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施远方的头像

施远方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1/16
分享

孤独精神与自由意志 ——读老刀客诗集《水磨坊》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人不可能孤立于社会之外,却容易成为生活中的孤岛。孤独,几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人的终身伴侣。老刀客的诗集《水磨坊》,有温暖、有温情,而更多的是人海苍茫、人生苍凉、灵魂的孤独和对自由的疾呼。

一、别样的暖意

老刀客的《水磨坊》总体给人的感觉是苍凉如水,但很多诗作读来仍如暖阳一般温情默默、温馨怡人。

文学是要予人温暖和希望的。诗人作为人类的一员,作为上古巫师今世的精神载体,他们总是要把春天的阳光引渡到人类寒冬里去,抚慰人们的心灵。

组诗《西域散记》中,有一首《旧家》是这样写的:“两只小燕子/在地窝子里谈恋爱//灶台,马灯,竹编箱/当年的温馨都在//那是一对军垦老战士/魂兮归来/爱过,怎么舍得离开”。读完这首诗,我一下子哽咽了,眼泪忍不住掉下来。这是生活版的梁祝化蝶。是的,它的确深受《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的影响。面对一对军垦老战士夫妇曾经的居所、遗物,看到地窝子里的一对燕子,诗人自然联想到了他们之间的相濡以沫。“灶台,马灯,竹编箱”这样的物质条件下,在西域这样荒凉、惨淡的大背景里,老战士夫妇的爱情更显得珍贵、温暖。他们的故事如何,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诗中,诗人喊出“魂兮归来”时,其发自肺腑的感动和悲痛溢于言表,而作为从山西省府而来的诗人,他见过了太多都市烟火,老军人夫妇的爱情更加弥足珍贵。“魂兮归来”不单是对这对荒漠伉俪、英雄夫妻的祭奠、顶礼,更是对真爱的顶礼与呼唤。

老刀客的抒情方式,书写温情、温暖的方式与众不同。在《磨刀的母亲》一诗中,诗人写到:“康乃馨,四月天/都不是她的/灶台边潮湿的柴火/瓦缸底越来越浅的粮食,是她的/看不好也看不见的心口疼/干瘪的笑与藏在眼角/总怕走光的心事,是她的”。这就是他笔下坚强、隐忍、勤劳、贤惠,“心铁硬”的母亲,“只有我见过,她在黑夜里哭”的母亲。诗人总是举着悲情的刀,去把温暖的事物切开,展示在读者眼前。“春风将一组镜头/定格在一个少年大半生的梦里/反复播放,嚓嚓嚓/疼了就在磨刀石上/浇几滴眼泪”。诗人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他对寡居的母亲的尊敬、爱怜。这样的一位母亲,用她的一生对儿子言传身教,才铸造了一位刚柔并济、豪迈多情的诗人。读罢此诗,泪涌之余,会对这对母子肃然起敬、心生温暖。

诗人写到自己的祖母,又是另一种韵味。“驼背的祖母,以一双小脚丈量/从早到晚的距离/黑发熬白,一匹粗布竟然比/出村的山路还要漫长”(《织布》)。祖母和母亲一样,具备中国母亲们最优秀的品质,诗人用祖母的小脚丈量时光,用她织出来的布来与山路比短长,非常新颖、独具一格。更出彩的还是这首诗的第三节:“织布机和纺车,在老屋的一角打盹/祖母搬家到山顶上/清明时节,那满山满坡的桃杏花/都是她织好的花布/在另一个世界/老人也不会闲着”(《织布》)。诗人这一节写祖母已逝,用词温和、委婉——搬家,充满了暖意,表达了他对祖母深深的眷恋。中国人讳言死亡,造就了许多隐语,这一个,最是温馨。诗人将清明的桃杏,比作祖母织好的花布,让人眼前一亮,这样的比喻、这样的诗句,将最深沉的悲痛,写得美到了极致。而我们知道,如此佳句,并不会让诗人嘴角洋溢笑容,他必然是含泪写下的。诗人在另一首诗中写到:“一个亲人被埋下去/种下一棵树/土包隆起,藏不住一生的痛”,“一场雨落下/天空摁不住的眼泪”(《在墓地》)。面对亲人的逝去,世间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完全的超脱?而值得欣慰的是,在这首诗中,诗人的祖母、又一位中国母亲得到了永生。当深沉的痛遇上瑰丽的诗,死亡从灰暗中走向烂漫,有了诗意之美,有了温度和暖意。

从诗中我们可以完满地感知到,老刀客是一个温暖、纯棉的人。而他表达爱意的方式,却总是如雪举梅一般,于冷色调中点染人性的温度。正如诗人所言:“无可奈何的时候/才喜欢泪光/有光泽的事物才会美”(《光》)。男儿有泪不轻弹,他的诗句像无奈的泪花,浸润了微笑。

二、另类的孤独

在这部诗集中,孤独是老刀客非常突出的情绪。这种情绪几乎漫卷纷飞,无处不在,且处处精彩。

组诗《西域散记》的收官之作《西域》这样写到:“河水改变流向/绝望的鹰/自杀在戈壁滩上//我抱着一块石头睡去/被急性子的风沙/遣送回大唐”。读这几行诗,我几度掩卷又一次次打开。每一次开合,都会让我想起一些人,一些事。在西域的风沙中,人们的确需要“抱着一块石头”才能睡去,获得短暂的休整。而“抱着一块石头睡去”本身,就是一种人类在绝境中孤独无助却积极自救的表现。其实,诗人不过是借西域这样一个特定的恶劣的自然环境,隐喻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内心世界。他从大自然的特殊现象,如“河水改变流向”,看到的是整个世界的荒凉,看到了人生的苍茫。西域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代名词。诗人抱石而眠时,他躺下的身躯也成为一行诗句,成为西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人是人间的旅行者,诗歌也是诗人在人间的旅思。孤独的情绪,陪着诗人走过千山万水,成为刀客山水的精神脚注。在西北如此,在西南亦复如是。在西南,当他的笔墨触及武隆天坑的时候,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你转身离去,大地开裂/我深陷其中”,乍一看,这是一首爱情诗,写诗人对心上人的不舍。其实,诗人把天坑的故事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心理体验中,亦即将自己融入到了大自然的奇景之中了。“心底的深坑,只有你/能够填平,我爱的女娲”,在这一节中,心上人、造人始祖女娲有机统一,对恋人的爱与对人类、对大自然的爱,已经密不可分。然而,诗人内心还是孤独的,“在天地之间,我也许是/唯一爱你的石猴”,这样的诗写,让以“女娲”为原型的心上人和打上了悟空标签的“我”,都陷入了巨大的孤独中,因为他们互失彼此,互失真爱。爱越是浓烈,孤独也就越深刻。

组诗《格桑花开在神山(六首)》的《入画》前九行,诗人写“万物抱团取暖”,一切是那样的温暖、诗意,最后两行却写到:“相比之下,我一个人的旅行/孤独,像一只老鹰”。绝美风景也无法治愈的孤独,诗人将其比喻为一只老鹰,这是非常震撼的。鹰飞九天居高临下,它能看见身下的人世间一切风景,但一只老鹰绝不是为了看风景而高飞、远游的。按照世俗的眼光,它的飞行为的是治愈饥饿。而作为孤鹰般的独行者的诗人,他的独自旅行,是为了摆脱孤独还是治愈孤独呢?自然风光与孤独心灵,又该如何勾兑,才能达到诗人想要的状态呢?《神山》里,诗人写到:“天葬台上,一片苍茫/一群鹰飞来/我心被狠狠啄了一下”。诗人写下这样的诗行,是因为他看到死去的牛马“不再被奴役/被天神点化进阳光的油画”,那么,作为心灵意象的牛马,难道不是诗人自身、人类自己的一种精神意指吗?在这组诗中,诗人不止一次写到朝圣者,“一个头磕在地上/神就收到了”(《神山》);“一个个长头/走遍千山万水”(《归人》);“在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一群人以额头/丈量木屋与圣山的距离”(《生机》)。诗人自己何尝不是朝圣者之一呢?他在求索,在寻找,我知道,他不是在寻找身外之物,不是在寻找尚未得到的物什,而是在丈量人间“木屋”与精神“圣山”的距离,想要“从暴风雪的神山/取回冻僵的火焰”(《归人》),找回自己曾经拥有,却一点点、一次次丢失的精神根本。他在为自己寻找,也在为人类寻找!


三、圣哲的侠义

老刀客也是一位侠义的诗人,他以诗直面灵魂、叩问历史、拜访人性,写出了豪气、痛感,时而深沉,时而豪迈,时而弹剑而歌,时而饮血长泣。但他不是那种江湖式的侠义,而是圣哲式的侠义,容儒的圣与墨的侠为一体,有一种文人的诗意和哲人的睿智。

比如《听古书》,“唱词钻进骨缝/人们疼得都想钻进地下”,所听者何?诗人没有一字触及故事,然而,这两行诗所呈现的听后感受,已从心灵深处投影出了一段往事的质感、沉痛。从全诗看,诗人也只字不提书中点滴,而以“黑夜掉进眼睛里/心亮起来/小山村落泪打响鼓板”这样的诗句开篇,接以“当黄土坡再次成为/落叶的坟”的景语,可谓举重若轻,“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含蓄》)。比如《爱在泸州》,“那个叫文君的妹子/总会在一场场大醉后/收起我快意恩仇的老刀/在醒酒的茶水里/放进去一朵不知名的小花”。诗歌呈现出了一个虚拟的诗学现场,把当垆卖酒的卓文君照顾醉酒的夫君这个生活细节,写得活灵活现、令人心向往之。而诗人自己,则从第一节诗中的旅人、醉客,成为第二节中的司马相如,成为蜀人、主人。他把自己代入了历史,所以他的诗能活色生香。

生活与历史,被老刀客的诗融为一炉。在他的诗里,你能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天马行空、畅快淋漓。“威尼斯水城/怎么看都是乌镇,或周庄”,《西欧印象》中,诗人开篇即给人一种世界大同的错觉。然而深入阅读就不难发现,他是在异国,感受家乡、感受祖国。故而第二节他写到:“心里开满山丹花和苦菜花/怎么可能爱上/阿姆斯特丹的郁金香”,诗笔从“黄头发的天空,蓝眼睛的海水”掠过,直抵“一到夏天/小野花遍地开放”的“贫瘠的黄土高坡”。诗人的心中,只有家园,只有祖国。第三节,诗人将全诗升华到了极点。“那我爱什么呢/我爱丹枫白露宫的佛像/一尊饱受苦难的佛头/她来自我的故乡”。“饱受苦难”一词,与前文中“贫瘠的黄土高坡”相互呼应,让人不禁想起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受列强欺辱的一幕幕。这尊被搜刮到异国的佛头,唤醒了作者,也呼唤着读者。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首诗是正义在呼号,是爱国之情在澎湃。这样的诗,足见诗人的风骨。不失国格,一个诗人才能挺起侠义与人性的铮铮铁骨。

老刀客《楞严寺》一诗,写得澄澈、警醒、智慧。这首诗同样充盈着生活的浓烈气息,但更多的,是思辨的历史智慧。“刀剑斩不断的愁苦,到此了结/云彩从烽火台上飞来/缝补旧日的伤口”,这些诗句,诗人无一字写楞严寺,但其宝相庄严也好,禅房花木深也罢,都在这样禅静的诗句中显得无足轻重了,人得到了内心的平静。然而后两行诗句,历史的苍茫悲壮,却被这表面上的静谧清幽托起,让人怎也忘不掉。但伤口终究是旧伤口,诗人很能区分国际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的巨大差别。第二节一句“楞严寺与古长城,一夜交好”,就顺着第一节的诗意,弥合了古今恩仇,照应了“了结”这个关键词接下来的“飞鸟游荡的心落在树上/开一朵朵杏花”,“箭楼放飞一曲曲牧人的山歌”,写的都是诗人、世人内心的和解,与历史和解,与社会和解,也与自己和解。侠义精神,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达成马放南山、铸剑为犁的和平景象,让人们都找到内心的平静吗?

在《长城谣(三首)》中,诗人的侠义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第一首,颇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那样烈士暮年的苍凉感。首节“坟堆一样的墙,爬在山上/留下秦时明月的苍凉”这样的诗句,藏着大悲悯,重现了长城攻守战中血流如河、尸积如山的悲壮惨烈。第二节却笔锋陡转,“边关烽火,在冷月里熄灭/残破的城墙,就在脚下”,两行诗就勾勒出了和平年代里长城仅作为遗迹、景观的悲凉心绪,从而引出了“而我也像一截荒废的城墙”这种落寞的心情。落寞何来?“一颗心的老,比来自草原的强盗/更凶猛而难以抵挡”。哀莫大于心死,失去雄心、丢了壮志,刀客、侠士就再不是真的猛士。故而“心底的伤疤/够不够打磨一把利刃/劈向围上来的野狼”这一节,读来令人百感交集。伤疤打磨为利刃,这样的想象匪夷所思,非常人所能写出,这种巨大的悲凉之气,读之不寒而栗。第二首中,“白发,白骨和白日梦/化为一股狼烟冲天而起/向夜晚报警”同样震魂慑魄,诗人雄心壮志仍在,老骥依然伏枥待战,依然期待着气吞万里如虎。

第三首诗,有血有肉,饱满深刻。“守卫边关的将士的血/滋养失血的太阳”写出了军人的血性、保家卫国的鸿志,其视死如归的情态豪气干云,可鉴日月。“一无所有,只有梦里的亲人/枕着刀戈入梦/雪夜城头上,万箭穿胸/血水滴答,与母亲的眼泪一样/一夜,将霞光染红”。这不单是写军人的壮烈,更是写同仇敌忾、举国上下捐躯赴国难的悲慨雄烈。老刀客在这样短小的篇幅里,已经迸出了巨大的能量。但,这还没完。第三节,“都死去了,战士和战马/最该死去的战争/一直活着,撕咬地下的冤魂”。军队全军覆没,覆巢之下,家破人亡,无数无辜者成为战争的牺牲品,但“最该死去的战争/一直活着”,才是造成悲剧的根源。最后一节,诗人写到:“长城是骨头垒起的祭台/距离雷电很近”。短短两行,寄托着诗人无限的哀思,献给守卫边关的将士,也献给那些无辜的、死不瞑目的冤魂怨灵。以长城为祭台,非有大侠气概与胸襟不能想到。让雷电将这祭台彻底摧毁,非有大情怀大境界大智慧不能写出。诗虽短,却气贯长虹,字字千钧,擂天地为鼓,谁人读来不惊心?

整组诗,他颠覆了人们对长城壮美的固有印象,从第一首的老弱、示弱,到第二首的心系军机民生与国事、虽身死而魂不降的意志,到最后一首对长城的全新定义、对战争的揭底控诉,以及重新建构新格局的理想,一气呵成、一脉贯通。整组诗展现了一名“老刀客”的精神伟力、思想威力,雄浑豪迈、气壮山河。


四、自由的歌者

不自由,毋宁死。人类对自由的渴望,高于对生命的珍视。为自由而战,为自由而死,将无数仁人志士的名字,与天上的星宿永久绑定。自由照亮心灵,让不得自由的人们,在泥泞坎坷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坚毅行进。老刀客的诗中,常常裹挟着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呼喊和为自由战斗的激情。

在《夕阳与马》中诗人写到,“远方还在远方,马蹄醉去”,“一到夜晚,众多的黑骏马/山呼海啸压过来”。这么几句诗,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悲叹,对自由不灭、理想长存的信念,都在其中了。诗人以黑骏马为意象,致敬了那些“以梦为马”,为自由奋斗终身的人们。而对自己而言,对自由的渴望、坚守,去实现精神的自由,就是“你心口的老毛病/如何能治好”的验方。这首诗表面上表露出自由的不可得,但其实诗人在意境、意象材料的处置上,暗含着他对自由的奔赴和与世俗的决裂。诗歌第一二行即写到:“夕阳里的奔马,一身血色/它要倒下了”,接着才写“远方还在远方,马蹄醉去/烟火的人间不足留连”。血色奔马即将倒在夕阳下,写它的劳累之外,其实更多的还是它的即将“睡去”,即将进入梦乡。入梦,无疑是与现实、与此在割断联系的最快途径。因而上下两节中出现的马,其色彩截然不同,第一节出现时是血色的,第二节中则是黑骏马。血色奔马与夕阳西下,这种形象是非常亮眼、显而易见的,却也暴露了其不安、疲惫、空虚而至窒息。而黑骏马则融入了巨大的夜色里,给人以静谧而奔放的适应性、舒适感,仿佛整个人沉浸于梦境中,得到了解脱和自由。这样的处置方式,精确美妙。

提到黑骏马,就不得不提及诗人的《夜登大同古城》。“夜风邀我登楼/不冷,胸中已有半壶老酒”,第一节前两行,是诗人豪迈快意诗风的血脉,一如既往。第二节写到,“脚下,万家灯火温暖/天边,更有千山等候”,万家灯火的温暖与天边千山的召唤,二美同呈,诗人却必须在二者中作出取舍。这其实就是要在红尘和天涯之间,在世俗生活的温暖与自由生活的跋涉之间,作出自己的抉择。诗人毫不犹豫选择了“跨上黑骏马/一夜追风”,因为他要,并相信“天亮前/赶到黄河渡口”。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黄河心不死,诗人要到黄河渡口去做什么?全诗只字不提,但我相信,他绝不是要学习花木兰万里赴戎机。在大同古城这一历史遗迹作为背景的诗境中,诗人对这座古城只字不提,非但不欣赏夜色下古城周围景色,反而从心里牵出黑骏马,要出城而去。在我看来,城池于他不过是束缚。而渡河,到心之所想的地方去,才是实现自由意志的途径。

这部诗集中,诗人的自由意志,表现在多首诗歌中。比如他对不自由的悲怜:“小树被钉在悬崖峭壁上/为爱受难”(《崖壁上的树》)。这一刺目的景象,让人想起了某种刑罚,其内心的煎熬可想而知。再如他对欲获自由而遭生活禁锢的控诉。“走不出一只大脚印的泥潭”,“世界在它眼里/不过是一滴泪”(《蚂蚁》),“一条鱼,被流水折磨得死去活来/又无法逃离/这水牢里的生活”(《不会游泳的鱼》)等诗句,抽象地呈现了诗人在客观世界中的不自由、被束缚。在《它们》中,诗人写到:“孤独或恋爱,野鸭子/守着一潭死水,自由而盲从”,诗人以野鸭子自况、自嘲,把被世俗和生活羁绊,过着看似自由实则盲从生活的悲哀,也正因如此,他才感叹“尽管喊哑了嗓子,没有人/能听出其中的哀怨/眼泪最终被淹死在水里”(《它们》)。“没有人”一语,以孤悬、割裂的结构形象,凸显了诗人无比的孤独,而“眼泪最终被淹死在水里”,将深不可测的生活描绘得更加难以忍受,而这,正突出了诗人对自由的极限渴望。而在《梦想家》、《鹰》等诗作中,鹰这一反复在诗人的诗作中出现的意象,突出反映了其对自由的殷殷热望。“在人间,何处能配得上/安放一颗高傲的心”(《鹰》),这样的诗句,读之,如见屈子太白,如见我们每一个孤独的自我,每一颗渴望自由的心。


不同类型、令人拍案的好诗,在老刀客的诗集中比比皆是。《水磨坊》这部诗集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温暖与苍凉并蓄,豪壮与苍茫同在,孤独中呼唤自由,沧桑中不乏温情,语句新奇,思想深刻,侠义为基,博爱仁慈,让人不论从那一页读起都难以释卷,读完之后久久不能释怀,想要融入诗境中去,走进历史的画卷,入主生活的江山。这样一部文简意丰、淋漓壮美的诗集,值得反复阅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