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不太笔直的巷子由北向南延伸,巷子不宽约两米,长三四百米。巷子的中间是-条弯弯曲曲的小水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下水道。两边住着十几户人家。房子大多是青砖或者土坯墙,木梁房顶。听父亲说这些房子多数是二十世纪60年代末建的,有一定的年代。我家位于巷子的中间东侧。我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小学时期。
巷子的北端是- -条略宽些的东西向道,再往北是一所小学,学校里有一些简单的体育器材,闲暇时我和玩伴经常溜进去玩耍。巷北口西侧有一家小卖铺,这是巷子里最早的小卖铺,主人有头脑早早地抓住了这一赚钱的机会。小卖铺里主要卖一些学生用品和小零食。我有时手头有点零钱也会买些零嘴儿吃。
我经常玩儿的地方是巷子的南口,因为那里有许多与我年龄相仿的玩伴。经常在巷子里拍画片、推铁环玩琉璃球,最爱玩的是捉迷藏或者电报倒了。我们在巷子里疯跑着,追逐着。也会模仿电视里的情景做些游戏,玩得最多的就是模仿《西游记》里的一些情节 ,有时还会因为争着扮演孙悟空而发生争吵。农忙时节,巷子里堆满麦秸或者豆秸,我们会在上面翻金斗玩倒立……闹腾的整条巷子都沸腾起来,有时候玩得竟然忘记回家吃饭。父母出来喊着叫着,才不情愿地各自回家。夜幕降临巷子里的人们都安睡了,巷子也安静下来,静静地守护着生活在这里的人。
巷子里的人都十分淳朴,有的户在这里生活了两三代,甚至是四世同堂。邻里之间彼此也建立深厚的感情。记忆里父亲曾经告诉我: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因为在他5岁时我的奶奶就去世了,我的爷爷去了很远的江西,留下他跟姑姑相依为命。那时候家里很穷都是靠着街坊邻居的接济和帮忙。我记得二十世纪80年代村里的主要运输工具是马车。那时候我家里没有马车,每到农忙时对门的韩大爷就会赶着自家的马车帮着我家收粮食。
“少年不知愁滋味”,小时候我贪玩,东家串了西家串。印象中最深的是巷南口吴奶奶家。她家与我家同姓,算起来是本家。我经常去她家串门,一来因为她家的孙子跟我年龄相仿玩儿的来;二来她家有吸引我的东西——电视机。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物质贫乏,在村里电视机是个稀罕物。吴奶奶家是巷子里最早有电视机的一家。小时候经常去她家看电视,有时候看困了就会在她家的炕头上趴着睡会儿,饿了吴奶奶就给拿点吃的。我经常在吴奶奶家吃和玩儿,母亲感觉不好意思,有时家里有什么东西也会分送给吴奶奶家一些。
上初中的时候,我家搬到了离这儿几里远的新家。渐渐地回巷子里的次数就少了,偶尔回去一次,街坊邻里依然那么亲切。时过境迁,听说后来那条巷子已经修成了水泥道,家家户户翻盖了新房,规划的很好。虽然老巷模样变了,但是曾经的童年往事和街坊邻里的音容笑貌依然藏在记忆最深处,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