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石夫的头像

石夫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1/30
分享

路遥印象

1991921日辛未年八月初七,星期六,晴。

这个日子,与著名作家路遥,与我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与我更是一个值得用一生去铭记和怀念的日子。

我作为一个山村教师,作为一个和路遥先生只隔五里山路,而且庄名儿只有一字之差的同乡(我是石嘴驿镇王家砭人),能和先生有过一面之缘,是我今生值得怀念和记忆的。

那年,路遥先生的中篇小说《人生》早已拍成电影,而且在那些个特殊的年代,早已在中国的大地上红火了、热闹了。作为路遥先生的出生地——清涧,就更不用说了。

那天,921日(农历八月初七)星期六(那年的星期六,还没有实行所谓的“双休日”,我们这些当学生的照样是要去学校的)路遥算是荣归故吧!在清涧电影院(大礼堂)作报告。由于,我是清中高二文科班学生的缘故,便很荣幸跟先生有了这难得的一面之缘。

先生是一名很有影响的作家,先生的作品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以及《早晨从中午开始》(创作谈)对于清涧,对于整个儿陕北、中国乃至于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先生的作品至少影响了三代人,或者几代人。

那天,时值收获的季节,天是格外地蓝,也是格外地暖和——清涧,只有四层楼的小县城,窄窄的街道上显得特别干净,特别拥挤又特别热闹。先生要回老家,在生他的这一方热土——清涧电影院作报告。关注先生的人当然太多了,街道里、小巷里,人们在奔走相告:

路遥回来了,路遥就是写《人生》的作家!

路遥,为咱们清涧、为咱们陕北争光了啊!

……

电影院门口、电影院的大门口(围墙外),还有整个儿街道上,拉架子车的,推自行车的,担担子的,干部农民,老师和学生,到处都是等着一睹先生风采的人们:

路遥回来了啊!
 《平凡的世界》——
——对着里,获奖了、获大奖了!
…… 

我,跟当时大多数的高中文科班学生一样,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排成队,站在电影院大门的一边,早就屏住了呼吸,仿佛这整整齐齐的对都屏住了呼吸,又仿佛是平静的湖面一般:

路遥来了!路遥来了!

猛然间,不晓得哪个胆大眼尖的后生这么呐喊了一声。这原本是平静的对,也一下子不老实了,湖面立马荡漾开来:

那便是我们的路遥,那便是我们的作家路遥!

果真,是路遥来了。

顺着同学们的手,指着的方向看去,顺着同学们的眼睛看去,先生正稳稳地,一步一步地朝着涌动的人群走了过来:先生中等个儿,身体微微发福,身穿一件较为“式子”的土黄色夹克;夹克宽宽大大,袖子是挽起的;夹克是敞着的,里边的白色毛衣和衬衣很打眼,淡白色的裤子也很打眼。先生戴着一副茶色近视眼镜,他的左右陪伴的是县委、政府、教育和文化主管的头头脑脑,先生一边走着,一边和熟人、半生不熟的人们打招呼:

……
路遥,路遥!

谢谢!谢谢!

……

寸把长的头发,刮过不久脸,茶色近视眼镜后面是亲切的笑容,看着先生稳稳地,一步一步地走进电影院大门,走上电影院的台阶,再走进电影院消失在涌动的人群里,我便跟着依然涌动的对挤进了电影院。

等先生坐好在电影院正中的台子上以后,等话筒里传出激动的声音以后,整个儿电影院里便显得十分地安静了,同学们在专注地望着他,听他讲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先生的声音不是很高,但的确听得很清楚。点上一根烟,有滋有味地抽着,先生讲了他艰苦创作的历史,讲了他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休息一会儿后,——先生要给同学们解答一张又一张纸条,一个又一个问题:

……

请问,您一天抽几盒烟?都抽什么烟?

大家好!同学们好!由于要创作小说的缘故,我一天至少要抽三包烟。由于我最近身体状况很差的缘故,我不敢抽太差的烟,就抽“红塔山”。先生解答着,扶了一把近视眼镜,拿起桌子上放的“红塔山”给大家看了又看。

又一个学生站在了先生底下的台子前,又一张纸条恭恭敬敬地递到了先生手里:

请问,您是电影《人生》里面的高家林吗?刘巧珍是您的媳妇吗?

这个问题,应该是大家最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最常见的一个问题,现在我来回答。先生喝一口水,又点上一根烟抽着,望着整个儿电影的角角落落很有耐心地解答说:《人生》里的高家林,他有我个人生活的影子,但高加林并不是我。高家林就是我创作的一个人物形象。巧珍,只是高家林的对象,她也并不是我的媳妇。谢谢!

听罢先生的解答,台下又一次想起了激烈的掌声!

……

……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
        一对对毛眼眼照哥哥
        ……

将近两个多钟头以后,先生的报告以及解答问题便在一次次的掌声里结束了,在《人生》电影插曲歌声里结束了。然后,先生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开始看电影《人生》:

…… 

片头曲,悠悠地唱着,黄河畔上的山峁上,老头堂堂地掏着,电影那个《人生》拉开了序幕。

真实的电影、真实的《人生》似乎也就是先生真实的人生,看罢那场电影——记忆里最好的电影以后,我便再没有和先生见过一面!

不曾想,在事隔一年以后先生便走了,先生便永远的离开了他深爱的平凡的世界和这一片土地。

二十多年来,先生的确已经离开了他深爱的这片土地、离开了他的亲人,但他的那种努力向上的、敢于进取的人生精神不会离开我们的。这种精神最终是真实的,也正是这种“像牛一样劳动”的精神鼓舞着我,鼓舞着像我一样的晚辈后生别无选择地选择了文学创作这一条路!

 2011.2.2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