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意境旷达、词风超逸的词作写于一九三六年二月,发表于一九四五年八月。可谓毛主席诗词创作中的巅峰之作,在古今咏雪题材中,其艺术造诣堪称无以伦比。
一九四五年八月秋,毛主席在重庆与国民党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其间遇见柳亚子先生。柳亚子先生有诗送给毛主席,同时也向他索要诗词,毛主席就把《沁园春·雪》抄给了他。第二天这首词便发表在中共重庆《新华日报》上。《沁园春·雪》的发表,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注意,并传诵一时;也掀起了一场波澜:一些学究、文人、词人攻击毛主席,说他有帝王思想,把历史上的五个皇帝一笔勾掉。其实毛主席不是在歌颂自己。因为词末的“数风流人物”中的“数”,有“点算”之意,就说明所指的不是一个人;如果是一个人还用“数”吗?既然用上了“数”字,就意味着指的是一群人——当代的革命英雄群体。
一九三五年十月,毛主席登上六盘山时,已经吟诵出“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的词句。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革命力量更加壮大,凭着对革命胜利的预见,毛主席信心百倍地写出了这一雄浑刚健、气壮山河的诗篇。
这首词,把祖国壮丽的山河与古代英雄人物联系起来,通过古代英雄人物与当代革命英雄人物的对比,盛赞了党所领导的人民战争,展望了革命的光明前途,从而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增强了人民争取胜利的信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
词的上半阕描写北方的雪景。但它不仅仅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广袤雪景图,更是一首气魄宏大的抒情诗。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来写,气势磅礴,景象雄伟,且在雄壮中还带有娇艳的色彩。下半阕抒豪迈之情。从祖国山河的壮丽,联想到古今英雄人物为它献身,其中有对他们的缅怀,有对历史功业煊赫的英雄人物的评价,也有对当代英雄人物的赞美。可以说是情景交融一体。古今一脉相通。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诗人的咏雪眼光不是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雪来描写祖国的雄伟山河,联系雄伟山河来赞美当代的英雄人物,这就是所见者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学到咏物诗词的创作方法。不论咏雪也好,写别的什么也好,要是只局限在物体的特征而没有高度的思想性,即使是用力刻画,也很难成为有价值的作品。而要通过写物来反映一个恢宏的主题,那就不同了,这首词正是这样。词一开头就描写北方的冬季风光,千万里都是冰封雪飘,这就写出了宏大的气魄、壮观的场景。千里万里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在北方,宏壮的景物要推万里长城、黄河、高山和高原。诗人要通过雪来写祖国宏大壮阔的山河,所以先写长城、黄河,再写高山、高原。登高望远,在冰封雪飘的北方,看到长城内和长城外只剩下白茫茫一片。莽莽,本指草木深郁,这里含有北方原野广袤深远的意味。如杜甫的《对雨》:“莽莽天涯雨。”莽莽,有着雨势广大的意味。再看黄河的上游和下游已经结冰,顿时失去了滔滔滚滚的水势。滔滔,水势浩大貌。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描写北方雪后的群山和高原,是更为壮阔瑰丽的景象。雪后的山呈银白色,群山绵延起伏,登高望去,就象银白色的蛇在舞动。在陕西和山西一带的高原上,盖着雪的丘陵,在高处远眺,就象白蜡色的象群在奔跑。群山与丘陵都是静止的,由于诗人是登高极目眺望,视线在跟着绵延起伏的山势和丘陵移动,因而产生了“驰”和“舞”的感觉。一直望到群山与天相连、丘陵与天相接的尽头,便觉得山和丘陵在与天比高低了。这里写出了浩渺旷远的雪景。银蛇和蜡像的“银”和“蜡”都是形容雪的洁白。“欲与天公试比高”,更是准确、生动地传达出北方山陵宏伟壮阔的气象。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等到雪霁放晴的日子,看到红艳艳的太阳与雪裹着的大地山河相互映照的景致,会觉得格外娇艳。红装指太阳;素是白色的丝织品,素裹指白雪包裹着的大地。诗人对于祖国山河的赞美,除了指出雄伟的一面,也指出了娇艳的一面。写红日与大地山河相映照,既壮美又秀丽,勾勒出万千景致。
上半阕描写雪后大地既雄伟又妖娆的风光,体现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歌颂。而这样壮丽的山河,只有英雄人物才能与之相配。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半阕的英雄人物身上。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祖国的山河是这样的美,使得无数英雄争着向它倾心。“多娇”是承“分外妖娆”说的,也是包括着北国风光的雄伟说的。“折腰”,可理解为“倾倒”,异于《晋书·陶潜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这里写出了英雄人物对祖国山河有着倾倒的心情。面对如此壮阔的山河,使人联想到毛主席在他的《沁园春·长沙》中的激昂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啊,这样的山河该由谁来主宰呢?从历史上看,有无数英雄人物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可是他们跟祖国壮美的山河比起来还是有不相称的地方。如上所述,祖国山河既有雄伟的一面,也有娇艳的一面,而历史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有宏大气魄的,又不免缺乏文采。这就引出了如下一段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议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里举出了五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太祖、成吉思汗。秦皇、唐宗、宋祖是秦、唐、宋三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汉武是汉朝的著名皇帝,他们都有雄才大略,并且建功立业,可惜他们都文采不足,稍欠风雅。文采本指文学才华;风骚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都是诗歌,指的也是文学才华。这里用文学才华指代广义的文化概念,囊括了政治、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都是封建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在历史上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起到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因而成为被肯定的历史英雄人物;但是,他们所处的时代与代表的阶级,注定了他们有着不同程度的多方面的局限性,远不能与今天的英雄人物相比。“天骄”,即天之骄子。汉朝人称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别于称皇帝为天子,后世也因此称少数民族的君主为天骄。成吉思汗是历史上蒙古族的领袖,为一代英雄人物,但他只以武功著称。雕是猛禽。“射大雕”,指只善于骑射。《史记·李广传》里称匈奴中最好的射手为射雕手。《北齐书·斛律光》中称斛律光在院桥打猎,射下大雕。“只识弯弓射大雕”,谓只懂得武功。就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看,他们建有功业却文治不够,就与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不相称了。显然,毛主席列举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作评价,只是用他们来作当代英雄人物的陪衬而已。
词的末尾,诗人高瞻远瞩的目光又从过去的历史转向祖国的社会主义黎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些朝朝代代逐一过去了,也带走了历史上那些英雄人物。数一数既能建功立业又有文采的人物,还得看今朝为实现伟大理想而赴汤蹈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们。风流本指风的流动,喻影响大。风流人物指一代有极大影响的人物,如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风流人物。”可见这首词,不仅赞美了祖国伟大的山河,更重要的是赞美了当代有博大胸襟的英雄人物。
作为文学作品,这首词的“下半阕,议论较多”。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那么文学作品是不是不可以用议论呢?回答是肯定的。议论有各种各样的。有一种纯粹是理论性的、抽象的,那样的理论写入诗中,如果和形象结合得好,有时可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但不宜整段地发表那样的议论。
另一种是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来反映一种看法,其形式上也是议论,却与上一种抽象的议论不同,它是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种议论当然也可以入诗,并可以加强诗的力量。辛弃疾的《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中有这样几句:“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这段话是议论宋朝南渡的。大意说,宋朝南渡到江南来,有几个是经国安民的人才?感叹南宋当权派没有人才。又说到沦陷的人民(长安父老)盼望北伐,南渡的人(在新亭里)感叹山河残破,责备北宋当权人的误国。这段议论不是抽象的,引入了许多故事和人物。如“长安父老”一句,指的是东晋桓温北伐时,长安父老用牛酒来迎接,非常感泣。如“新亭风景,可怜依旧”一句,指的是东晋诸人在新亭里叹息国家的残破,要求努力恢复中原。如“夷甫诸人,神州沉陆”一句,指的是桓温北伐时,感叹王夷甫误国,使西晋死亡。这一连串的人物和故事,使这段议论富有情感和力量,内容显得深刻厚重。
这首词下半阕的议论就是针对具体人物的。其中列举出历史上五位声名显赫的英雄人物,把他们与当代的英雄人物作比较,其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再就是这几句词实际上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巧妙地把词的表现技法与议论结合了起来,且有着深刻的含义。另外,词中的议论还有一个特点,即用典很容易看懂。在诗词中,以具体的人物事件来发议论,表达思想感情,做到了用字极简,就成为用典。但诗词的用典,读者往往不容易看懂,上述辛弃疾的词便是一例。毛主席的这首词却不是这样,虽然引入了具体的历史人物来发议论,却非常明了通俗,这就显出了毛主席驾驭语言的能力和娴熟的诗词创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