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为璋的头像

王为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30
分享

江汉平原的童谣

江汉平原的童谣

王为璋


马马嘟,上荆州,

去了转来,带筒碗来!

自然、亲切。一幅爷爷驾起二郎腿,孙子骑在马(腿)上,边唱边摇,天伦之乐的画卷,映入眼帘。

江汉平原童谣是长江中下游平原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千百年乡土文化,沉淀历史精华。它用琅琅上口的语句,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故事,一个个形象的喻意,一个个做人的道理。它的传唱,是知识道德传播的有效途径,给予孩子们诸多启示。

童谣是什么?它是童年的歌谣。世代传承的文学底蕴,每个地方都各自的地方特色。坦荡的江汉平原,历史悠久,从福田大溪文化的发现,柳家集、福田寺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历朝历代的百姓因受文化局限,只能靠口口相传,传承社会文化,以及生产发展的信息。因此,留存着丰富的民歌小调,童谣就是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江汉平原的童谣,它似一朵朵曾经缱绻的白云,现在却渐渐流逝。

癞子癞,偷马卖,偷到半夜不回来;心里想花插,脑上没头发;

鸡子叫,狗子咬,(只)怕是我癞儿回来了;杀鸡子,敬菩萨,保护癞儿长头发;

长一长,落一落,还是一个癞子壳!

娴熟,琅琅上口,节奏明快,故事情节婉转,启迪孩子正当做人。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山上有敌人;敌人不说话,山上有哑巴;哑巴不剃头,山上有牯牛;牯牛不长角,山上有麻雀;麻雀不下蛋,叽叽喳喳屋檐上。

似乎是一部幼儿的自然教科书,把能够串连的动、植物,尽量联络,开拓幼儿视野。

推个磨,摇个磨。推的粉子白不过,做的粑粑甜不过。爹爹吃哒十三个,婆婆吃哒十四个,吃哒心里磨不过,半夜起来摸茶喝,门栓袢哒后脑壳。哎哟唉哟疼不过,揪滴嘎棉碎搊倒哆

一部生产劳动的画面展示,却也滑稽幽默。

三岁的娃,穿红鞋,摇摇摆摆上学来,先生先生不打我,回克吃口妈哒来。

月亮公公,跟我走,走到南山买笆篓,笆篓笆,吃荞粑,荞粑软,修竹片,竹片高、打把刀;刀又快、好切菜;菜儿甜、好过年;菜儿苦、好过十五;菜儿辣、好过十八。”

有些采用顶针的手法描绘事物,对牙牙学语的幼儿,作发音和语言训练。如有一首由许多小伙伴一问一答对唱(接唱)的童谣:“三岁的娃,会放牛,放的什么牛?花牛。什么花?菜子花。什么菜?辣嘠菜。什么辣?胡椒辣。什么湖?洞庭湖。什么洞?老虎洞。什么老?角(阁)老。什么角?水牛角。什么水?糖水。什么糖?麻糖。什么麻?线麻。什么线?索线。什么索?鞋底索。什么鞋?缎子鞋。什么缎?鸡蛋。什么鸡?雄鸡。什么雄?狗熊。什么狗?豺狗。什么豺?劈柴。什么劈?斧头劈。什么斧?豆腐。什么豆?黄豆。什么黄?蚂蟥。什么蚂?客马。什么客?一条蛇、是你姑爷”。

童谣的形式千姿百态,有些具备简单的故事情节,谐趣横生;如:“汪的汪、喊的喊,婆婆到了田中坎。深卡挖紧卡埋。不紧那老贱婆子爬起来……剁剁剁、砍砍砍,接先生吃羊肉,一个把子烧不熟,两个把子烧的像糊涂。”

有些谜语式的童谣,益于开发儿童智力,如:

“一群鹅,赶下河,喝清水,上陡坡。”说的是乡村水车取水的劳动场景;

“一条黑狗,靠墙走,走一步,咬一口。”谜底是用剪子剪布;

“一个老头八十八,天天起来满屋爬”说的是扫帚扫地;

“两姊妹,隔道堤,你不走我的,我不走你的。”说的是眼睛。

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为了能够心、口、手合一,锻炼孩子的反映能力,大人和儿童面对面,边唱边拍手板,且左手拍左手,右手拍右手,变换成左手拍右手,右手拍左手,换位互拍:一摸官,二摸财,三摸四摸打起来;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半个月,我要回去学打铁。茶也香,酒也香,八个盅子摆过江。大姐骑白马,小姐骑海骡。白马一溜(滑),踩到泥鳅;泥鳅告状,告到阎王;阎王搬兵,搬来观音;观音打鼓,打了和尚的屁股。

童谣所描绘的农家生活尤为传神。芒种时节,豌豆熟了;布谷啼鸣,割麦插禾。小孩子在家煮饭做菜,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民谣:“豌豆巴果,哥哥烧火;姐姐炒菜,我拿碗来。”此情此境,我们仿佛看到一处朴素安适的农家。

也有搞笑的:豌豆巴果,爹爹烧火;婆婆炒菜,炒出尿来。

老头子,看报纸,烟嘴掉了快燥死,婆婆偷了快笑死。

童谣同样反映特定时代的生活现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搞大集体,生产技术落后,社员凭工分分口粮,常常入不覆出,得支取粮食,也编成童谣:日里吃、夜里想,冇得吃的找队长。队长无法,找出纳;出纳脑壳一摸,问你要几多。不要你多,不要你少,只要我三餐吃得饱。

真切自然地展示了当年农村的生存状态。童谣虽然是俚俗之音,也同样包含着深文大义。

童谣还融进些地方的风土人情。娶亲嫁女,皆为喜事,也有父母的牵挂,一组民谣应运而生:油菜叶、家家黄,吹儿打儿嫁姑娘。爹也哭、妈也哭。“爹爹妈妈您不哭,女儿嫁得多享福。”睡金床,盖银被,绣花枕头有一对,堂屋吃饭金桌椅,厨屋吃饭银板凳,金桌金椅映灶门。金柱头、银磉墩,屋上盖的是琉璃瓦,墙上画的是牡丹花。

父母哭留女儿,与女儿勉励父母,呼应而出。

轿抬到了新郎家,唢呐锣鼓声,鞭炮声,热闹非凡,门前也聚满了前簇后拥的、来看新姑娘的大人和小孩。于是,孩子们唱起了:“新姑娘、咚咚锵,嫁到婆婆的喝米汤,米汤喝足了,养的儿子胖嘟哒。”

前搭金,后搭银,搭得儿女一大群;锅里铲几铲,明年吃红蛋,灶里扒几扒,明年接家家!

祝福兴旺发达的溢美之辞,贯穿始终。

广袤的江汉平原腹地,童谣太多了,这些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童谣,堪称祖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童谣,认识童谣,挖掘童谣,整理童谣,发扬光大童谣,是民俗人文的责任与担当,搜集,加工,传唱,才能使民俗文化得以长久地流传下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