线完全被树木和山体挡住了。但山与山、树与树之间的空隙,往往别有洞天。它们像天然的取景框,框出的画面可供随意裁剪。拉近,是蓝天白云;推远,是青山绿水。我,则像一枚树叶或一块山石,成为自然的一分子。

我不喜欢参加团队,一群人一起登山,热闹但太嘈杂,主要是不自由。我每次遇到登山群,都会看见队长在声嘶力竭地招呼大家。走得快的要放慢速度等走得慢的,走到观景台或者摄影点,大家要拍合影,要凹造型,要拍抖音,各自摆拍。

我尤其不喜欢一群人在山上大吃大喝、制造噪音和垃圾。许多登山队都会在中午或登顶时,大家一起聚餐,涮火锅,包饺子,甚至喝酒。虽然他们多半会将垃圾收拢一下或带下山,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还是肉眼可见的。树枝上,挂了许多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山坡上,草坪和树木日渐稀少。登山,一项绿色健康的活动变得五花八门。

有几次,去路途遥远的高山,为了安全省力,我也参团。那样的团队,比较专业,多数人是中等强度以上的驴友,大家更专注于登山本身的享受,自带干粮,选定几个汇集地,路途中自由结伴,或各走各的,随意而舒适。还有喜结良缘的呢。

登山途中,会遇到一些人。我超人(超过前面的人)的时候,会说一声加油;遇到主动搭话的人,也会聊几句。下山的时候,碰到问路的人,会详细说明最佳线路,还会说不远了、曙光就在前方。遇到走得很吃力的人,我会估摸一个大致的距离告诉他们、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就这样,我认识了各式各样的攀登者,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比如,无私奉献的领队,乐于助人的驴友,还有老而弥坚和身残志坚的榜样。

有一次,我和父亲登雪山,过一个独木桥,就是在一个盲人登山队的队员们帮助下,走过了那根圆木的、湿滑的独木桥。我和父亲也像是盲人一样,站在他们队伍中间,前面的人拉着我们,后面的人推着我们,顺利通过难关。那时候,我才知道,盲人是怎么登山的,他们是一路摸过来的,他们知道路是什么样的,山是什么样的,也知道人是什么样的。那时候,我才发现,心明比眼亮更重要。他们用心照亮了前行的路,我照亮了我的心。至今,我还记得他们那一张张宛如灿星的笑脸。

老而弥坚的代表人物就是我的父亲。我和父亲登山的二三十年了。我们之间相差了28岁,也就是说,如果按父亲65岁之后和我一起登山算起,那时我还不到40岁,如今父亲已经90岁了。

登山路上,父亲鼓舞着我,也鼓舞着许多登山的人。年轻人看见父亲会说,爷爷都登上来了,我们也要登上去;年龄相仿的人会和父亲比谁大,却一个个被比下去了——“关中吴老”最大。有一伙儿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中年人,我们碰到过两次,后来还约着一起登了一次山,他们叫父亲“老英雄”。的确,父亲是全家人的楷模,也是大家心中的英雄。

登山途中,总会遇到一些有趣的人,有趣的事,和有趣的风景。他们像是山花烂漫点缀在我的记忆中。如一个白面书生般的小伙,他捡了一个细而弯曲的树枝,撑在山石和土地之间,口中念念有词:支愣住,腰就不疼了;如一个面若桃花的女孩,她穿着白色蕾丝长裙就上了山。她一路上提着裙摆,扭摆着腰身,越扭越笨拙,像是一只姿态管理不当的白天鹅,努力保持着挺拔向上。还有那些半途而废的人,给自己找着各种台阶。有的人甚至才走了几步就问,山顶还有多远?最多见的是,在美景面前无法表达的人们,他们发出各种怪叫,但说不出话来。每每想起这些,我便忍俊不住。

登山必须登顶,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信念。但最近几年,父亲年龄大了,我的体力也下降了,我们退而求其次,常登一些不太高但能登顶的小山,比如南五台、翠华山、青华山、凤凰山等。或者登一些有缆车辅助的大山,比如陕西省境内的华山、太白山、朱雀森林公园等。我们懂得了量力而行,也接纳了有时不能登顶的遗憾、不甘心和不完美。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攀登者顶峰相见,是一处胜景。登顶那一刻,风景无限,心境亦无限;封顶的那一刻,释怀一切。山河壮阔,值得奔赴;登顶那一刻,是梦想的完成,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但登上峰顶,并非是要别人仰视自己,而是为了饱览世界。每逢胜景便感慨,只有经历过登顶的艰辛,才能体验到站在山顶的无尽喜悦。每一步的艰辛,都化作了心底的甘甜。

回望登山的历程,人生就像攀登一座高山,充满了艰难和困难。但是,无论多么艰险,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向前,最终就能够登上山顶,享受那辽阔的风景。在攀登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正是这些困难,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正是这种坚强和勇敢,让我们不断超越自我,迈向顶峰。所以,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不要气馁,不要退缩。在攀登的道路上,有挫折就有成长。只要坚持努力,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登顶。看到远处的山峦连绵,蓝天白云在天空飘荡,这令人陶醉的美景,是努力奋斗的回报。那一刻你会明白,人生的付出终将得到回报,一切的艰辛都是值得的。

我最喜欢登雪山。登雪山,没有蚊虫,不染尘埃,皑皑冰雪,鉴照登峰寻梦。1200多年前,诗人李白登上了中国大陆由东向西第一高峰——秦岭太白山。他将登上山巅时的视野与感受记录在了《登太白峰》中:“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灵峰标胜景,胜景宜长望。站在峻峰之上,旷远的视野与壮丽的景象打破了神话与现实的交界,那是一种在平凡人生中难以获得的震撼体验,在广宇长宙间,人显得无比渺小,可征服巅峰的雄心与毅力却显得尤为伟大。

攀登顶峰,是一场体力与心灵的升华之旅。特别那些踏入人迹罕至的脚印,更是勇气与毅力的见证。向峰而行,并不意味着冒进猛冲,进退之间是攀登的智慧。因为,物理的高峰永远静静矗立在那里,等待着人们的挑战,而想要成功地到达顶点,则需要战胜人性的各种弱点,在攀登的过程中将自己锻造为钢铁,带着理性与良知,不断向巅峰发起挑战。每个人都有走错路的时候,但那些顶峰如同一个个无声的召唤,召唤人们向善良的高峰而行。

每个人都可以跨越心中的山峰。雪与山,云与树,不断刻画着壮丽的景象。站在高处,人生的过去与未来凝聚在那一刻,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那是一个人视野最为高远的一刻,而一个全新的世界正在我们脚下。山高人为峰,海阔心无界。“山高人为峰”,重新界定了“人”与“山”的位置,这是一种典型的人本思想,只要有信心,有梦想,就有超越的可能。唯有人,可以比山更挺拔、更坚定;唯有人,可以纵横天地间,创造梦想与奇迹。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无论海有多广阔,只要我心所向,就能“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只要征服和挑战的心矢志不渝,就能勇者无畏、行者无疆,一直攀登,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追求更高的目标和理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