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石夫的头像

石夫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12/01
分享

雨夜•明月•“村里人”

                  ——读“村里人”作家刘延琴作品集《村里明月》小记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刘延琴,祖籍山西临县,现居延长七里村采油厂“村里人”读书会现任会长“村里人”读书会的会员习惯上亲切地称她为“老大”。和这位“老大”第一次见面是去年秋初,缘于“村里人”的一次聚会;第二次见面是今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下午,缘于参观“延一井”和读书会活动室。

我们的“老大”,挺拔端庄,洋洋洒洒,无论是办公室还是饭局上,她总是品着一支香烟,穿过袅袅升起的一缕缕轻烟,总能看见她潇洒的笑容和大大咧咧的模样。一旦得到她的作品集《村里明月》,就不舍得搁下了。读罢,对那雨夜赏月的“村里人”就有了别样的情绪,对我们的“老大”才似乎真正地读懂了。

秋雨不再是秋雨,夜色也不再是夜色的时候,一切缘于心间升起的那一轮熠熠生辉的明月。延安市女作家刘延琴,她至始至终深信:只要认真生活,就能超越自己。说她和“村里人”是一群痴狂的人,说他们是一群在雨夜里追赶明月的人,是一点儿也不为过的。

第一辑“永恒的瞬间”第一篇《村里明月》,说的是二零零七年,农历八月十六“村里人”读书会组织晚上九点赏月的事。几天前,由于自己的“乌鸦嘴”口扯一句:“如果下雨怎么办?果真,八月十六整整下了一天的雨。

秋雨,下得这般欢,这般绵长,又是这般地令人焦急:那一轮明月啊!许是早早就躲进了厚实的云层,又许是被谁藏了起来,不见了一星半点儿的踪影。

秋雨里,从延安急匆匆赶回七里村已经是晚上九点半了。是会长白文峰风风火火领着她向职工广场走去:雨,真的下得很欢,蜜蜜的凉凉的——她许是早已把赏月的事忘干净了吧!纳闷之际,响亮的掌声响彻了雨夜的上空,是那种很意外的,很激动的掌声。煞那间,她觉得那云层荡然无存了,雨夜变得特别细,特别柔像是一缕缕丝绸一般将她紧紧包围。同时,她仿佛正看见那一轮清澈明净的明月正在天边缓缓升起。

比喻说“村里人”是一群痴人、一群狂人,一群追赶太阳的人,的确不过外。说“村里人”是视读书会如家、如自己的生命许是也不为过的,君不见他们南下北上寻觅生活的足迹,寻觅写作的素材和灵感;君不见他们在秋雨里还不忘自己和明月的约定——尽管明月今夜是不会出现了,但他们依然能够满怀信心地赏月,赏“村里人”心中的月。

无论是在希拉穆大草原骑马,还是在南山山顶的“五月诗会”,毫无疑问都体现了“村里人”饱满的热情和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是的,正是这种局外人无法明白的一群痴狂的人,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跋山涉水,一次又一次的采风、诠释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如明月一般透亮的追求,和一片赤诚。

这一群痴狂的人,不仅仅一如既往坚持着文学创作,还要尽自己微薄的力量来关爱社会,关爱即将走出校门的孩子。是他们循循善诱,是他们苦口婆心,才使得那位就要失学的小学生重新走进了校门。是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赞助,使得那位小学生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村里人”就是这样一群痴狂的人,但每个人的爱心如同金子一般可贵、纯真。

雨夜赏月,欣赏的是一种信念,一种心态。正如她在文中回味一般:只要心里有明月,明月总会陪伴而行!雨夜赏月、读月,朗诵和明月有关的诗作,每个人的精神是执着的,心情是激动的,可谓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此,秋雨里,那一轮明月就这样格外地晶莹透亮,把那一缕一缕银辉洒向了“村里人”每个人的心间,洒向“村里”的各个角落。

文集《村里明月》共计七辑,最喜欢第四辑“流淌的温情”,从《外婆的村庄》、《天界的父亲》到《小姨》,所要展现的是那种浓浓的亲情,那种刻骨的爱和绵长如秋雨一般深深的思念:逝者如斯夫,是这般地令人念!

童年、少年期间,是外婆赐予她无尽的欢乐、幸福,使得她每每在那个“雨纷纷”、“欲断魂”的节日去给外婆上坟。

外婆,出生在清末,娘家有田有地算是当地大户人家,在幸福的童年,在她撕心裂肺的哭叫声里接受了“缠脚”——外婆的那双小脚是方圆最出名的,她十五岁嫁给了邻村一家大户。拜堂那天,偷偷揭开盖头,与她拜堂的竟然是一只红公鸡:外婆孤守空房,一等就是三年,等来的是,三年后外爷的一句“三寸金莲不错,等打完仗回来好好过日子”,等来的是,一直没能圆方的外爷阵亡的消息。

守寡三年,由婆家做主她与自家的佃户结婚(招婚),丈夫改为前夫姓氏——这便是“我”的第二个外爷。六年后,做了母亲的外婆,再也不想寄人篱下的外婆、外爷,左边挑着大姨妈,右边挑着母亲——他们逃离了原家,从延川一个小村庄逃到了延长城。

“人活一口气,一定要勤俭,懒了就会受穷,就会被人瞧不起。”这是外婆一生的人生信念,正是在这样的人生信念支撑下,她有了自己的窑洞,在生产队也是出了名的“小脚能人”,而且多次获得“妇女劳模”的光荣称号。

六十年代,出生四十天的“我”,由于父母在单位上班,加上多方面的缘故,“我”被外婆带去抚养,是外婆养的奶羊养活了“我”。调皮好动,又“野”的“我”每次放学回家往往会把书包一撂就爬上院子里的老槐树。一次一次,总是在外婆的一声“娃娃呀,不能再玩了快下来写作业”的管制下让我快乐、幸福、健康地成长。

特殊的年代,造就了特殊的人。外婆,她老人家凄美的故事,勤俭持家的信条,至始至终都是“我”的楷模。由此,我们想到的是在那些个苦难的岁月里,苦难的人生:人,能生存下来确实不易!

光阴如水又如风,带走了外婆,但不能带走我们对外婆的深深怀念;外婆,是去了天堂,是成了佛,但和外婆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早已刻在了心间。在这些个无数的“雨纷纷”、“欲断魂”的日子,酒水、肉、纸钱儿、水果和蛋糕许是对外婆最虔诚的回报吧!除此,我们又能用什么更好的方式去回报她老人家呢?

《天界的父亲》,父亲走得匆匆,走成了一种绝世的苍凉……父亲,走了。他把一个宽大空旷的“旋转舞台”独独留给了母亲。

农历十月初一“冥阴节”,又说“送寒衣”,是逝者的一个盛大祭日。本命年的“我”,牢记母亲的叮嘱:一年不见生丧生土。尽管这样,“我”还是远离了喧闹繁华的城市,恍惚间来到了呜咽的甚至是哭泣的延河畔,熟悉、陌生又寂静的大桥下。

如铅的云层压抑地压在头顶,雪片儿飞舞,像是对这个盛大的祭日的礼赞。对面,山腰间,间或有烟花爆竹声,声声响彻天地,有燃着的黑蝴蝶一般的纸钱起起落落,哀哀怨怨,有香的特殊味道袅袅升起,细细的,悠悠的。

大桥下,细细选一块干净的地,用双手画一个大大的圆,双膝跪地,专心撕碎猪蹄的一刹那,父亲仿佛就站在眼前——

父亲四十二岁,正值壮年,那个该死的脑梗塞摧残了他的身体,连他吃肉的权利都夺去了。每次家里人吃肉时,父亲的碗里总是清淡的烩菜,看着一大家子在大口吃肉,他的馋劲儿真让人心疼。有时不忍心给他嘴里放一小块,父亲总是咬嚼好长时间,不舍得咽下。“握一会儿拳头,又指指自己的嘴”,这是父亲的一个最难忘的手势。不明白时,他会急得捶胸顿足。父亲的意思,是暗示“我”趁母亲没下班让“我” 下次回家给他买猪蹄吃。同时,医生和母亲的再三叮嘱又响在耳畔……尽管如此,每次上完八点的班,“我”还是要偷偷买一个猪蹄赶紧跑回家,撕成小块放进父亲的嘴里。往往,看着父亲津津有味的吃相,又天地不顾的样子,我只能一边流泪一边笑——父亲,望眼欲穿的神情,是那般地让做女儿的心疼啊!

199410,人家的父亲大都穿着当时很流行的弹力呢面料做成的制服,“我”几乎是求着要给他做一身高档制服的,但一生穿惯了警服的父亲硬是不可答应,“我”只能先斩后奏了:等做好了强迫他穿上。一月四百多的工资,花去大半儿,连吃饭都危险了,但心里是释然的,幸福的:父亲,一定可以穿上女儿为他买的高档衣服的!上一趟延安不容易,买回布料,强行量了尺寸,立马找裁缝去做。可是,还没等衣服做好,就传来了父亲溘然长逝的噩耗——一路嚎哭,从办公室到父亲的灵柩前,看到的是父亲僵硬而瘦小的躯体,枯黄又冷漠的面容:平日里盼“我”早早回家,乐呵呵的样子荡然无存了!

一座大山轰然倒塌,悔恨像毒蛇猛兽正在吞噬着“我”的每一寸肌肤,任眼泪、鼻涕肆意流淌,“我不顾一切大放悲声:“爸呀,哪怕你只穿一天‘我’给你做的衣服,女儿的心里也会好受一些啊——女儿终身遗憾啊!”

行文至此,如身临其境一般,凄凉阵阵掠过心头:逝者安息兮,魂归西,只是伤了活者的心!留下的是一生深深的思念。她,会是怎样地哭天喊地?又会是怎样地声嘶力竭?

“爸爸,你吃吧,不要怕,吃个够,吃个痛快。在人间你没吃够,我今天就给你开个戒,让你在阴间痛痛快快过个节日。”现实,是残酷的,是刀割一般的残酷。

时至今日,她只能通过这种以纸钱、香、鞭炮,红烧肉、猪蹄、大圆圈的方式来默默祭拜她心中像神一般的父亲了。她,只能久久地伫立在呜咽的延河畔、大桥下,和父亲深深地敞开心扉地来一次灵魂与灵魂的对话,虽是枉然,但心甘情愿:父亲,这燃烧的火焰能否传达“我”对您的想念呢?

正所谓:星星点点的火光啊,映亮的却是生者的面容,又怎么可能温暖逝者那颗孤寂的心呢?如果,《外婆的村庄》是这般地表述生者对逝者的切切思念;如果《天界的父亲》是这般地表述生者对逝者的深深思念,那么延琴的《小姨》也不外乎还是要表述,她对亲人逝去的伤痛,这都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疼和念。

再回到我们的《村里明月》,从“心中有佛便是佛”演绎而来的“心中有月便是月”来为这些个逝者祷告吧!祈福吧!希望村里的这一轮熠熠生辉的明月能照亮那边的世界,虔诚地祈福他们在天堂过得幸福!

 

2015430,石夫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