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似水
-----童年的记忆
吴友邦
过年
记忆中,儿时的“年”,是伴随着小顽童们手中时不时点燃的噼噼啪啪
的炮竹声慢慢到来的。当村落的上空到处散发着熬制糖浆(我们家乡用山芋
熬制)的甜味时,“年”的脚步声就近了。但“年”的正式到来,还是家家
户户门窗上出现红彤彤的对联、剪纸,“福”字贴满世界的时候。
儿时过年是喜庆的,“年”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快乐。我们很小的时候
就常听大人们说“一年盼到头”、“日子像过年一样”的话。那时的过年好
像就是一年工作、生活的希望和寄托,是美好生活的象征。于是,年底前的
那段时光,成了人们最忙碌、也是最喜庆的日子,因为大家都有个朴素的想
法,就是一年到头,要好好过个年,为过个快乐年要认真准备准备。
乡村裁缝师傅们的忙,是从进入腊月开始的,因为无论是有钱的人家,
还是生活并不富裕的家庭,都要为每一位家庭成员在过年前做一身新衣裳。
为了不让每一个孩子在大年初一因穿不上新衣服、花衣服而失望,裁缝师傅
们不得不加班加点、挑灯夜战。每到深夜,哪家温暖的灯光还亮着,就说
明一定有裁缝师傅在忙碌,或是姐姐、嫂嫂们,妈妈们,在为亲人赶做新鞋
袜。大家小家,大人小孩大年初一是一定要穿一双新布鞋和一身新衣裳的。
这既是一年的盼头,也预示着来年有个好彩头。
进入冬、腊月,家家户户朝阳的墙面上也都或多或少挂点“腊味”。那
些被冬阳晒得油直滴的猪肋条肉、鸡鸭、香肠等,馋得正在跳绳、做游戏的
孩子们不时地要瞟一眼,然后深深地咽口唾沫。
腊月二十三,也被称作“小年”,是家家户户集中打扫的日子。房子不
在于新旧,但必须要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那时室内还是泥土地面,但
都被扫得贼亮贼亮的。院落被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连牛屋、猪圈也
被换上新的稻草和干爽的泥土。
腊月二十三的晚上,一家之主,沐浴更衣后虔诚地点燃三炷香,向锅
灶上方灶王爷的牌位叩拜再三,口中念念有词,请求灶王爷到西天后好言多
奏,保佑全家老小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过年的气氛就一天浓于一天,每天都有不一样的感
觉了。做豆腐,炸圆子,宰年猪,制作糕点,是年前家家必做的几件事。每
做一件这样的事情,一家人都要围坐在一起,美美地吃一顿饭,热闹热闹。
当然,也有困难的家庭,是宰不起年猪的,到大年三十前的最后一个逢集日
买点猪肉,在我们家乡也叫赶“光蛋集”,指的是那些穷困人家只能等到最
后一个赶集日买点年货。
从年三十吃年夜饭开始,就进入了对于“年”的非常虔诚的时段了。这
样的时期要持续到大年初四,送走“年”为止。
在吃年夜饭之前,贴春联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父亲要求负责贴春联的
家庭成员必须洗脸净手,先燃三炷香,在祖先的牌位前拜三拜,才允许贴春
联。在贴春联的过程中,父亲是不允许我们随便说话的,什么对联坏了、贴
歪了、字写得不好等,是绝对禁止说的。贴对联也是讲究次序的,先贴室内
的门窗,最后贴大门上那副最大的对联。对联贴好后,再一次洗脸净手,出
门燃放爆竹。贴好对联、放完爆竹,吃年夜饭的时刻就到了。
年夜饭开始前,家长要在一家人未围坐在桌子之前,虔诚地摆上一套餐
具,并且给每只酒碗里倒上一点酒,点燃蜡烛,在香案前焚香烧纸,同时口
中念念有词。
长辈告诉我们,这是在祭祖。现在想想,家长这样做也是有意无意在教
育孩子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先人们。
祭祖仪式结束,一家人就可以吃年夜饭了。在吃年夜饭的过程中,如
果哪个孩子稍不留神打碎了一只碗,或说了一句不吉利的话,长辈们就会连
忙说“碎碎(岁岁)平安”、“童言无忌”之类的话来安慰大家。一般情况
下,长辈们在过年这三天是不会打骂孩子的,因为谁也不愿意破坏“年”的
神圣气氛的。小孩子们也被这氛围所感染着,小心地说着每一句话。因为表
现得很乖,往往会得到长辈们一句“宝宝添一岁,懂事了”的表扬。
年夜饭桌上的鱼是不允许动的,同时每个人的饭碗里是要留点米饭不能
吃完的,这叫“年年有余”,预示着来年有好收成,日子更好。
年夜饭后,就是长辈们分发压岁钱给晚辈们的时刻了,不管得到多少压
岁钱,孩子们都很高兴。
三十晚上的守岁也有意思。过去没有春晚看,一家人就围坐在一起包饺
子;或打牌、下棋,收听广播;实在没有什么事情做,就在那里试穿第二天
早晨才能穿的新衣服,新鞋袜;或几个小姐妹在那里描描眉、画画指甲什么
的。一直要等到新年的钟声响了,才放了炮竹睡觉。谁家的炮竹最先放,就
说明谁家抢到了新年的彩头。一般情况是新年钟声刚敲响那一刹那,家家户
户鞭炮齐鸣,就像提前约定了一样,此起彼伏,很是震撼。
过年这几天,人们似乎忘记了一年中所有的不快,见谁都笑嘻嘻的,说
话也客客气气,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无限的快乐。到处见到的是大人小孩的笑
脸,听到的是爽朗、干净,发自内心的笑声。
大年初一,人们不管见到谁,即使与对方发生过不愉快,也是客客气气
地打声招呼,道一声祝福。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平时如果有点不愉快,大年
初一早晨见面彼此一声真诚的问候,隔阂就自然而然地被化解了。
最令人兴奋的还是大年初一早晨的拜年活动。大人们领着孩子,从最
大的长辈开始,逐一地上门拜年问候。长辈们把平时舍不得吃的好东西毫无
保留地拿出来,招待来拜年的晚辈们。遇到富裕点的、大方点的长辈们还给
磕头磕得比较响的晚辈们发压岁钱,虽然只有那么几毛、几分,但孩子们那
高兴劲儿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拜年归来,大人、孩子所有的口袋都是满
的,香烟、糕点,压岁钱,什么都有。我现在还记得我骑在大哥肩上,和一
大群人,踏着厚厚的白雪,迎着鲜红的朝阳去拜年的情景。
拜完年,大人、小孩就彻底解放了,似乎所有的人都把平时做的事情放
在一边,走亲戚的走亲戚,请客的请客,尽情地放松着自己。
一般情况下,三天年是不用做饭的。我们家乡以三天年不能动刀子来约
束自己,其实也就是强迫自己给自己放个假。因为每家每户早就准备了许多
临时热一热就可以吃的饭菜。
大人们尚且如此,孩子们就更不知道如何去疯玩了。
我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在春节里玩过的所有游戏。有的是跟着大点的孩
子玩,有的是自己创造条件玩,比如,自己扎风筝,自己放。直到现在我的
手上还有小时候扎风筝时留下的疤痕。有时,我们也跟着大点的孩子到邻村
去看戏、看电影的,虽然那时只有那么几个样板戏,可只要有机会就去赶场
子。这样的日子一直到正月末才算结束。经常听到小伙伴们抱怨,如果能天
天过年该有多好啊。现在想想,孩子们的话虽然幼稚,但能感觉到“年”带
给人们的快乐是很多的。
想想现在的孩子,真的缺少了我们儿时的快乐。他(她)们进入寒假也
许比平时更累了,繁重的、毫无意义的寒假作业就够他们受的了,还有这个
“班”、那个“班”在等着他们。难怪他们不知道“年”是啥滋味。我们儿
时假期是没有什么作业的,即使有,开学前顶多利用两个半天就能完成的。
我们那时的作业比现在的孩子少,也没有上过什么这样和那样的培训班,可
我们的成长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孩子差。回想回想,那时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
接受现在天天叫喊的,可是见不到任何成效的所谓的素质教育;无时无刻不
在通过各类游戏和活动增长见识和才干。我们的许多能力,如创造力、想象
力、动手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那时无形中在游戏中,在快乐地玩耍
中增强了、提高了。
不管到什么时候,我都怀念着儿时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童年生活,包括
那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年味”。
夏 夜
我的童年时光是在农村度过的。童年的生活虽然距离现在有几十年了,
但不知多少个夜晚我梦回童年,梦回到如童话般故乡夏天的夜晚,尤其是夏
天夜晚在室外纳凉的场景,日久弥新。
我老家的祖房后面是农田,前面是一口大大的水塘。房子周边是几棵粗
壮的椿树。
夏天的傍晚,父母亲早早就在大椿树的下面担起了凉床,旁边摆好了桌
凳。我们兄弟姐妹在凉床上又蹦又跳,做着我们自己编排的各种游戏。
暑天里农活少,早早的,我们一家人就吃过了晚饭。也许是父母亲想让
我们安静会儿,就告诉我们说到了7月(农历),天上的云彩只要看着像什么
就一定是什么。于是,我们仰卧在凉床上,用小手指着飘浮在深蓝色天空中
的云朵,一会儿出现了无数只正在吃草的羊群,一会儿羊群又变成了草原上
奔驰着的骏马,一会儿骏马又变成了崇山峻岭……直到天色暗下来了,白色
的、滚动着的不规则云块变成了浅红色、暗红色、黑褐色。
夜色降临了,云彩看不见了,星星出现了。于是我们就开始数星星,大
的、小的,远的、近的,亮的、暗的,父母亲说天上的星星对应着地面上的
人,于是我们就给地面上人找个对应的星星,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偶然一
颗流星从天际间划过,我们立马想到人世间有个人物去世了,如果是非常亮
的星星,我们就想到肯定是大的人物。
夏天夜晚的天空是神秘的,我们的想象如同长了翅膀,在这无穷无尽的
夜空里遨游、探秘。
当我们把目光从天空中收回来的时候,田野中那无数只忽明忽暗的萤
火虫仿佛是天空中会飞的星星降落到人间。我们常常会捉几只放在玻璃瓶子
里,当作照明的工具。
记得秧苗刚插下去那会儿,夜晚来临时,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头戴矿
灯,在捉泥鳅、黄鳝,那流动着的矿灯的亮光,远远望去,就像是很大很大
的萤火虫。
如果说夏天夜晚眼睛看到的足以让我们陶醉的话,那么耳朵听到的会更
让我们痴迷。
从某种程度上说,夏天夜晚田野里的热闹程度远远甚于白天。各种不
知名的昆虫的鸣叫声掺杂在一起,简直就是田野交响曲。如果你仔细辨认的
话,不同的昆虫的叫声是有区别的,有的声音很长,让你担心它喘不过气
来;有的声音很细,细得像根弦,随时都有断的危险;最粗最牛的声音还是
那青蛙的叫声,只要青蛙放声唱歌,其他昆虫的音量立马降了下来,仿佛约
定俗成似的。这时候的青蛙既像是合唱队的领唱,又像是乐队的指挥。
如果说夏天夜晚昆虫的鸣叫声吸引人的话,那么我们村里二秃子的笛子
声就更动听了。
二秃子是我们村里的单身汉,他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简直让人佩服得五
体投地。他一字不识,更不知道五线谱是怎么回事,但只要他听到别人唱一
首歌,就立马能用口琴或笛子吹出来,让我们羡慕不已。村里男女老少一致
认为二秃子是音乐天才。夜晚,每当二秃子绵延悠长的笛声响起的时候,正
在吵闹的孩子们会立马安静下来,唠家常的大人们马上也不再家长里短了。
好像大人小孩都在通过这天籁般的笛声和二秃子在乡村夜晚静谧的夜空中交
流。奇怪得很,哪天夜晚如果我们听不到二秃子的笛声,就感觉那个晚上好
像缺少了什么。
直到现在我还经常为二秃子没有能接受过正规的教育而惋惜。他兄弟姐
妹多,家里困难。如果他能接受到很好的教育,凭借二秃子的天赋,一定能
成为音乐家。
近期老家来人,我问了二秃子的近况,来人说他早就结婚生子了,日子
过得很幸福。
关于二秃子的婚姻,家乡来人还告诉我一段小插曲。二秃子年轻的时
候,曾经给一个地方戏的草台班子用笛子伴奏过。一天二秃子随戏班子来到
临县的一个村子,被一个小他10多岁的漂亮姑娘看中了,用现在的话说,二
秃子的一个粉丝爱上他了。一来二往,他们之间有了感情。姑娘怕父母不同
意这门亲事,要求二秃子尽快带她远走他乡。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之间的事让
姑娘的父亲知道了,姑娘的父亲对姑娘大发雷霆,对女儿声称要么与二秃子
断绝往来,要么断绝父女关系。二秃子也托人说情,可说一千道一万,姑娘
的父亲就是不同意这门亲事。迫于无奈,二秃子偷偷地带着姑娘回到家乡。
没有想到的是,姑娘倔强的父亲手拿一把大斧硬是撵到二秃子家,见到二秃
子就要砍。这时候姑娘一个箭步冲上去紧紧抱住了二秃子,父亲看到这一
切,扔下斧头,蹲在地上号啕大哭,姑娘和二秃子也哭了,最后爷仨哭成一
团。生米做成了熟饭,从此,二秃子的岳父也就承认了这门亲事。二秃子是
个有情有义的人,不仅万般呵护他的妻子,也非常孝敬岳父母。一直到现
在,他们一家人都相处和谐,其乐融融。
遗憾的是,现在我再也听不到二秃子那天籁般悠扬的笛声了。老家来人
回去时,我买了一支很好笛子托他送给二秃子。
老家夏天的夜晚还经常飘荡一种声音,就是母亲们用方言喊贪玩孩子回
家吃晚饭的声音。那声音绵长、悠扬,而且喊的是孩子的乳名,孩子在老远
的地方都能听到。还有,就是哪家的鸡鸭少了一只,田里的南瓜被什么牲畜
踩烂了,家庭主妇就会例行公事般地骂上几句:“缺德鬼啊,你走黑路摔断
腿啊,你生儿子没屁眼啊。”每每听到这样的骂声,我们就笑个不停。
夏天的夜晚还有种声音也让我们忘记不了,就是蚊子的声音。每当我们
口渴了,摸着黑回到屋里找水喝时,那蚊子的密集程度到了能让你手一伸就
抓到一把的地步,密集蚊子共同发出的声音堪比直升飞机的轰鸣声。我们经
常以飞快的速度回到屋里,喝完水再百米冲刺般地跑出来。否则,鼻孔里是
蚊子,耳朵里也会有蚊子。
乡村夜晚的生活气息是很浓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经常聚集在哪家
门前一起纳凉。大人们一边为孩子扇着扇子,驱赶蚊虫,一边交流白天村里
村外的趣闻逸事。有时,孩子们也央求大人们讲一个故事,但内容基本上都
狐怪鬼仙的。也许大人们是想吓唬我们小孩子,好让我们早点入睡,使他们
安静安静。我们经常是在大人们给我们营造的鬼怪故事恐怖的氛围中进入了
梦乡。
其实夏天的夜晚,孩子们是很难早早入睡的。等劳累了一天的父母睡着
了以后,孩子们就悄悄溜下床,有时连鞋子都不穿,给白天就约定好了的伙
伴一个暗号,一群光溜着上身的孩子,很快就聚集到了一起,并且很快又消
失在田野中。
第一件事当然是脱个精光一个猛子扎到河里洗个痛快。现在回想回想,
农村孩子们游泳的本领大概就是在这偷偷摸摸的下河洗澡中练就的。
记得我们经常洗澡的河边还有许多西瓜地、香瓜地。我们先是痛快地洗
完澡,然后就是飞快地游到河边偷摘别人的瓜吃。也有被瓜的主人发现的时
候,每当这时,我们就又很快地钻到河里。
我们有时也跟着刮泥鳅的“大萤火虫”们满田野地转。有时有的田块
的黄鳝、泥鳅多得到了用泥鳅刮子刮不过来的程度,于是“大萤火虫”们就
撺掇我们这些小伙伴下去用手捉,一条又一条,大的、小的,那个痛快啊,
比吃了它们还高兴。我们有时也有被水蛇吓了一跳的时候,但每每都是有惊
无险。
童年时夏天的夜晚是美丽的,童年时夏天的夜晚我们是快乐的。
挑猪菜带孩子
在我们家乡,“打猪草”又叫“挑猪菜”,“带孩子”说成是“带伢
子”。记得我在读小学时,每天有两样事情是必须要做的:一是早晨在上学
前挑一竹篮子猪菜;二是放学后回到家里帮父母亲带弟妹。
做这两样事情一直持续到我上中学以后才算正式停下来。
每天天刚放亮,还在睡梦中的我就被父母叫醒了。已经形成条件反射
的我揉揉眼睛,挎只竹篮子就到田野中挑猪菜去了。为了能在上课前完成挑
菜任务赶到学校,头天晚上就在考虑第二天要到什么地方去挑又多又好的猪
菜。一到目的地,放下竹篮子就开始挑猪菜了。那一棵棵碧绿鲜嫩的还挂着
露珠的猪菜,从地里被挖起再被送进竹篮子,几乎就在一瞬间。为了赶时
间,有时真的是手脚并用,那个熟练程度真的让人不敢相信是一个几岁孩子
所能做到的。就这样,一会儿的工夫,满满的一篮子猪菜就挑好了。
在挑猪菜的过程中,也遇到过许多趣事。有时在草地里能发现一窝嗷嗷
待哺的雏鸟,如果时间充裕,我会把刚刚捉到的蚂蚱、小虫慢慢送进它们的
嘴中。巧得很,每当这时,小鸟们的妈妈就在我的头顶上盘旋并鸣叫着,它
也许以为有人在伤害她的宝宝,是想用这种方式警告和制止。有时正聚精会
神地寻找猪菜时,突然一只野兔从脚边一跃而起,能吓出你一身冷汗。有时
能看到刺猬,正常情况下刺猬不跑,但迅速缩成一个团,根根刺都紧张地竖
着。遇到各种各样的蛇是常有的事儿,但我基本上都能分清哪种是有毒的哪
种是无毒的,并且知道如何去避让。一般情况下,你不伤害它们,它们是不
会主动攻击你的。
在挑猪菜的过程中,也遇到过许多困难。夏天时,暴雨说到就到。衣服
淋湿了不说,一篮子猪菜越背越重,再无处躲雨,能急得直哭。遇到麦收季
节,手背上、脚腕处都是麦芒刺的红点儿,如果处理不及时,有时能发炎流
脓。另外,手脚被挖菜的铲子误伤,也是常有的。
挎着刚刚挑到的一竹篮子猪菜,带着一身露水和两裤管泥巴,迎着朝阳
匆匆忙忙赶到家里,再匆匆忙忙吃点东西,又背着书包向学校跑去。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让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干活,我经常是放学回家书
包一放,立马把弟弟或妹妹背在身上,快速出门加入正在玩耍的小伙伴行列
中。那时候我是带弟妹和玩耍两不误,到现在我还记得背着弟弟跳绳和踢毽
子的情景。
其实,我那时候带的弟弟或妹妹也比我小不了多少,真的是孩子带孩
子。有时候,弟弟妹妹哭,我也哭。为了方便我把弟弟或妹妹带好,父母亲
用一根布带子把弟弟或妹妹紧紧地绑在我的身上,如果我贪玩被什么东西绊
倒了,没有别人帮忙是爬不起来的。经常是弟弟或妹妹已经在我的背上睡着
了,我还在那里和小伙伴下棋、打瓦子(一种玩石子的游戏)。回到家里,
父母亲把弟弟或妹妹从我背上解下来,弟弟或妹妹一脸的鼻涕,我也是一身
的泥巴。
现在想想,那时候父母亲给我们实施的就是“素质教育”,只是他们还
不知道“素质教育”这个名词,无意识罢了。或许父母还有一种对孩子愧疚
的心理,认为不应该让孩子们跟着吃苦,更不能让孩子分担生活的艰辛。但
无意间却锻炼了我们,使我们终生受益。
想一想,这些是多么好的培养孩子的方法啊,挑猪菜让我们长见识,让
我们知道什么是责任,什么叫时间观念。动手能力也自然得到增强。与大自
然亲密接触,锻炼了身体不说,因充分地感知自然,也增添了对自然、对生
活的热爱。带弟妹,责任心、爱心,在自觉不自觉中就形成了。过去兄弟姐
妹们的手足情,是现在的孩子们无法比拟的,现在的孩子们多的是冷漠、自
私、自我。
再想一想,现在的老师们在课堂上再怎么形容猪草的样子,告诉孩子如
何去挖;再怎么说明责任心、爱心是如何的重要,要求学生去增强,也没有
我们小时候在实践中获得的印象深刻!
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活动作为载体,这是必须的,但这样的载体最好贴
近孩子的生活。不需要刻意的,甚至是靠大量的经费投入去安排所谓的素质
教育活动,那样的话,孩子们是被动的,也是不快乐的。
最有效也无须成本的,就是把课余时间,把节假日真正的还给孩子们,
让孩子自由地发展,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只有这样,孩子的全面健康
成长才能落到实处。
游 泳
我小时候学会游泳是在完全自由的状态下,通过多次历练,甚至还遭遇
了两次差点被淹死的险情,才学会的。现在的家长和孩子们无法想象,也不
敢想象,更不敢尝试了。
我第一次学习游泳被淹是在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夏天的一个中
午,饭碗一丢我就来到了学校。也不记得是那位同学提议和带头的,我糊里
糊涂地就跟着几位男生来到学校后面的一个大塘里洗澡。塘边,同学们纷纷
脱衣服下水。那时我还不会游泳,但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勇气,也像其他同学
那样跳到了水中。哎呀,身子怎么这么沉啊?眼看着就沉到了水底,我的两
只手再怎么划拉,也浮不出水面,完了,我快被淹死了。当时我心里想得最
多的就是:妈妈看不到我了,我的眼前还浮现出妈妈哭得死去活来的样子。
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心理状态,如果不是自己的经历,别人怎么说我也不会
相信的。
就在我彻底失望,准备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被我的一位叫月珍的男
同学救起。
我失魂落魄般地在岸边躺着,耳边是同学们不停的议论。有的说,你
真笨,下水前应该用水拍拍身体,适应适应,防止抽筋;有的说,你不会游
泳,应该先到浅水区练练啊;有的说,真巧,月珍最后一个下水,看到你跳
下去没有浮出水面,知道不好了,就一个猛子钻到水底把你救上来了。
那天我不知道是怎么回到学校的,也记不得是怎样回到家里的。心里只
有一个念头:必须学会游泳。
我第二次学习游泳被淹是在五年级的暑假,和我同村的一位名字叫三黑
的同学一道去游泳的时候。三黑读书迟,尽管比我大5岁,但我们是好朋友,
经常在一起玩。那时我已经基本掌握了游泳的技巧,一天,我们去水库游
泳,我不知深浅地往前游,不知不觉地就到了水库的中间。这时不知道为什
么我突然感到力不从心,还没有完全反应和明白过来,我的身子已经沉到了
水底,只记得水在淹没我头顶的一刹那,我喊了句:三黑,救我。这次是三
黑把我救了上来。
有了这两次被淹的经历,我的游泳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从此就再也没
有被淹过了。
现在我说这些,如果没有过和我一样经历的人,肯定惊叹不已,肯定和
大部分家长一样,在夏天更严密地看管好孩子,不让自己的孩子去游泳,这
哪是游泳啊,是在拿性命开玩笑嘛。
近期,我从保险公司得到一个近10年来我们这个地区孩子溺水死亡的数
据。10年来,在暑假期间因游泳溺水死亡孩子的数量每年都在下降。从安全
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分析一下原因,又有了另外一方
面的担忧。为了防溺水,学校、家庭看管孩子不让孩子去游泳的措施越来越
严格,有的地区学校和家庭还签订了不让孩子游泳的协议书。我从一个学校
也得到一个数据:在一个300人的学校里,会游泳的学生只有5个,有的班级
甚至一个会游泳的学生也没有。
我说这些的本意并不是想让学校和家长们都无约束地任由孩子去游泳。
我们小时候的自学游泳的方式不可取,那样的代价也太大了。我们能否有这
方面的措施,就是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掌握游泳的本领。会
不会游泳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掌握自救的技能,知道什么是危险,
并且知道如何去防范。千万不能因噎废食,使孩子们变成温室里的花朵,经
不起风吹浪打。一旦遇到必须有游泳本领才能确保生命安全的关键时刻,孩
子能够自救。就如同春游在一些学校被禁止一样,虽然不会发生安全事故
了,但春游带给孩子们的乐趣,孩子们在春游过程中接受到的素质教育再也
没有了。
凡事都是辩证的。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者和家长,要在确
保安全和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在“堵”与“疏”的问题上找到最佳
的结合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雪 天
一直盼望着这个冬天能够下一场大雪。可是即将要立春了,也不见有下
雪的迹象。没有雪的冬天我们觉得日子平淡了许多,平淡得甚至使人有点心
浮气躁。洁白冰冷的雪花能使人宁静下来。大雪覆盖的世界让人产生联想,
使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雪天里盼春的心情,那才叫诗情。
记得儿时冬季的雪天,一家老少围坐在火炉旁,边取暖边唠家常。饿
了,把铁锅坐在炉上,随便煮点东西,把能吃的菜都往锅里放,在我们老家
这叫“一锅煮”,老少吃得香甜,感觉温暖。鸡们、猫们、狗们在大人、小
孩的周边转悠,叫声不断。现在这样场景很难见了,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
形单影只的老人们同样也是坐在火炉边,但陪伴他们的只有孤单和凄凉。生
活,真正需要追求的是什么呢?
最难忘的是早晨起床后,一眼望去,茫茫雪原,无垠无际,感觉就像
置身在大海中。那在太阳光照射下起伏不断的雪景,不就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吗。感觉最爽的还是我和小伙伴们漫无目的地在雪地上行走,咯吱咯吱的响
声是那样地动听。也可以在雪地里翻滚,任由雪花钻进脖子里、头发里,一
点也不觉得寒冷。记得我们一边玩耍,一边还朗诵着“江山一笼统,井口一
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的打油诗。
雪天也是孩子们在野外捕捉野兔、狐狸的好时候。小动物们在雪地里是
没有力气跑的。只要发现这些小动物在雪地上的足印,十有八九我们都能捉
到它们。最有趣的还是在河里的冰面上凿一个小孔,用小棍棒子随便拴点饵
钓鱼,只要有耐心,每次都会有收获的。
打雪仗、推雪人是孩子们的专利。穿得花花绿绿的孩子们在那忙忙碌
碌、煞有介事地塑造着自己理想的世界。这不就是我们心中的童话吗?洁
白、纯净,充满了神奇与想象。白天堆雪人的孩子们夜晚一定梦到白雪公
主,一定会梦想到圣诞老人背着大口袋从白天堆砌成的房子的烟囱里走到自
己的床头,轻轻地放下自己想要的礼物。
雪夜很美。因为雪光反射的缘故,窗子外面,荧光闪闪,如同白昼。雪
天的夜色,那才真正是童话的世界呢。我们小的时候在这样的夜晚是很少早
早上床睡觉的,或听大人们讲故事,或在夜色的雪地里捉迷藏。即使玩累了
躺在床上,也是睁着大眼睛在那里遐想故事中神话的世界。
由我们的童年生活,自然联想到现在的孩子们,他们用蒜头大小的拳
头紧紧握着铅笔在灯下写呀、画啊。写那画那永远没有尽头的、自己也从
未喜欢过的作业。窗外的雪花看到这一切,似乎也在呜咽。这是什么样的
童年啊,没有想象,没有梦想,也没有快乐。大人们常说:少壮不努力,老
大徒伤悲。“老大”是什么时候的事啊?没有今天的快乐还有“老大”的幸
福吗?
捕 虾
中午在一个小饭馆吃饭,点了菜名叫“虾糊”的一道菜,虽然没有尝到
小时候家乡“虾糊”的鲜味,倒是使我回忆起儿时捕虾的往事来。
记得儿时捕虾是常事,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时家里突然来了客人,
如果缺少一道菜时,大人们就会嘱咐孩子们到河里捕点虾回来。记得我们经
常在接受任务后,一会儿工夫就能用虾网捞到足够客人和一家人吃的草虾。
捞虾的网无须很大,一米见方即可。网的四角用铁丝支撑,用四根绳
子把四角连在一起,最终拴在一根绳子上,虾网即做成了。虾网的这根绳子
越长,捞虾的水面范围就会越大,捞的虾也就会更多。这样的虾网,一般
只需一个人操作。只要把虾网从水塘的这边拉到对面,就能捞到活蹦乱跳
的虾了。
草虾一般是深褐色的,有三四个米粒长,水汪汪、亮晶晶,弓着腰,长
长的触须不停地摆动,放到锅台上还活蹦乱跳的。
草虾的吃法有很多种,草虾炒鸡蛋是最普通的一道菜,黄亮亮的鸡蛋在
加热后微微发红的草虾的映衬下,很是诱人。
草虾还有一种常见的吃法,就是做“虾糊”。把草虾和米粉放在一起调
成糊状,放进滚开的水里煮熟,撒上盐,放点葱花、麻油,就是一道既能当
菜也能当饭,人人爱吃的“虾糊”了。另外,草虾还能做成各类炒菜,和臭
豆腐、雪里蕻炒,也是不错的菜品。
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时那年春季,我用虾网在公路边的一个池塘里捞
虾,不大工夫就捞了整整一竹篮子(那种用来淘米用的细条竹篾编制的篮
子,大的能装20斤左右的米,现在少见了)。捞虾的任务完成后,我就坐在
河边休息。身旁一竹篮子草虾,活蹦乱跳,在太阳光的照耀下晶莹透亮,
太惹人眼了,过往的行人都要看上几眼,看到他们那羡慕的神情,我可满
足啦。
这时一辆大货车在我的旁边戛然停住,司机从车上跳下来,指着我篮子
里新鲜的草虾,问我卖不卖。我瞅了他一眼,再看看他的货车上一只只码得
整整齐齐的纸箱,我揣测他应该是给公社供销社配货的。
司机看到这一竹篮子草虾很是眼馋,听我说不卖,很是失望。但我接
着说:你如果用文具盒和我换虾,我是愿意的。这时候我看到了货车上的纸
箱上印着文具盒的字样。因为我一直想拥有一只铁皮文具盒,我们班里好几
个同学都有,我非常羡慕他们,心想,哪天自己也有这样的文具盒该有多好
啊。司机二话不说就从车上纸箱里抽出一只文具盒给我,也顺便拿走了我那
一竹篮子活蹦乱跳的虾。
这就是我第一只文具盒诞生的过程。每每想起这些,我的心中就五味杂
陈,倒不是心疼那一竹篮子新鲜的草虾,而是想起我那难忘的童年生活。
捉 泥 鳅
昨天是清明节,和往年一样,我带着孩子到农村老家扫墓祭祖。中午
吃饭的时候饭桌上有一道我们家乡人人爱吃的土菜——泥鳅煮挂面。这道土
菜在家乡,无论是谁家请人吃饭,它必是餐桌上的“保留节目”,尤其是在
这清明时节。每当我吃到这鲜美可口的泥鳅煮挂面的时候,儿时关于泥鳅
的相关记忆总是很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际,特别是那捉泥鳅的情景仿佛就在
眼前。
清明时分,草长莺飞。对农村孩子来说,在这个季节里是快乐的。记得
有一年的春天,大概在农历二月初的样子,我发现天气不错,就用自制的泥
鳅钓钩到离家不远的水塘边钓泥鳅。泥鳅钓钩做起来很简单,在不足一米长
的棍棒上拴着一根细绳,细绳尽头拴着用竹篾做的两头都很锋利的竹签,竹
签用活着的蚯蚓包裹着。一般情况是头天下午把钓钩插到水塘里,第二天早
晨再把钓钩起上来。
没有想到的是,受一股强冷空气的影响,当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雪。早
晨起床后推开大门,天地间白茫茫一片,世间万物都被大雪覆盖了。我立马
想到昨晚我下在池塘里的泥鳅钓钩,心想我的辛苦这次肯定白费了。我来
到水塘边,水塘里结了厚厚一层冰,我的泥鳅钓钩只是可怜地露个头在冰的
外面。
春天里冷空气过后,只要太阳出来,气温回升一般是很快的。第二天是
个好天气,地上的积雪和水塘里的冰很快就融化了。我迫不及待地来到水塘
边,小心地从水塘里拔出我的泥鳅钓钩,没有想到的是,几乎每根钓钩上都
有一条泥鳅,乌黑的泥鳅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迷人的光彩。起完钓钩,足
有两斤泥鳅,我当时不用说有多高兴了。
小的时候我们经常饿肚子。我们家乡对春天还有一个称谓,那就是春
荒。春天对贫穷人家来说是漫长的,也是记忆深刻的。平时粗茶淡饭都填不
饱我们的胃,更别说有大鱼大肉解馋了。这两斤左右的泥鳅可乐坏我们一家
人,母亲找来一点挂面,和这泥鳅一道煮了,那个鲜味啊,一直到现在还印
在我的脑海里。
现在从市场里买回的泥鳅真的没有办法和我们小时候钓的泥鳅比,虽然
很大很肥,但怎么煮都煮不出儿时的鲜味。原因是这些泥鳅基本上都是人工
养殖的,生长期短,且喂食人工饲料。
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现在水塘和农田里原生态的黄鳝和泥鳅几
乎绝迹了。遗憾的倒不在于此,而是我们永远失去了那份纯真美好的儿时
记忆。
捕捉泥鳅,下钓钩只是方法之一,还有很多种有趣的方式。把缝衣针在
灯火上烧红了,有规律地插在去除毛发的牙刷头上,然后把插有缝衣针的牙
刷牢牢地捆绑在竹竿上。春夏的夜晚来临时,在头顶上矿灯或自制火把的照
耀下,用这样的泥鳅“刮子”“刮”躺在秧田里的泥鳅,一“刮”一个准。
记得那时一个晚上,用这样的“刮子”“刮”到10来斤泥鳅是常有的
事。那是怎样的风景啊,田野里蛙声不断,与各种虫鸣声和在一起,简直就
是夜晚的田野交响曲。人们刮泥鳅照明用的灯光和萤火虫的亮光交织在一
起,互相映衬着。偶尔从远处村庄传来悠长的竹笛的声音,使得乡村的夜晚
显得那么静谧、安宁。
冬天里捕捉泥鳅也很简单。只要带一把铁锹就可以了。农村里冬季是有
一部分闲田的,一般都是带有稻茬的水田,那是为春天里育秧苗做准备的。
人可以走在这样的稻田里。会不时地发现软软的稻田里有一个又一个泥鳅身
体大小的孔,园而光滑,顺着这个孔挖下去,一般都能挖到一条泥鳅。
有时能在这样的孔下面挖到黄鳝,那就是很幸运的事了。不过需要挖得
很深。虽然很用力,累得满头大汗,但能捉到一条又粗又大的黄鳝时,什么
样的辛苦都会忘得一干二净。满载而归后,把泥鳅黄鳝装在陶罐里放到炭火
炉上慢煨,如果条件允许话,在陶罐里放几块咸鸭肉,那个香气和鲜味啊,
能使人垂涎欲滴的。人们常说“冬季泥鳅赛人参”,真的一点儿都不为过。
说到泥鳅我还想起了我们村里的一对老夫妻。男的在弟兄中排行老三,
村里人都叫他三老头子,妻子自然叫三老奶奶。他们之间关于泥鳅的故事能
让你笑的喷饭。
三老头子和三老奶奶争吵了一辈子,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村里人调
侃老两口有时是“同圈不同槽”,有时是“同槽又不同圈”。三老头子脾气
倔强,宁折不弯;三老奶奶好计较,喜唠叨,爱占小便宜,“黄鳝经过她的
手,都要捋下一把沫子”。老两口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争争吵吵了一辈子。
三老头子是捉泥鳅高手,一日他用钓钩钓到斤把泥鳅,想做一道我们家
乡土菜——泥鳅煮挂面。
三老头子想,泥鳅煮挂面虽然泥鳅有了,但缺少挂面。他想到三老奶奶
那里有,于是和住在隔壁的三老奶奶搭讪:老太婆,今天的晚饭我俩“抬石
头”(类似于现在的AA制),我出泥鳅,你出挂面,如何?三老奶奶听后满
口答应。老头子忙得满头大汗,终于把泥鳅煮挂面做好了。于是老头喊三老
奶奶过来吃。
三老奶奶从隔壁过来后,老头子为了表示绅士,对三老奶奶说:你先
吃,我抽支烟再吃。三老奶奶从锅里一根不剩地把面条捞到带来的大碗里。
临走还不忘告诉三老头子:我只捞走我的面条,一条泥鳅我都没有吃你的。
三老头子听罢怒发冲冠:呵呵,没有吃我一条泥鳅?!我泥鳅的鲜味都让你
的挂面带走了啊!
儿时关于泥鳅的记忆是美好的,那是我们童年快乐生活的一部分。我多
么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拥有我们小时候的那份快乐啊。
放 牛
说到小时候放牛,有别样的情愫萦绕在心头,是我一生忘不了,也挥之
不去的美好记忆。
放牛,对童年的我来说,是和上学一样重要的事情。除了节假日要集中
时间放牛外,经常是刚放下书包,就牵着牛出去了。一个时期,放牛几乎成
了我每天必做的功课。
虽然我每天都要放一会儿牛,但在思想上从不把放牛当成负担。穷人
家的孩子懂事早,放学后为了早点儿赶回家放牛,从学校到家里的这段路程
我们是走得飞快的。因为我们知道大人们的农活很忙,牛没有人拉出去放,
是要挨饿的。其实,放牛还有个动力,那就是早点回去能和同村的小伙伴们
在一起玩。可不要小看那时我们小伙伴之间的互动哦,那是我们儿时放松心
情,增添生活乐趣的一种最好的方式。
儿时的农村,抛荒现象还比较严重,与当时的生产力低下不无关系。所
以,就有许多荒岗可以让牛随意地吃草。每当我们把牛放到这些荒岗上时,
天下就是我们的了,因为我们不用担心牛偷吃庄稼。几个小伙伴聚集在一
起,什么事情有趣,就做什么事情。无事可做时,就和小伙伴们彼此说说自
己的见闻。村里、学校,家庭、社会,没有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那时放牛岗头,几乎成了小伙伴们思想、情感交流的最好平台,也是
我们不良情绪宣泄的好地方。大话、脏话,还有悄悄话,什么话都能说,也
都敢说。现在想一想,那时小伙伴们的这种交流,比现在在学校刻意地让孩
子们接受所谓的心理疏导要有效得多了。现在很多孩子,特别是青春期孩子
出现心理问题,与缺少我们小时候那种极其自然,而又适时有效的排解不无
关系。
做游戏,是我们放牛时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情。
把牛牵到一片空旷的地方,我们就没有任何约束了,这也是我们最快乐
的时候。把牛的缰绳绕着牛角拴牢,任牛儿随意走动和吃草,我们就可以做
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记得小时候家里穷,经常饿肚子,我们就把放牛时能
搞到什么吃的,当成了头等大事。收获的季节里,什么庄稼成熟早就先吃什
么。花生、山芋、瓜果,基本上都是放牛娃们先尝的新鲜。
有时我们也玩点儿新花样,把刚刨出来的花生、山芋,放在我们自制的
土灶上用野火烤,烤熟了的山芋、花生香气四溢,馋得我们口水直流。有时
我们也能从河里或水田里捕捉到鱼虾,同样是烤着吃。回家后,大人们根据
我们嘴上黑乎乎的一圈和身上脏兮兮的衣服,就能一下子判断到我们在野外
又偷吃什么了,但很少打骂我们。
有时,我们也做赛牛的游戏。各人都骑在自己家的牛背上,看谁家的牛
跑得快。我们挥舞手中的鞭子,大声地吆喝着,牛就飞快地跑起来。有时,
这样的游戏时间长了,就苦了老牛了,它们还没有吃饱肚子,天色就晚了,
于是我们就抓紧时间让牛吃几口草,免得回去后,我们挨大人们的鞭子。
赛牛的结果在回家的路上是要显示出来的,就是跑第一名的牛走在最前
头,然后按比赛名次依次排开。领头的孩子骑在牛背上,有点儿像得胜的将
军,可神气了。
几头牛儿一头接着一头走在回家的田埂上,或乡村小路上。每头牛的背
上都骑着一个小孩儿,调皮的孩子还倒骑着。也有的孩子骑在牛背上还不忘
吹着竹笛儿。这一切在晚霞的映衬下,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放牛也有不快乐的时候,就是下雨天和炎热的夏季。有时蒙蒙细雨一下
就是好几天,我们骑在牛背上,不能做任何游戏,单调、乏味。夏天里,我
们穿的衣服少,又不知道保护自己,两条大腿被牛毛刺激而引发许多疹子,
如果不能及时涂点儿药水消炎,甚至红肿、流脓水。
放牛的孩子在农村年龄一般都不大,有的孩子在放牛时不是牵着牛走,
而是被牛拽着跑,特别是在放比较倔强的牯牛时。记得,有一年我放的是一
头牯牛,它在偷吃庄稼时,我怎么也拉不动它,有时它被我惹急了,用两只
红红的眼睛瞪着我,以示警告;又一次,牯牛被我逼急了,用角轻轻一顶,
我就仰面朝天倒在地上了。
到暑天的时候,是放牛最难的时候。喘着粗气的牯牛只要发现周边有水
塘,就不顾一切地拖着我往水塘里钻,如果不能及时放开缰绳,能被它拉到
水里。每当这时,我就束手无策了,只能巴望着它饿了上岸吃草,那时才能
牵着它回家。有时,牯牛躺在水塘里,若无其事似的,过半天用鼻子喷一次
水,能急得你流泪。
放牛有时也很寂寞的,如果没有同伴,在空旷的原野上,除了老牛吃草
的声音,就什么也听不到了。于是,我就与老牛说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老牛成了忠实的听众。有时我也哼哼“无人问津的歌谣”。有时任由牛自由
地吃草,惬意地躺在草地上,泥土芳香扑鼻,天空蓝得深邃,微风拂面,是
一种说不出的享受。
放牛时间长了,自然与牛就有感情了。有时,放学回家,还没有走到牛
的身旁,牛就甩着那长尾巴欢快地看着自己了,并且哞哞叫着,希望你尽快
牵着它出去吃草。
大人说,老牛是通人性的。记得我的一位堂哥有一次因为在牛背上睡
着了,从牛背上摔了下来,恰巧正在吃草的牛的一只脚刚好迈到堂兄的胸口
上面。从牛背上摔下了的堂哥后来回忆说,当看到粗大的牛腿就要踩到自己
时,感觉魂都不在身上了。出人意料的是,老牛轻轻抬起那条腿,救了堂哥
一命。自此,堂兄再也不吃牛肉了。堂兄的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他
说:“到死也不会吃牛肉的,牛对我是有恩的。”
记得有一年我放的一头牛因为岁数太大快不行了,它连续几天躺在地
上直哼哼。有一天,看到我放学后走到它身边时,老牛流下了两行浑浊的泪
水。因为与它朝夕相处,又眼看着它慢慢死去,我泣不成声,难过得不吃不
喝。后来,当母亲端一碗煮熟的这头老牛的肉放到我面前,劝我吃点时,我
莫名其妙地把碗给摔了。
因为与牛相伴久了,牛的习性、牛的品格,也自然地对我们这些放牛
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牛的深沉、大气,遇事不慌、泰然自若;牛
的负重,对主人的无限忠诚,任劳任怨、耐力无限;牛的奉献精神,对主人
倾力相助,从不求回报,只要有一团枯草能填饱从不娇气、也不敢娇气的肠
胃,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