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子若轻尘的头像

子若轻尘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07
分享

中国作家网参赛作品 秦岭深处太白山

那年夏天,我第一次去西安,便轻身一人登顶西岳华山,连日继夜,遍观五峰,深为其险绝陡峭所震撼。以后又陆续游历了西安古城墙和终南形胜翠华山,但总觉得余兴未尽,冥冥之中好像还有一个更为吸引人的地方在不远处召唤。

直至此番再来,仔细考究了这座十三朝古都的周边景物后,才忽然明白那个让我心心念念的地方,就是与西安一步之遥的秦岭主峰——太白山。于是,心之所向,执意往访。

其位于西安市南部,大秦岭北麓,地域横跨眉县,太白,周至三县之境,海拔三千七百多米,山分黄河与长江,岭接南国和北疆,为青藏高原以东大陆第一高峰。

太白山是一座神仙之山。相传是太白金星坠地而出,化形所得,故名太白。且姜子牙在此封神拔仙,苏东坡于斯撰文祈雨,孙思邈入山尝遍百草,鬼谷子隐居面壁顿悟。从古至今,久负盛名。常被文人学者津津乐道,每为游人访客交口称颂。


雨中访秦岭


从网上查阅,得知太白山的游程应该是以二日或者更长时间为最佳,但虑及山中食宿的简单和不便,就煞费苦心为自己设计了一天的行程,毕竟曾有过一日遍游华山五峰的先例,心中还是充满了一种无知者的无畏。

但光有匹夫之勇不行,还需要精于算计,这样才能有成功的底气。所以,为了抢得先机,我头一天便从西安赶到了眉县,饱览了猕猴桃故乡的灵秀风光,探清了登太白山全程的路线,当晚宿于县城繁华地段的宝鸡中悦国际酒店。

早起,天色转阴,灰雾迷蒙,仿佛有雨的样子。但也顾不了那么多。打点行囊,轻装简从,径取太白山游客中心所在的眉县汤峪镇,在服务台买了一张地图还有一本王若冰先生著的《仰望太白山》,随着疏疏落落的游客购过票后,乘坐景区的摆渡中巴,一路绝尘,向着云深不知处的大秦岭进发。

登太白山的路程,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站由中巴车送到下板寺所在的索道口,中间一段:或者乘缆车,或者徒步走,到索道终点上板寺;最后一站,就是由上板寺所在的天圆地方一直到主峰拔仙台以难险著称的山石路段。

古人说:“向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足见出行途中天气的重要。刚过景区入口的大门,已经小雨淅沥,洒湿了天空。真是百密一疏,提前看了游览的路经,看了景点的介绍,就是没有关注天气预报。

也罢,虑事不周,只有承受,自己安慰自己道:雨中即景,或者还别是一番风情。


飞瀑莲花峰


随着峰谷越来越曲折幽深,林木越来越茂密葱茏,抬头只见一线青天,回望处青霭弥漫身边。仿佛远离尘世之境,又若驻足化外仙界,一时之间,心旷神怡,以致忘我。

正迟疑时,忽闻水声大作,玉坠环鸣,不绝如缕。一下子把思绪又拉回到了现实之中。同行者有人喊道:“快看莲花峰瀑布”……

举目望之,莲花峰瀑布,位于路边一侧的莽龄之下,高悬凌空,壁立千仞,岩似墨玉,平滑如镜。水瀑约有一百五十多米之长,喷流直落,从天而降。浪头碰击岩壁,化为水雾翻滚涌来,飘飘洒洒,纤柔娟秀,仿若轻纱,又如丝带。水雾散去的一瞬间,瀑布后面石壁上:“高山流水”四个大字隐约可见。

莲花峰瀑布因其所在山峦状似莲花而得名,亦因其明净清澈而引人入胜。人在瀑布边,银练当空悬挂,飞流汹涌直下,水色天光,好一幅壮美的图画。

想要点个赞,一时没有合适的词,忽然想起唐人徐凝所作的那首诗:

虚空落泉千仞直,

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流水聚集山脚成潭,色青而绿,美如碧玉,正是游人打卡拍照的绝佳之地。司机是一个面相和蔼善解人意的中年男子,他将车停在路边,招呼大家去潭边一饱眼福。

几个性急的年轻人慌不择路跑到了瀑布下面,旋即就被横飞乱舞的水雾打湿了眼睑,迷住了视线,站在原地进退不得,不由尴尬地相顾一笑,此情此景,仿若将思绪拉回到了儿时的乡间,与伙伴们清溪里摸鱼,拍水嬉戏的情景。

我捧了一掬清洌洌的溪水撒到脸上,只觉得凉丝丝,软腻腻,似珠玉乱弹,如银露滚动。透骨清爽,拂面微凉,有一种难以言喻了的美好。

沈从文说:“走过很多地方的桥,喝过很多地方的酒,但只爱一个正当好年华的女子”。我想说:走过很多地方的桥,喝过很多地方的酒,但只爱莲花峰瀑布下面的这种感受。


三国古栈道


再往前走的时候,道路开始在山岭沟岔之间曲折向上,细雨蒙蒙中,有时回环蜿蜒,有时直刺青天。有时穿云破雾,有时越桥跨涧。透过郁郁葱葱的林木,对面的崖壁上面一段扭斜错落,勾连相接的栈道赫然出现在眼前,这便是久闻大名的三国古栈道。

当年,三国鼎立,群雄逐鹿。刘备据守巴蜀,秭兵历马,虎视中原。其手下有个叫法正的谋士,极具远见卓识,是今眉县金渠镇八练村人,自幼饱读经史,学富五车,才智过人,胸中常怀匡扶汉室之大志。

法正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位于太白山脚下的这个地方:沟深林茂,易于隐藏,且四通八达,若轻骑突袭,能直逼魏军后方。并且进可以攻,退能够守,不失为一战略要地。遂说服刘备在此耗费财力物力修筑悬崖栈道,作为蜀军出祁山,伐曹魏的秘密通道。越数年,栈道既成,却因褒斜道的启用而被束之高阁,一代战略工程,成了后世的一道靓丽风景。

远远观之,三国古栈道凌悬崖之上,突兀而出,离地面约四十至百米不等,往复回环,上下波折,人虽未涉足,但一看之下,依然觉得头晕目眩,两股颤颤。

真不敢想象古人凭着简陋原始的工具,是如何在镜面一般光滑的绝壁上建成这样的大手笔工程。不过,现在所见的栈道是在和原来栈道平行位置修筑的,三国古栈道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地方道木朽断而折,业已无法通行。但其作为一段残存于秦岭深处的历史风烟,仍然让人凭栏处,抚昔追今,感慨万千。


胜景泼墨山


西上太白峰,一山看尽一山,一岭连着一岭,一峰接着一峰。千沟万壑,重峦叠嶂。雾霭缭绕,云烟苍茫。犹如置身于一片辽阔幽远,清静无尘的世界。各种各样的山峦,奇形怪状,千姿百态,仿佛一个个都在讲述着自己不为人知的过去未来。

其实,秦岭的每处风景,每座山峰都是有故事的。在快要接近索道所在的红花坪时,当道之中,一座青峰横亘,观之,山体向上直竖,峰峦中宽而阔,状若版面,形如屏风,苔藓密布,色泽黧黑,是为泼墨山。

相传,当初诗仙李白途经此地,观其美景,即景生情,情至佳处,由不得触发了酒瘾。有道是: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于是,诗人兴起而饮,不成想:金樽清酒斗十千,一时醉卧青峰巅。李白本来量大,熟料太白美酒性烈,诗仙只顾畅酣淋漓,没料到不知不觉竟然烂醉如泥。

李白有个毛病,有酒必喝,酒后必诗,但欲待挥毫作诗时,岂料:“举目山水皆是景,诗到多时苦难吟”。瞑目苦思多时,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怪事,或许是醉的过度,竟写不出一言半字来表达内心中的感慨之情。

李白醉了,也怒了:“抛笔飞砚入云端。留下千古泼墨痕”。狼毫扔到山脚,墨砚抛入云宵,墨汁倾覆,顺着崖壁流下了墨痕一道又一道。所以:“留下千古泼墨痕,至今墨迹仍未干”,故人称“泼墨山”。

至于诗人酒醒以后下文究竟如何?这里不说也罢!还是先来欣赏这座让一代诗仙:眼前有景道不得的泼墨山吧!

粗略而观,泼墨山本来墨痕未干,今又遇霏霏小雨,水淋淋,湿漉漉,更见其墨迹斑斑。李白的这一砚墨汁太厉害了,印染崖壁一千多年,至如今依旧惹眼。

泼墨山有李白醉酒眠宿的“醉卧石”,其上木梯连接,曲径通幽。顺着台阶走到桥下,只见青石为台,流水徐来,不是很急,但尤为清澈。

水流如同丝带一般环绕“醉卧石”,翠玉鸣环,不绝于耳。水边堆积了众多当年醉过诗仙的太白酒罐,大坛小坛,堆坛成山。酒坛之多,道也道不明,数也数不清,怪不得能让以善饮闻名的大诗人醉卧于此人事不省,到头来还大发酒疯。

“醉卧石”顶部有一处小亭,怪石环围间,草木掩映中,显的孤兀不俗,秀美幽静。依着亭子斜望,泼墨峰高可接天,直插碧空。峰前开阔处,李白的石刻雕像栩栩如生,卓然不凡,衣袂飘飘处,宛然有道骨仙风之感,大诗人这一醉,着实让人称奇不已,振臂一挥,砚斗倾翻,弄拙成巧,反而成就了一座千古绝唱——“泼墨山”!

因为小雨频频,每一块石头都溜光湿滑,人过处得小心翼翼才行。游客或蹲或站,或做半卧状,在“醉卧石”边拍照留影,我也抽个空子站了上去,风过耳边,酒香扑鼻,溪水清澈,草木连连,呵!仿若诗仙当年醉饮的情景再现。


下板寺索道


车至红花坪,亦即下板寺索道站。雨尚时急时徐,大雾却漫山遍野,一发不可收拾。步上台阶时,一片渺渺茫茫,朦朦胧胧,数十步之外已经难见人影。

刚开始不知就里,还觉得这样也好,亦幻亦真,形如仙境。但直到登顶太白山之巅后才知道一切全错了,因为迷雾重重,难见真容,把秦岭深处孤高卓绝的风景都搅合成了一场虚若缥缈的梦。正是:

唯见石头唯见雾,

视线只在三五步。

满山翠色隐烟波,

欲寻风景不知处。

这也算是此行美中不足的地方吧!缆车从下板寺出发,几近笔直,通向它的终点索道上站天圆地方。此地海拔虽然只有二千二百多米,但气温已经降到了极低。冷风灌入领口袖端,由不得人哆哆嗦嗦,噤若寒蝉。

好在索道站里面设有租衣处,花费五十元租金,便可以得到一袭长身冲锋衣,穿在身上,又保暖,又帅气。

缆车大约运行十五分钟左右,一路穿云拔雾,时而爬上山脊,时而挤过树梢,行到半山腰,回望身后路,但见:

千峰竟相媚好,

万顷云涛飞渡,

深红浅黄迷眼,

丹青水墨佳处。

八百里秦岭,坐拥包括太白山在内的众多峰巅,在地理上是一条弥足重要的分界线。黄河与长江在这里分道扬镳,塞北和江南从这里一分为二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

从缆车的窗口望出去,云遮雾罩,如在画中,又若仙境。可以感受到:“一日历四季,一步几重天”的奇幻;亦可以领略:“一手牵长江,一手挽黄河”的妙趣。

美景荡涤心灵。有人说:“把自己放逐于陌生的环境,用身体去感受,用心扉去触摸,许多长存已久的短见会一层层自然剥落下来。我们就会遇见了一个崭新的自己”。诚然,这个陌生的环境,不如就放在太白之巅;这个崭新的自己,就应该是经过了洗礼,充盈了胸襟,开阔了眼见后的那个自己吧!


小大文公庙


下了缆车,从天圆地方前行,海拔已在三千多米以上,冷风切骨,高山反应越发严重,虽然从这里到小文公庙的一段有木头栈道相连,也相对平缓,但依旧让人气喘吁吁,举步维艰。

站在观景台上举目四望,无论云海,还是林海,都已经是隔山看海。白云缭绕,就在半山,绿树闭合,就在脚下。远远近近,千峰万岭,千沟万壑,在云遮雾断中若隐若现,好一派神仙之境。

秦岭中的山脉大多挺拔,巍峨,险峻,陡峭。但太白山的奇险又有别于华山的惊悸。它厚重而不浮华,宏雄而不庞杂,一枝独秀而不是一山独大。

互相之间,牵牵连连,一座山峰与另一座山峰,云开时,有千丈以远;雾合时,又近在眼前。融为一体又各自为阵;各具特色又相辅相成。

尽管海拔已经极高,但每一座山,看上去都不孤兀,不生分。如果说华山是秦岭的娇子,那么太白山就是秦岭的君子。它能够给人以另外一种博大包容的精神象征。

只是因为高寒缺氧,眼前的植被只有极其稀疏的几种矮草,此外就是漫山遍野的石林石海。从山脚算起,感觉短短的半日穿行,由绿树丰盈到草木萧疏,似已穿过了四季光阴。无怪乎有诗道:

朝辞盛夏艳阳天,

夜宿严冬伴雪眠。

春花秋叶铺前路,

四季原在一瞬间。

小文公庙应该是新建的庙宇,红墙白瓦,并不很大。不过,比起太白山其它地方的寺庙诸如:放羊寺、明星寺、平安寺等看上去都是茅棚破屋要强多了。放羊寺我没有去过,但从图片上观察,只有一间大小的平屋,三面石头围墙,顶上残缺不全的木条堆砌,通风漏雨,实在很难和古寺院的典雅联系起来。

小文公据说是韩愈的儿子韩昶。那么大文公自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韩愈韩昌黎了。韩愈为文率直、为人率真。凡是涉及百姓利益的文笔,皆慷慨陈词,忧愤甚广,发自肺腑、悲歌激扬。他的儿子虽然史书记载甚少,但有其父必有其子,想来也非同寻常。

小文公庙是太白山木质栈道的终点,也是真正的登临奇险如鸟道之难的起点。这里有小吃店,但感觉脏兮兮的极不卫生,有可以住宿的大通铺,但男女混住,宿费还奇贵,所以不是宿营的首选之地,当然,另外一方面,也说明我不在山上过夜的想法不无道理。

离开小文公庙,剩余的路应该都是采药人,隐居者,狩猎者走出来的石头便道,只是略加修缮,没有护栏,没有铺平,高低起伏,坑坑洼洼,面对脚下的万丈深壑,真的担心一失足就会成千古恨。

走在云烟变幻,九曲回环的石道上,移步换位,腾挪转身,所见都迥然不同,一时浓雾弥漫,一时又烟消云散。一时风雨大作,一时又阳光灿烂。真正让你见识到这样一种景致:

岭脚盛夏岭上春,

谷中是秋谷顶寒,

赤橙黄绿白兰紫,

春夏秋冬集一山。

大文公庙建在两座山峰之间的鞍部,一面用石块垒成了长墙,庙宇横卧于下山路的一旁。不出所料,庙里供奉的是韩愈本人。韩愈是杰出的文学家,有唐一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名。一生跌宕起伏,两入幕府、屡遭贬谪。因不满朝廷搜刮民脂民膏,谏迎佛骨,在贬赴潮州途中来到太白山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古名句。

其亦是八仙之一韩湘子的叔叔,韩湘子曾在太白山修道,所以,韩愈死后被尊为文公菩萨 ,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其实,小文公庙尔尔,大文公庙也不大,都只是简单的独屋而已,里面的文公菩萨倒是身材修长,慈眉善目。其秉笔执书孜孜好学的样子,不由人不肃然起敬。

大文公庙建有一处简易房子做店铺和小卖铺,店铺里面是锈迹斑斑的架子床,除了大红花喜庆的厚绵被,再就什么都没有了。外面的门口,只剩下破旧界碑,告诉着你坐标是在那里。这儿虽然能打出电话,可是网络已经变得时有时无。从这里开始,手机就彻底失去了信号。


情迷大爷海


从大文公庙出发,沿着一处高大陡峭的长坡,向大爷海进发,坡的名字叫好汉坡,顾名思义,不是英雄好汉,要登上此坡就很难。虽然这里风光极美,乱石横斜,犹如海涛;草亭孤兀,直刺云霄;风来雨落,漫天迷雾。但高反愈加得寸进尺,让人呼吸困顿,几乎每向前一步,就得在原地停留一阵。每前进一分钟,就要原地停留几十秒。否则就会头晕目眩,气喘吁吁,浑身无力,两腿打颤。

这个时候,回望好汉坡下,大文公庙和远处名声遐迩的鳌太线都成了云海里面的一个点或者一条线,远山近峰,勾连成片。顶上孤立的石头和峰峦,仿佛迷幻中的天人或者神仙。

有诗赞曰:

白云回望合

青霭看时无

遥闻远人语

疑心到天都

从好汉坡上去,沿途摆有很多叫"玛尼堆"的石堆,按藏族人的习俗,玛尼堆有“阻秽禳灾”和“镇邪驱魔”之功效。其形可小可大,其状上小下大,呈阶梯垒砌,里面一般藏有祈祷祥和平安的经文,并储存五谷杂粮等物。这里的玛尼堆或者只是游客和礼佛人的即兴作品,应该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和说法。

愈到坡顶,路愈加难行,有一段甚至是在陡峭如刀刃的山脊上穿过。两边是万丈深渊,中间小径一线,若非迷雾时隐时现,遮挡视线,险绝处真让人有点不敢迈步,这时候才理解了李白:“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的感叹,真还不是夸夸其谈!

大爷海位于太白山绝顶其下一侧,海拔三千五百多米,大约形成于古老的第四纪冰川期,水深莫测,色如碧玉,波澜起伏,披星映月。是太白明珠,亦是高山神湖。

据王若冰先生所著的《仰望太白山》一书中记述: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太白山下眉县清渠镇一带是一片水波浩荡的大海,这里是太白爷的管辖之地。一天晚上,几乎所有居住在海子周围的村民们,都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太白爷借走他们的牲畜,将其一趟又一趟地往太白山上运送海水。

第二天起来,人们惊奇地发现,山下的海子消失了,而太白山上乱石荒芜的地方却多出了一片大爷海。

令人称奇的是大爷海的边上有一种叫白顶溪鸲的小鸟,大若乳燕,背黑而胸红,头顶现白色斑纹,鸣声"啾啾",飞行敏捷,其或贴水,或伫立,见人不惧,亦不飞走。民间称其为:"净池童子"。因为溪鸲日夜守护在池边。水中一有落叶,就立即衔去,日复一日,从不得歇。惟其如此,大爷海才碧波明净,无寸草微尘。或者将其叫净水天使,才更为恰如其分。

关中八景里有一景就是:“太白积雪”,据称每年六月天,山下赤日炎炎,山顶却白雪皑皑。惜乎这次大雾锁山,我没有能够看到这一奇观。但太白山上的奇寒暴冷却是在一路上就领教够了。

说到寒冷,大爷海东侧崖壁上,就有一"千年不融之冰洞"。洞内常年有冰,寒气逼人。游人每到此,必攀崖进洞,观冰柱、冰台、冰塔,琳琅满目,景象万千。这种情形在同海拔高度的大山里面极为少见。大家取冰为乐,嬉戏把玩,以致流连忘返。


登顶拔仙台


大爷海斜通跑马梁,再过去就是与鳌太线交汇的地方。而西依其上四百余米,就是秦岭主峰,太白绝顶——拔仙台。远远看去,台顶就像一座堡垒,在相对平坦的石海上面拔地而起。

慢慢的走近了,发现堡垒其实就是大石块磊起的围墙,层层叠叠,中间还盖有一个石房,里面供着神像。

雄踞于秦岭群峰之上的拔仙台,恰似一个不规则三角形锥体,孤高峥嵘,参天入云,三面陡峭,雄险无敌。台顶宽阔平坦,略向西南倾斜,西宽东窄,南北直达。上有封神台、雷神殿,皆立而有型,群而不乱。登顶远眺,见群峰俯首,顿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绝顶之上:早观日出,晚看夕阳,流金溢彩,霞光万丈。正可:宠辱不惊,观山下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

拔仙台是传说中武王伐纣大获全胜后,姜子牙封神拜仙的地方。拔仙者,选拔神仙也。台顶道观上迄今仍然供奉着据说是子牙封神时所坐的铁椅。当年,灵台封神,姜子牙一口气封了三百六十五位正神,连恶贯满盈的商纣王也被封为天喜神。自此,才功德圆满,人间正道,天下太平。

站在拔仙台上,放眼四望:则万山拱手,层峦叠幛,大小石堆罗立,似群臣膜拜君王。那阵势和威严,怎一个“奇”字了得?

当此时也,蓝天白云是幕布,群山万壑是背景,人在其中,览物寄情,由不得会生出一种豪迈和怀恋之心境。

有青莲居士《登太白峰》一诗为证: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