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为璋
在部队他是普通一兵,回到地方他是普通一民,他却以普通人的经历谱写了不平凡的人生。他是监利市福田寺镇十姓村退役军人杜好荣同志。
五十年前,怀着一腔热血和梦想,他来到南海北部湾当上了一名舰艇枪炮兵。生活习惯在陆地,初上舰艇很不适应,舰艇出海训练与执勤,经常会遇到大风,巨浪颠簸,身体摇晃使之晕船、呕吐,非常难受,常常先呕食物,后呕黄水(苦胆汁),再呕血,把人折腾得半死。但军人必须坚守岗位,列队、操作,雷厉风行。
他回忆说:刚上舰艇的第二天,就赶上舰艇值勤(部队每天都有舰艇轮值,处理突发事件)。那天,受台风影响,北部湾龙门港风力七级以上,海上风力更大。中午时分,艇长接到上级命令:“七号海标外,一艘渔船被台风吹翻,命‘624’艇迅速营救!”
艇长拉响警报,全艇官兵前甲板集合。艇长明确告知此次出海营救的任务,并特别提示刚上艇的新兵,首次出海注意安全!杜好荣没有出海体验,只是兴奋或好奇。
舰艇起航离港,着防水衣,他们各就各位。舰艇越过三号海标,狂风卷起十多米高的巨浪,向舰艇猛扑而来,舰如利刃劈开巨浪,碰撞的瞬间击起几十米高的浪花,左右飞扬,蔚为壮观。
舰艇随浪起伏,颠簸起舞。他虽然头晕得脑胀,因第一次感受汹涌澎湃的大海,被异常的兴奋所镇住。正在感受战鹰劈荆斩浪时,又一波巨浪向甲板扑来,海水掀起了他的坐垫,猛烈地将他抛在右舷甲板边缘,他本能地随手一抓,抓到了栏杆铁索,幸免抛进大海,真险啊!
部队军事训练、政治学习一直抓得很紧,舰艇整装待命,随时准备出海。海上自然变化无常,台风随时光顾,突发状况频繁,舰艇常常被迫泊锚海上,经常一个多星期不得回港,官兵们只能靠饼干、罐头充饥。特别是炎炎夏日,仓内温度四十以上,炽热烘烤;午夜却冷得把人冻醒。艰苦的历练,在毅志坚强的人面前,都是坦途,他把部队当作一熔炉,把自己置入其中,刻苦训练,成为了课目训练的标兵。舰艇上,他是政治学习理论小组的骨干,由于他毛笔字练得好,艇上推荐他担任黑板报宣传员。他利用星期天、节假日为官兵出版一些喜闻乐见的诗歌、散文,宣传好人好事,配合艇上支部的军政学习和思想工作,在四十六大队连队黑板报评选中获奖。乐于付出,必有回报,进步的思想与工作成绩,获得中队两次嘉奖。入伍半年内,光荣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1974年1月19日,南越西贡傀儡在美帝怂恿下,犯我中华,入侵西沙群岛,首先向我军开炮,担负海上执勤的榆林基地的舰艇进行自卫还击。上级命令四十六大队作为第二梯队参战。20日晚(大年除夕)大队政委作了战前动员。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义愤填膺。杜好荣率先向艇长递交了请战书,表决:在关健时刻用生命悍卫国主权。他将自己暂时不用的衣物、用品打包,写上详细的收件地址,放入码头仓库。连夜配备充足的战备物资,立即起航赶赴西沙永乐群岛,待命,値守三个多月。
1974年5月,根据上级指示:毎只舰艇挑选一名有政治素质、思想先进、有文化水平的优秀战士,组队进行接艇援外(从军工造船厂把舰艇接过来转交给友好国家),被挑选的战士可谓光荣又骄傲,杜好荣荣幸其中。
原计划是把舰艇移交给越南,因国际形势变化,中越关系恶化,接艇外援工作一直处于“待命”状态,后来,将舰艇移交给了非洲卡麦隆。计划三个月的任务,因国际风云而延缓至两年多。由于新组建的机构没有设置党支部,因特殊情况,他未能成为一名中共党员而终身遗憾。
当时他们接舰中队住在原黄埔军校,部队除了政治学习,几乎“闲置”,大多数战友玩得开心,而杜好荣却与众不同,整天看书学习,埋头写作。他以黄埔中学学生学军为题材,创作了一个八万多字的中篇小说,得到部队政委黄胜友的好评;还以部队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多篇短小说,受到战友欢迎。
1976年6月,他回到阔别两年的“624”艇。他的勤奋和努力,得到首长肯定,中队安排他到龙门水警区(师部)文艺创作班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培训,经常随宣传科长下连队体验生活,采访先进人物,进行文艺创作。结业后再次归队。铁打营盘流水的兵,战友们几乎“陌生”。
1977年初的几封家书,妹妹说母亲病危,速归!杜好荣一家八口,父亲常年多病,上有八旬祖母,下有四个未成年的弟弟妹妹,吃饭一大桌,劳力没几个,整个家庭靠身体单薄的妻子撑着,凭劳力吃饭的生产队人多嘴杂,难免被人说三道四。作为长兄,杜好荣彻夜难眠,于是上交了“退伍申请”。政治指导员潘振海客观地评价了他的努力和成绩,鼓励他克服眼前困难,继续留队。为了家庭,他含泪告别了生活五年的军营。
回到家乡,有人问到:杜好荣的组织问题解决了吗?他一本正经地说:“虽然我没有机会在党旗下宣誓,但一直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几十年人生检验中,证实了他的言行。他把个人得失看得非常淡薄。担任生产队过会计、生产队队长,主动少拿一分工,却没少干一分事。
改革开放初(1984)杜好荣与习善林、黄明月、柳德坤等组建福田寺镇牛马交易行栈,他任会计。通过信息联系到广州市公安部门的郑代新,拓展到一个富二代——祁军老板投资,合伙收购菜牛(废牛)。双方协定:甲方投资,乙方组织货源,盈利亏损各半。1984年8月1日,甲方按协议携带30万元现金交杜好荣管理(法人代表是杜好荣。当时水稻8分/斤)可谓巨款。
由于经营不善,信息不畅通,多方出击皆暗,亏损严重。投资投力出现亏损,合作者思想各奔东西,有人提出:解散交易所,分发甲方投资。甚至还有人说:“好荣:你我如兄弟。究竟是你我亲呢?还是广州佬与你亲呢?大不了你去外面旅游三个月,广州佬把我们有屁法?”
杜好荣说:“我们做人要讲良心,行栈生意亏本,是我们经营不善,不能怪罪他人,况且甲方还承担了大部分损失,别人剩余的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退还他人?”他顶着压力,与广州老板结清了账。
当甲方老板(祁军)拿到整箱的钞票,万分感动,当时将手上佩带的硕大的闪光的戒指取下递给杜好荣,他毫不犹豫地说:“谢谢你的好意!戒指不能受!我们招商,我们合资是为了双方共赢,想不到事与愿违,让你亏了,我心里只有惭愧,怎能接受你的馈赠?”
责任制初期,家家户户经济匮乏,杜好荣家也是困难重重,掌握巨款却不挪用分毫,有人说:“好荣你真‘苕’,别人把银行的钱取出逃避,一个广州佬的钱,你在隔壁村蹲几天他也找不到。”他却轻蔑地:“这不是我杜好荣干的事!再穷也不能昧良心!”
1985年,杜好荣被毛市区人民政府抽调到两处办(肃反错杀、隐销干部)协助调查,整理材料。两年时间里,调查走访了毛市区各个乡村,特别是革命老区——柳关,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收集整理两百二十多份材料,并写了一篇柳关苏区的调查报告,详实地阐述了红色柳关被时光淹没的历史。86年底,两处工作结束,接着参与毛市区区志编写工作。
没有正式编制,且工资难养一家四口,退而还田,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为了生计,他做过油漆工、贩过鱼。市场竞争激烈,有些商贩泯灭良心,大秤进小秤出,短斤少两,杜好荣中规中矩,他常说:秤杆量人心,公平买卖,诚实做人。
要发财,广东来。人流迁徙,随着南方的广告辞而裂变,很多人以拾荒为名,盗窃为实,暴发致富。杜好荣不为所动,带着两个孩子到宜昌做装璜,虽然毫无经验,从零开始,但他们拜师学艺,不耻下问,勤思苦练来补短板,通过几年的艰苦摸索,掌握了电焊锻造、不锈钢亚弧焊、铝合金门窗等各项工艺,室内外装璜,楼梯扶手栏杆,装饰行业无所不精。他常告诫儿子: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有诚信,有口碑,就有回头率,事业顺风顺水,生意持续兴旺。
2012年正是乡村房屋翻新改造的高峰期,他回到柳关,发现地方装璜行业鱼龙混杂,产品以次充优严重,坑害消费者比比皆是。杜好荣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认为本地区的装璜行业在“货”与“价”上必须有一个合理性的统一标准。于是,把自己的想法跟几位同行沟通,引起共鸣。随后,召集本地区内从事装璜行业人员到柳关开会,成立地方性装璜协会。协会规定:铝合金、不锈钢品牌依质论价,任何人不得以劣充优;不得擅自抬价。违约者,协会处以罚款。大家力举杜好荣为福田寺鎮装璜协会会长。
由于杜好荣品行端正,为人谦和低调,办事公正公平,工作能力出色,2000年监北杜氏家族推举他为杜氏理事长(户长)。2001年选为湖北省杜氏家族理事会副理事长,兼族谱编委。2007年被选为中华杜氏通谱编委成员,多次出席全国杜氏家族联宗合誌会议。
还是湘鄂西监利市历史研究会会员;监利市书法协会会员。
改革开放与勤劳致富,改变了山河,改变了乡村,但有一件大事没有改变,一直压在杜好荣心头,汨汨流血,隐隐作痛——柳关苏区12000多名烈士的忠魂在呼唤!在呐喊!
生活的间隙,三十多年来,杜好荣把85年时写的“柳关苏区调查报告”一份份书写,一份份传送。有了现代设备,他又一份份打印,一个门一个门敲开。街道、镇委镇长、退休干部、在职教师、村支书、知名人士、回乡财佬。几多冷漠,几多敷衍,几多嘲讽,甚至被人指责:自不量力。也有人好心相劝:杜家爹!您的调查报告详实,非常好!但又有什么用呢?您这是干鱼里寻胆——迟了!
是的,解放六、七十年了,政府把苏区重点放在了周老、剅口、瞿家湾,柳关被人为的边缘化了,咱们平民老百姓怎么能改变现状呢?
他说:我是一名退伍军人,我参与了当年的“两处”协查,我了解红色柳关的革命历史,我坚信:12000多名红军烈士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国只要是共产党的天下,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我有责任和义务为12000多名烈士呼喊、奔走!
贺老总在论湘鄂西革命初期文章中指出:组建红六军,它的来源是以洪湖西岸的柳家集段德昌、彭国材所领导的游击队和以沙港白露湖段玉林和彭之玉所领导的两支游击队组成。
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建立在无数先烈的鲜血之上,柳关,是贺老总、是红二军团的原创点,无论众说纷纭,真理终久会还原历史。。
2017年,在他的牵头下,地方热心人士自愿走到一起,组建湘鄂西监利历史研究会柳关分会,推举原监利县审计局副局长习善和任会长,杜好荣任常务副会长兼《红色柳关》责任编辑。在习会长的率领下,通过研究会不懈努力,深入调查,广泛收集历史资料,整理出版《红色柳关》十四期,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荆州电视台,先后几十家新闻媒体到柳关烈士陵园吊唁、采访。
杜好荣勤恳挖掘柳关红色历料的精神受到领导及百姓首肯,中央电视台对杜好荣进行了专门采访。
2021年全国退役军人征文大奖赛,杜好荣以柳关历史史料为基础,创作的《感恩被》荣获铜奖。福田寺镇宣委在政府工作公众平台以连载方式刊登了杜好荣书写的《柳关苏区调查报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采访即将结束,敬佩之心由然而生,杜好荣虽然是一名普通的退伍军人,但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对先烈敬畏的情怀。当问到心愿时,他说:柳关是烈士血染的土地,我将继续努力,期望政府将内荆河南北两岸的红军墓址群保护好,建设好,打造成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柳关烈士陵园纳入省级管理。
一个退役军人的胸怀与情怀,代表柳关老区五万多民众的心声,也是掩埋于此的12000多无名烈士忠魂的期待。
他说:忠魂萦回脑际,吾将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