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五月山的头像

五月山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3/25
分享

尘里尘外,是大光明:读诗歌《要有光》有感

友人朱复融老师是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学与教育研究学者、诗人,他的诗歌是我很喜欢的,朱老师的现代诗歌的总体特点是音韵优美,文字朴素不晦涩,情感自然不做作,大部分诗歌贴近生活,朗朗上口,别有韵味,这也许与他擅长撰写格律诗有很大关系。当然,还有部分现代诗歌站位高远,在具象的表达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例如我特别喜欢他的一首现代诗《要有光》,先欣赏一下:

光让阴影躲到了它的反向

雨让寒秋的落叶接近晴朗

山被一只灰雁推到了远方


要有光,要有一条夜的闪亮

让上天的神谕经过一条河床

石器与时间在洞穴口较量

磨破了所有人类的手茧

要有光,岩崖边要有野麦生长

一、光明,带给我们宏大的力量

我喜欢这首诗歌,首先是喜欢这个标题《要有光》。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圣经》第一章《创世纪》的内容,其原文如下: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

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 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昼夜,分别明暗。神看着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

《要有光》这个标题简洁自然,给人一种浩大的、大音希声的感觉,就仿佛一个手握权杖的神,一言九鼎,掷地有声,更像真理,无需证明。在我看来,标题实际隐喻着《圣经》中“要有光”的下半句“就有了光”。当然,作者不是创世神,但是,作者用这样的标题,实际是传递了一种磅礴的力量,就是告诉读者:要有光,光一定会来。只有有了这种信念,希望才能成为现实。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些人坚持不住放弃了,有些意志力顽强的人坚持下去,在走投无路时仍在苦苦挣扎,饱历身心煎熬,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看到《要有光》这个标题,我又联想到了大仲马的小说《基督山伯爵》书中的最后一句话:“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二十多年前我在大学读书时,曾经郑重地把这句话抄在了笔记本上,至今记忆犹新。  《基督山伯爵》这部著作讲述的是:埃德蒙·唐泰斯被人构陷后关进了孤岛上的黑牢,他在牢里度过了14年暗无天日的岁月,隔壁牢房的老神父挖地道时错挖到了唐泰斯的牢中,神父教会他各种知识并告诉他,一个叫基督山的荒岛上埋藏着大量财富。后来唐泰斯脱逃取得财宝后,化名基督山伯爵等身份开展了系列复仇。我想,水手唐泰斯如果心中那点光熄灭了,他如何在黑暗、孤独的监狱中坚持14年?正是因为他内心中仍有光明,才会在等待中看到希望。正是因为内心的光明,才使得他23年得以复仇成功。

伟人邓小平“三落三起”,外国人称邓小平是“永远打不倒的小个子”。1973年2月,邓小平从江西下放地回北京,毛泽东第一次召见他,开口就问:“你在江西这么多年做什么? ” 邓小平只用两个字回答:“等待”。加拿大第15任总理特鲁多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0年10月13日, 他在任时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并与中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1983年,他再次访问中国并与邓小平友好会晤。他问邓小平三落三起、终能重返政坛的秘诀是什么? 邓小平回答两个字:“忍耐”。我想,无论是“等待”还是“忍耐”,都是因为心里有光明,知道前面还有希望。

 二、诗意,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一首好的诗歌,是要有诗意的。这种诗意一定不是牵强的和晦涩的。关于什么是诗意,举例而言,说“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是人”,这句话就没有诗意。如果说:“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是人”,这句话就有了诗意。当然,如果把“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是人”这句话放在一首诗歌里,在前后文的表达中,可能也会产生诗意,那就是个别现象了。我读朱复融老师的《要有光》这首诗,认为除了整首诗歌有诗意外,诗歌的每一句单独拿出来都是有诗意的,这就不简单了。下面我们来一句一句赏析一下:

第一句“光让阴影躲到了它的反向”。北宋诗人宋祁的《玉楼春 春景》有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躲”字跟“闹”字用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光明,在佛教里也是智慧、正义的代表,在基督教里也是如此。这一句在我看来,还有邪恶惧怕正义的意思。光明与黑暗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有了光明,才有了黑暗。

第二句“雨让寒秋的落叶接近晴朗”,我仿佛看到了寒秋里,落叶被雨水清洗的光洁如新,虽然透着凋零的落寞,但是却有晴朗天空般的通透。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学里,“自古逢秋悲寂寥”,落叶都是跟秋有关,再引申到跟萧瑟、衰败、肃杀、落寞、晚年有关。然而,诗人从寒秋的落叶中,发现了被雨水清洗后的一抹亮色,刹那间捕捉到了那接近晴朗的美,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感觉。还有,是寒秋的雨给落叶带来了“晴朗”,不是“春雨贵如油”的春雨带来的。自古以来“秋风秋雨愁煞人”,这寒秋的雨多么让人烦啊!可是,诗人却告诉我们,这雨让落叶更美了。所以,我们可以更加明白,事物没有绝对的好坏,我们认为不好的情况,可能也会带来好的变化。或者说,貌似不好的情况本身就同时具有好和坏二维属性,看你选择了更看重哪一个。我们讲幸福是唯心的更多些,你觉得幸福,你就会发现幸福存在的更多理由和证据。你觉得落叶被秋雨洗的更美了,那么你会越看越美。

第三句,山被灰雁推向了远方。这句诗要站在这样的视角来理解:我们就好像面朝后站在背着山的方向飞行的灰雁身上,把自己设定成静止的,就会发现似乎是山被灰雁推开了,越推越远。再比如说,很多人都有坐火车的经验,你从站台走进列车坐到车窗边,隔窗看向站台,恍惚间,站台突然向后动了,你诧异了几毫秒才知道是列车发车了。同样,诗人说山被推向了远方,这是非常具有深意和美感的一句。山是坚不可摧的,可是它却被一只渺小的灰雁“推”动了。有这样一个典故,两个僧人见经幡被风吹动,辩论到底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六祖慧能说“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这里的”仁者”是对两个辩论僧人的尊称,非孟子“仁者爱人”的仁者,不赘述。真的是灰雁把山推远了吗,当然不是,是我们自己的心而已。哲学上有个辩题:镜花水月是客观存在吗?所以说,从哲学的角度,山的确被灰雁”推”走了。这句诗是很有意思的哲学思辨的诗性表达。

第四句,“要有光,要有一条夜的闪亮”。这一句是点题的一句。我们来试想这样一个画面:在漆黑的夜色里,孤独的行路人突然看到天上划过一道闪亮的流星,或者是看到一束探照灯或者是手电筒的光,无论行路人是否原本就不惧怕黑暗,是否情感细腻丰富,我们相信他看到光的时候,内心一瞬间都是会有一丝丝兴奋、开心的。这条闪亮的光,或许会让他的脚步更加轻快,或许会让他减少几分对暗夜的恐惧和对未知前路的迷惘。

第五句,让上天的神谕经过一条河床。世界上的河流很多,诗人所说的河床是哪条河的呢?无论是哪条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上天的神谕经过了它。这让我想起了约旦河。约旦河不长,360多公里,发源于叙利亚境内的赫尔蒙山,向南流经以色列,在约旦境内注入死海,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河流。《圣经》里的约旦河是多次神迹发生的地方。最出名的一次发生在大约在公元前1220年左右,犹太人在民族领袖摩西的率领下,摆脱了埃及法老的奴役,返回从前的家园迦南(今巴勒斯坦地区)。走到约旦河边时,摩西去世,继承人约书亚召集众人做好横渡约旦河的准备。圣经中的约旦河河面宽阔,波涛澎湃,几乎没有办法渡过。约书亚得到上帝耶和华的神谕,三天后,命令手下的祭司把约柜(这个约柜非常不简单,是存放上帝和以色列人契约的柜子,也叫法柜,有兴趣的朋友自行百度)拾到约旦河里。他们刚一踏入约旦河,河水就在很远的上游停止了流动,河床刹那间变成了干地。约书亚命令祭司们抬着约柜不动,所有的人赶紧过河。大家过河后,等抬着约柜的最后一个祭司刚一上岸,约旦河水又奔流而来,恢复如初。通过这个故事来看,如果说光明是给人希望的话,那么上帝告诉约书亚如何使用约柜令约旦河断流的神谕就是以色列人渡过约旦河的具体保障。

最后三句我们一起来感觉一下:石器与时间在洞穴口较量/磨破了所有人类的手茧/要有光,岩崖边要有野麦生长。我们知道,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以打制石器为主,基本为穴居,距今约300万年到1万年前。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工具不断进步的过程。无论人类的起源如何,就考古发现而言,至少可以肯定的是,石器的使用为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诗人所说的“所有人类”,我认为就是代指的人类社会。有拿着工具进行长时间体力劳动经验的人知道,拿着工具长时间劳作,时间长了手会成茧,继续劳作,就会破茧成伤,反反复复,就成了老茧。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无数人不怕伤痛,用磨破的手,握着工具,代代努力的结果。这种努力,既是个人生存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至于“要有光,岩崖边要有野麦生长”这句诗诗人当时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我不清楚,下次遇到朱复融老师时问问他。我的理解是人类在努力劳作的时候,上帝也是垂青人类的,他让生命力旺盛的野麦生长在人类穴居不远处的岩崖边,给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保障。这令我想到人类的起源和归宿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是我们人类适应了这个星球,还是上帝安排这个星球适应我们?我们走在路上,甚至不屑于去踩死一只蚂蚁,或许在蚂蚁眼里,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试问,有没有什么物种视我们人类为蚂蚁呢?

三、音韵美,是好诗歌的重要特征

我始终认为,诗歌就像潺潺的溪水,或者像咆哮的江河,澎湃的大海,在具有丰富内涵和诗意的基础上,文字的音韵会为诗歌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加分,无论现代诗还是旧体诗,甚至外文诗歌也如此。例如叶芝的《当你老了》英文版,音韵也很好。朱复融老师的诗歌基本上音韵都很美,这一点我跟他当面聊过,我们有共同的认知。我说音韵美是好诗歌的重要特征,并不是说它是好诗歌必然的特征,我不反对不讲究音韵的诗,也不反对口语诗,但是我喜欢音韵优美的诗,例如《要有光》。

四、与朱老师的二三事

读《要有光》这首诗,带给了我以上的感想。由于我的懒惰,这篇文字拖了很长时间,今天总算在海南琼海的宾馆里写完了,在海南写这样的文章,没有什么压力,就像海南男人的生活方式,悠闲从容。本想就此打住,但是想起朱复融老师是那么有趣的一个诗人,就忍不住再多写点与他相识相知的过程。

与朱复融老师认识是在2018年上半年,是在唐德鑫研究员张罗的一次欢迎海外友人的宴席上。初次见到他,我以为他是文艺青年,一头飘逸的头发,温文尔雅的气质,虽然额头发际线有些高了,但是我一直以为他跟我一样是七零后,尽管我看起来比他显老很多。当时我在朋友王教授的介绍下向朱老师敬酒,朱老师说他每天至少都要写一首诗,我听后内心是有点不以为然的,我觉得诗歌一定有感而发,不能刻意要求每天一定要写多少首诗。后来认识朱老师久了,才知道我错得有多离谱,朱老师岂止是每天一首诗,有时一天好几首诗,而且都是精品。当时因为宴席人多,又是初次见面,我们没有过多寒暄,依次又礼节性地跟其他人敬酒了。不过,因为朱老师就在我对面,我每一次抬头,视线都会掠过朱老师的长发,所以印象特别深。

第二次见到朱老师是在友人唐德鑫研究员的一场三合一的活动上,所谓三合一,就是新书《尘里尘外》发布会、旅缅摄影展和婚礼。《尘里尘外》这本书的编辑就是朱复融老师,序也是他写的,名叫《一尘之外,复见清明》。早在发布会前,友人德鑫就把这篇序发给我拜读了,我读后十分喜欢,尤其是标题特别好,有一股禅意的味道。因此,当天下午在发布会前,我跟朱老师在《一尘之外,复见清明》的序言展板前合了影。随后在当天下午的楼顶户外婚礼前,我和朱老师一直在一起,那天很冷,朱老师对我说:“我们年纪大的晚点上去,吹冷风受不了!”我心想,也对啊,四十多岁的人,的确跟那些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没法比啊!于是,我和他坐在走廊的沙发上聊天,直到户外婚礼开始。等到晚上婚宴节目环节,朱老师邀请周峰教授上台朗诵了他的诗歌,而后来朱老师自己却拿出口琴,吹奏出一曲优美的乐曲《斯卡布罗集市》,把口琴演奏好是很难的,嘴大乐器小,音准拿捏不容易。我相信,中国诗人里,口琴演奏最好的非朱老师莫属。

和朱老师第三次见面是在2018年12月23日晚上,那次聚会人不多,我和朱老师座位间隔着周峰教授,说话也算方便。那天上午,朱老师在朋友圈发了一首诗《田庄午炊》:“久居闹市困于书,才近自然便入厨。应谢村人凭客好,隔田与柴焙泥炉。”我上午就在朋友圈看到了,当时就有疑问,莫非朱老师喜欢做饭? 等到晚上聚会时,我问朱老师为什么诗中写“才近自然便入厨”?朱老师道出了自己一个大的秘密,他原来是拿了厨师证的。我滴个乖乖,看来中国诗人里,做饭最好的也非朱老师莫属了。

第四次聚会是在2019年1月31日晚上,友人唐德鑫携夫人从日本归国,邀约广州的三五好友相聚。当天晚上,朱老师先是和周教授合唱了一曲李光曦的《祝酒歌》,然后意犹未尽,再唱了一首台湾校园歌曲《踏着夕阳归去》,歌词很美,我找到歌词跟大家分享一下: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打着一朵细花阳伞

晚风将你的长发飘散

半掩去陀红的面庞

我彷佛是一叶疲惫的归帆

摇摇晃晃滑向你高张的臂弯

苍穹有急切的呼唤在回响

亲亲别后是否仍无恙

来吧 让我们携手共行

追逐夕阳的步履

走在林间的小径

撩过清清小溪

那儿有一座小小蜗居

等待着我们

踏着夕阳归去


朱老师歌唱完毕后,我们齐齐鼓掌。我想中国诗人里,或许唱歌最好的也非朱老师莫属了。

我曾经看过一句话:认识一个人靠缘分,了解一个人靠耐心,征服一个人靠智慧。前两句适合我,就是我靠缘分和耐心认识了朱老师。而最后一句适合朱老师,他用他的才华和优良品格征服了我和我的朋友们。

岁月无痕,和光同尘。尘里尘外,是大光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