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石夫的头像

石夫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6/02
分享

端午里的烟火时光

——《端午》自序

相对于南方,或陕南而言,陕北的冬季来得较早,去得又晚。微风扑面吹来,带着些泥土的芳香,柳枝儿抽绿,桃花儿次第绽放,春天终是盼来了。

近来身体一直不适,一面吃着中药,一面还得贴膏药。揭去一贴膏药,双手总沾着些许药味儿,仿佛整个儿人都沾上了药味儿,或泡在药缸里一般。才喝了妻子炒的油茶,就泡了一杯铁观音,点上一支烟抽着。似乎又觉得不太合常规:正吃着药,怎么能喝茶呢?而且还是浓茶。

兴许,在我们存活的烟火世界里,有太多的事情它本身就处在矛盾当中吧。比如抽烟,你明明知道抽烟有害于身体健康,但你总还是一直在抽,而且是一支接着一支地抽,若是谁劝你少抽点儿,你就跟谁急。又比如喝酒,你也非常清楚酒醉伤身,但你总还是一场连着一场地喝,而且又往往是不醉不归。

春来,天气晴朗,春和景明;春来,大地复苏,一派生机;春来,又不得不让人想起生命、烟火和时光。

在春来的清晨,我一面抽着烟,一面打开日记本,一页一页仔细地翻阅着,时光仿佛又倒回到昨天似的。和小说《端午》有关的情节,历历在目,夏桂英、冯如萍、白春梅以及那些勤劳朴实的人们,一个个又好像得以重生一般。

作家的写作往往是从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转瞬即逝的记忆、一句随便的谈话、一段散落在报纸夹缝中的消息开始的,这些水珠般微小的细节有时候会勾起漫长的命运和波澜壮阔的场景。正如作家余华先生在《活着》英文版自序中所说,人到中年,我目睹母亲受尽病魔的折磨,最终,不幸与世长辞。又有那么两本较为详细的日记,难道还不够我创作一部小说吗?

《端午》主人公夏桂英老师,一生虽不曾大起大落,也不曾创下什么丰功伟绩,但于我而言却有着深远的意义。她是一位平凡的母亲,一位无私的老师,她的一生虽是平凡的,但的确是值得我花费十多年的精力和心血,去怀念的,去讲述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原来我并不懂得,缘于后来的小说创作,便渐渐地理解了。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的创作,更是如此。我的父亲是一名教师,他读过几回《端午》初稿,并提出了一些客观的修改建议。为了拔高人物形象,为了把一位母亲的艺术形象塑造得更高大,更有立体感。五易其稿,夏桂英在《端午》里,最终以一名教师的形象生活着,为家庭,为社会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小说以一个雪天,沈学文在二水县新城汽车分站,坐一辆开往通达县的班车,照顾做手术的母亲——夏桂英老师开篇。以她的童年、少年成长,十八岁嫁给丈夫沈海山为线索,讲述了她教书育人,奉献一生的故事。缘于她在二水县中学毕业后,在夏家圪崂村当过民办教师,嫁到沈家河后不仅又当上了民办教师,而且还成为沈家河学校一位出色的初三语文老师。

一九七七年,夏桂英老师考入塬北高专,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塬北高专毕业后,她被分配到石家铺中学任教。缘于她的敬业精神、突出的教学成绩和勤工俭学事迹,于一九八四年调入二水县中学任教。

生命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活着,而是在于活着的过程,在于活着的意义。夏桂英老师,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她以一位共产党人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自始至终,辛勤耕耘,不离三尺讲台。

小说通过夏桂英老师见义勇为、勤工俭学,资助贫困大学生、资助家乡教育,撰写著作等情节,塑造了一位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再现了当年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展现了时代人物的精神风貌,彰显了一位一线教师的人生价值观。

二○○八年,腊月,退休在家的夏老师,突然感觉身体不适,丈夫、儿子带她去县医院一检查,是胆结石。次年正月十一,夏老师在通达县做胆结石手术期间,发生病变,大夫确认,她患有后腹腔肿瘤。出院回家四个月的样子,于端午节当天,夏老师不幸辞世。当她被病魔折磨至气息奄奄,命悬一线时,丈夫、儿子和女儿一个个束手无策,惊恐万状。当我们敬爱的夏老师,永久地闭上那双因病魔折磨至渐渐失去生命的双眼时,儿女们又哭不出声来。

有一种爱是厚重的,深沉的,又是博大的。这种爱就是母爱,是任何感情都无法替代的,是人类世界最伟大的。有一种劳动是无私的,利他的,又是高尚的。这种劳动就是教书育人,是无私的劳动,是人世间至高无上的。小说《端午》正是通过夏桂英老师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向读者展现了人间至真至爱,和蜡炬一般的奉献精神。

端午,在那个盛大的节日里,夏老师去世了,于我终究是一种不幸,一种悲伤。故,小说的叙述语言是平稳的,冷静的,甚至是深沉的。“更为不幸的是,有的花儿竟然生了病,抵抗了一段时日以后却死掉了。像如四季桂、菊花儿、朱顶红,正是遭遇了如此不幸。特别是那盆四季桂,原本是放在夏老师窑里的,开得正艳的时候,硬是让儿子沈学文搬到楼上的房子里——想不到,在大年前的那个雪夜里也死掉了。”“深夜里,楼梯上,沈学文觉得母亲窑里的灯光是那样暗淡,那样孤独,又是那样忧伤。”“腊月的日头本来是短暂的,但对于此时的沈学文来讲似乎就有点儿漫长了。整个儿下午的日子,闷闷的,也是寂静的,仿佛连窑里的空气也被谁控制了起来似的,孤独而又压抑。”诸如这样的句子,它既沉稳又含着隐喻,正是我近来一直努力的方向。

端午,夏老师去世了。出殡的日子,就定在四天后的五月初九。五月初八夜晚、五月初九早晨,那燃放的烟花,燃着的玉米芯子,燃烧纸钱儿和枕头的烟火,以及城南半山腰间燃烧着花圈儿、纸货的那一场一场烟火,是一种什么样的烟火?

五月的雨天,听唢呐声声,如泣如诉,唱着挽歌,你能懂得那是一场怎样的烟火吗?

端午里的这一场,又一场烟火,终是被端午后第四天早上的那一场雨浇灭了。我们敬爱的夏老师,终究是活不过来的,沈学文他们又将如何去承受如此深重的打击呢?

端午里的时光,也跟着那一场一场烟火的逝去而逝去了吗?端午里的时光,难道真的就不能再回来了吗?我虽是不能回答什么,但我深信端午里的人们会一直坚强地活着,快乐而健康地活着。

因为,夏老师对她的儿女们如是叮嘱道:你们,今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一定要好好地活着。相比一棵草,或一棵树,人的一生的确是太短暂了,也太不易了。今后,你们一定要相互理解,互尊互敬,平安健康地活着。

在那些永恒的时光里,我更加相信,夏老师她能远离一切苦,像佛一样护佑着她的丈夫以及她的儿女们。

春来,万物生长,也包括时光,不是吗?

2022年3月26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