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石夫的头像

石夫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1/03
分享

清涧笔架山记

三山石嘴头,二水绕城流。

此古语出自《清涧县志》,所说的三山,即笔架山、东阳山和钟楼山。

陕北清涧,地处榆林市最南端,东临黄河,南靠延川,虽属于黄土高原地区,但人杰地灵,山河秀丽。笔架山,苍茫浑厚,四季常青,雄踞于清涧城西汤汤秀延河畔,因其山形酷似笔架,故而得名。亦有一说,笔架山形似耙子,又称之为耙子山。青石板青似蓝天,一如清涧的汉子总也挺着脊梁,涧水潺潺好似清涧的女子一般窈窕,绕城一路向东而去。二者媲美,笔架山更胜一筹。

如是,笔架山披星戴月,历经沧桑,在清涧一千八百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流传了下来。至今,笔架山在清涧县十几万人民的心中依旧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如此,也可以说,笔架山是生活在清涧这一方厚土上的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生活在这一方热土上的人们的象征和精神寄托。

笔架山,与我有着深刻的印象、美好的记忆和难以割舍的情感。

八十年代末,仲冬的一个黄昏,因父亲的教学工作调动,十七岁的我,和小我两岁的弟弟跟着三十八岁的父亲、母亲,乘坐一辆农用车从石咀驿镇中学搬家来到了清涧县城。那时,百草凋零,荒凉一片,秀延河结冻,三山尽显着苍凉。清涧,这座古老的石板小城仿佛睡着了似的,唯城西矗立的笔架山郁郁苍苍,一棵棵苍松古柏恰似一位又一位战士,像守护自己的母亲一样守护着清涧,为清涧城里的人们站岗放哨。

据碑文记载,宋代始笔架山建有道观,从明朝嘉靖年间至崇祯年间,笔架山上先后修建有真武殿、观音阁、文昌庙、财神庙、关帝庙等数十座庙宇。凊顺治年间,因战乱笔架山庙宇尽数毁坏。康熙年间,重修并增修三官庙、娘娘庙和十王庙。一九四七年,在解放清涧的战役中,笔架山壮观的庙宇及古建筑损毁殆尽。八十年代中期,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响应文化建设的需求,有民间热心人士筹资重修庙宇,使笔架山道观再现昔日风采。

在石咀驿镇王家砭村时,母亲就听闻,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清涧笔架山道观庙会的日子。庙会期间,香火鼎盛,清涧县剧团还要在秀延河河畔、笔架山山根的西沟砭村村口搭台唱上三天三夜大戏。

母亲是一个戏迷,外婆也是一个戏迷。过了冬,来年春暖,百草渐次钻出地面,露出了嫩嫩的芽儿,再渐次泛起层层绿意,疯长的季节,笔架山道观庙会的日子,终是被我的母亲和外婆盼来了。父亲工作的单位——电大,在城南赤土沟村,我们的家也在那里。外婆,赶三月初三前早已来到了我家。三月初三,吃过早饭,我和弟弟跟着母亲、外婆欢天喜地地出了门,穿过院子,走下一道陡坡,和三五成群的人们沿着一道水壕向城里走去。

走七八分钟石子路,经过木料厂、碳市场、农贸市场,过城南大桥时,笔架山便闪现在眼前,山根沿河石畔上搭的戏台鲜艳夺目。眼望着笔架山和戏台,过大桥,朝左一拐,走一段南关中学校园围墙外的国道,就见笔架山上彩旗翻飞,香客摩肩接踵,那戏台前正围坐着一圈一圈等待开戏的戏迷。母亲带着外婆、我和弟弟,过一座爬河石桥,经戏台,朝笔架山山顶走去。

手扶着两边的铁栏杆或铁链子,挨肩擦背,走走停停,爬完两百多个石阶,见人们个个面色泛红,挂着汗珠儿。石阶爬完,平缓处向山顶望去,见一条小路弯弯绕绕一直延伸至山顶。那小路是坚硬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松柏林洒在上面像是谁撒下的金豆子,亮闪闪甚是可爱,让人不忍心踩上去。

“香纸,买香纸啦!——”

“果馅儿,酥软可口的果馅儿!——”

小路两旁,松柏的树影儿下全是摆摊儿卖香纸的、卖果馅的和卖零碎玩意儿的。其间,也有画字画的、看手相的,每个摊位前都挤满了香客,或伸颈侧目,或屏声静气。又见,那边树林里,小道上还有迈着碎步,或坐着谈恋爱的,低声细语,低头弯腰,引得青年们驻足观望,脸上满是羡慕之情。

上一道缓坡,绕过一个土丘,背后是诸汉元、黄锦绣、白雪山三位烈士的烈士墓。见墓前花圈、花篮摆放整齐,其间散发着浓重的香火味儿。烈士墓上方一个平台处,矗立着一座人民烈士纪念碑,碑上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纪念碑前,也摆放有花圈、花篮,香烟袅袅。

再往上走一段石阶,一处开阔地,座着一排窑洞,分别是观音阁、药王庙、财神殿、文昌庙等庙宇,各个庙宇前早已挤满了香客。母亲带着外婆和我们买一些香纸,跟众香客一样去那些庙门前焚香、叩拜。然后,我们绕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过一个中洞,向着山顶的真武祖师正殿走去。

正殿里面,真武祖师金身威武,慈眉善目,端坐于高台之上,主事老者正忙得不也乐乎。殿外,高香插满香炉,众香客排着队顶礼膜拜。母亲手举高香,带着外婆和我们,紧跟在众香客身后,有序排队、敬香,又是一番虔诚叩拜。我和弟弟跪在母亲、外婆身旁,双手合一跪拜时,就见母亲也双手合一,微闭双眼,口中念念有词:……

笔架山山顶,一览众山小,清涧城尽收眼底。

下山的路,母亲、外婆,和我们走得轻松多了。她们和多数下山的香客一样,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扶着左右的铁栏杆、铁链子,在一步一步小心地走下石阶时,见戏台上正唱着戏,高音喇叭里传出的锣鼓家什声、唱腔儿听上去非常诱人。其间,还夹杂着一声声悠长的叫卖声:

煎饼——清涧煎饼!——

凉粉——荞麦凉粉!——

……

时光如水,一去便难以复回;岁月悠悠,往事历历在目。虽然外婆早已仙逝,母亲也已离开我们十多年了,但和她们一起生活的日子我从来没有忘记。和她们在一起生活的那些快乐幸福的日子,也总是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

古语有云:清涧石板瓦窑堡的炭。

此语足以说明,陕北清涧是名符其实的石板县。清涧属“全秦要户”、传奇县,也称红枣之乡、粉条之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路遥便是旗帜、榜样。他的“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创作精神,始终鼓励着我们脚踏实地、奋力前行。

国家昌盛富强,社会一片繁荣,经济在腾飞,时代在发展,陕北清涧这座古老的石板小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前所未有的变化。新修国道,新建火车站、高速公路、人行天桥,无论文化建设,还是城市建设都取得可喜的成绩。笔架山,新修石阶,新建文化广场,还用防滑砖铺了上山的路面,还在山顶修建了一座红塔——无疑,这红塔是清涧崛起的标志性产物,奋斗的象征。笔架山后山,新建的融历史文化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园,更是勤劳的清涧人民劳动的成果,是清涧人民的骄傲。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岁月静好,清涧笔架山风景独好。秋去春来,每当从镇子上回到可爱的石板小城,望一眼笔架山满山青翠的苍松古柏或山顶庄严而高大的红塔,我往往情难自已,会想起我的母亲和外婆来。

2022年11月2日,草于骆驼铺古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