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石夫的头像

石夫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6/19
分享

上帝和一个带枪的家伙

         ——解读二十年闭门造“车”我的小说创作之谜

上帝:指小说创作手法之一的第三视角——即第三人称,上帝之眼。

一个带枪的家伙:指小说创作要素《冲突与悬念》之一的“冲突的工具”,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感觉小说的发展枯燥乏味,那么则可以直接写一个带枪的家伙出现。这个带枪的人,不是真正要带枪,他指带来任何东西的人,或一个事件,无所不能。

八十年代末期,青春年少的我呢突然就对文学感兴趣了。那时,我只是以分行的形式记些日记,并以此表达生活中的一些感悟,或对某种情感的体味而已。那时,我自信地把这些分行文字称之为“诗”。也是在八十年代末期,我仅凭一种感知写就一篇中篇小说《山路弯弯》。

我的中学时代,结束在那些青涩的年华里。那些似乎美好的梦,也一个一个破碎在那些无知的岁月里。双脚呢,是不经意之间就踏入了社会,踏入了生活的江湖。经历了一些人,也经历了一些江湖中的事儿。后来,我当上了老师。

当老师好啊,当老师不用纠缠于江湖中那些事,用心备课,上好一堂课,批改完当天的作业,一天的工作就完事儿了。我所教学的学校地处乡镇,相对清静多了,而且还有太多空余时间。所以,在九十年代末期,我便在折家坪中学,后院的卜壳办公室里始构思,并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山村人家》初稿。后来,又构思创作了第二部长篇小说《土城别传》部分初稿。

北方的小城,相对于南方而言要落后好多年,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大概记得,我是2006年暑假,开始接触电脑这个玩意儿的——我本来对这玩意儿是不感兴趣的。有同事说,写文章也可以在电脑上写,而且又方便修改。好家伙,这么好的玩意儿为什么不用呢?是抱着一种可以在电脑上写文章的好奇心,于是我学会了如何在空间,或文档里写文章。

空间,或文档就一页儿够写吗?

后来才晓得我真是个猪脑子。渐渐地,我学会了在键盘山打字,当然开始只会使用“一指禅”。渐渐地,在同事的指点下,我打字的速度也快了,而且还会使用几个手指呢——通过学习,人是可以进步的。

也许,……

我,原本就没有,

什么寄托与依靠的。

生活的这片古老的土地,

一年四季老下着雪。

间或,

还有风沙亲吻。

十多年来,

依旧不能成长。

面对,所有的风景,

却又没有什么思想。

也许,……

我,是该走了!

2008.5.10

这首《无题》诗,是我写在QQ空间的第一篇日记——现在看来,那不应该叫“诗”的。不管怎样,那时能写在电脑上,而且还留至今天,我还是满喜欢的。

一直对小说创作不甚理解,总以为写小说就是把要表达的事情讲述完毕即可。但事实并非如此,至今我才搞明白了其中的一些窍门儿。比如,关于人物对话使用冒号和逗号的问题——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我在网上查找,没有结果。期间,我请教过几位同行和同事,有编辑老师,也有高级教师,也没能得到解答。2020年秋季,妻子(雇佣教师)在讲解三年级标点训练——“说话人在中间”的问题时,给我的手机上发来了答案:

提示语(说话人)在前,即中式。冒号引号连用比如,我看着窗外对她说:“起风了,不要外出。”

提示语在后,即西式。比如,“起风了,不要外出。”我看着窗外对她说。

提示语在中间,即中西混合。比如,“起风了,”我看着窗外对她说,“不要外出。”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提示语,直接对话。

获得这个答案,我差点没高兴坏。后来在阅读《小说创作基本技巧》一书时,在关于人物对话一节里,我又读到了类似的讲解:写好人物对话,还要注意的是动作、说话、语气表情的连贯。例如:小张拿起书(动作),轻轻打开(动作),转头(动作)问妈妈(说话):妈妈给我讲故事,好吗?语气中带着央求(语气表情)。

妈妈听了(动作),走到他跟前(动作),愉快地(语气表情)笑着说(说话):好呀!

这才是关于小说创作人物对话的问题,如若不然,很容易把小说写成散文。

继而,我通过网上查找,理解了关于省略号、破折号前后标点使用情况。得到的解答是,省略号前面如果不是完整的句子,即该用顿号、逗号等标点时,则连同它们一起省略。例如:△后来,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一千多种。

破折号前面用不用别的标点,跟省略号的情况类似。如果破折号(省略号)前面是完整的句子,则保留句末停顿的标点。例如:那老女人又走近几步,细看了一遍,自言自语的说,“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省略号和破折号前是完整的句子,故保留了叹号和句号。

2011年1月,我自费出版(内部)长篇小说《土城别传》(上、下册),我尽管由此混入榆林市作家行列,尽管也混了个人熟,尽管一些地方文学刊物也发表了几篇文章,但又能证明什么呢。

海明威说:“第一稿永远是一堆臭狗屎。”时隔十年,再思考当初的《土城别传》,确实不怎么样。虽然不是第一稿,但根本算不上真正的文学作品,至少不是理想的小说创作。比如,什么事生活?什么是虚构小说?什么是人物?什么是故事?还有“他”是一个值得追随的主人公吗?这个故事有哪些冲突与悬念?带给读者怎样的情感体验——即身份认同呢?

的确,种种问题我都不能理解,又怎么在小说故事里展示呢?

要说取得一点儿成功的话,无非是同行们一些鼓励的话而已:六十万字不容易,只把六十万字写下来就是一种成功。

今天想来,事实并非如此。

2012年11月,缘于在清涧举行“路遥逝世20周年纪念”活动,也是缘于自己脸厚——跟在曹谷溪老师身后,就混入其中,遇见了一些文学前辈,文学大家,比如贾平凹,比如魏建国——《延安文学》主编。后来,我竟然自以为是,给《延安文学》投了几回稿子,当然是不能发表了。令我意外的是,魏建国老师给我打来的电话。他说,其实一直很关注我,我的这种创作精神很难得,但不要盲目写作。后来,他又给我发了如下短信。

石夫:

你好!

我是《延安文学》编辑魏建国。非常抱歉今天让你们等了那么长时间,因为确实有一个约会,几个月以前就开始约,直到昨天才定下来的,所以不能再推,加上今天在去高杰村、袁家沟的路上耽误太多,没有时间了,又和我的顶头上司在一起,所以没有和你俩很好地交流,请见谅。不过,以后有的是机会,咱们肯定会见面畅谈的。你给我的书还没来得及拜读,读了以后再谈。你可以把作品给我邮箱里发过来一些,让我看看再说。

先说一句肺腑之言——大量的阅读,多读少写。读一千万字的作品,而且必须是经典作品,如果能写出来一千字真正的好文字来,那就是极大的成功。陕北有很多文学爱好者,痴迷文学,却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爱,不是多读少写,而是少读多写,读一千字的作品,就想写出来一万字的文章;短篇都没写成功,一出手就是长篇。你想,小说如果这样容易写,那全世界的人都是作家了,能成吗?

盲目地写长篇小说,自己写得很辛苦,自己被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却没有读者,得不到社会的承认,结果肯定是吃力不讨好。小说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所有的文学大师都是从短篇开始,然后是中篇,最后才到长篇。长篇小说,谈何容易,一代宗师如路遥、陈忠实,一生才写了一个长篇。我辈是何等人,一出手就是长篇,如果真的成功了,那要把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们置于何地?我说的不一定对,但确实是肺腑之言,希望你能理解。如果真的热爱文学,真的想在这方面有所发展,那么,一定要记住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是多读少写而不是少读多写。

魏建国

2012-11-18

原打算当天下午和刘斌武先生——清涧籍作家,一起宴请魏建国老师,请教一些写作问题,结果他有事匆匆返回延安。于我而言,实属憾事。当时在手机上读此短信,我特别感动,对其中讲述的一些问题虽不甚理解,虽只记得“一句肺腑之言——大量阅读,多读少写。”就甚是感动。当下决定,近期不再写作,专心读书。力求“读一千万字的作品,而且必须是经典作品,”力求“写出来一千字真正的好文字来,”力求“极大地成功。”至今,发现我就是犯了其中的一个错误“而是少读多写,读一千字的作品,就想写出一万字的文章;短篇都没写成功,一出手就是长篇。”

老实说,之前我是一个不怎么读书的人,得到魏建国先生的启发至今,我读了四大名著,以及一些现当代小说作品,近期又读了几本有关小说创作的书籍,比如《小说创作技巧》、《小说创作基本技巧》,比如《冲突与悬念》、《小说写作教程》等,才灵光一闪,渐渐明白,原来“小说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所有的文学大师都是从短篇开始,然后是中篇,最后才到长篇。”原来,小说创作是有一定技巧的,诸如“冲突”、“悬念”,诸如“人物”、“故事”,以及“开篇”、“对话”和“结尾”什么的。

至今,我对于小说创作才像是摸着了一些门道儿。正如,雷蒙德·钱德勒所讲:唯恐天下不乱,乃作家职责所系,责无旁贷。正如,巴纳比·康拉德所讲:一旦人物摊上了事,摊上了大事,那么其摆脱困境的千方百计则可美其名曰“编排情节”。

2021.2.26五福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