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华 苑
吴向东
很早就想写篇散文,描绘一下我的聚居环境,却一直没有动笔,好像在期待着什么。
今儿个早起,想爬上附近的将军山出出汗,在院门口碰到晨练归来的老武,他挥汗如雨,却又满脸喜气,很随意地抛出一句话:“夏一楠已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我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我一直在等待的吗?
我极佩服教师的敏锐,我们信阳散文学会中有一半的会员是老师或以前当过老师。其中之一的熊西平先生以前在北大分校任教,今年暑期他来我们新县参加“红色故里,绿色家园”文学笔会,席间不由自主地谈到了高考,我颇自豪地说:“我住的居民小区已经出了两个清华生了!”
熊先生很兴奋,说你们那小区就改名叫清华苑吧!
我当时一乐,文章的题目有了,就叫《清华苑》。
却迟迟不敢动手写。两个清华生一个在读,一个的通知书还在路上。那个叫夏一楠的考生今年高考考了680分,加上奖励的20分,超过清华录取分数线近30分。但怎么也得见到录取通知书我才敢写这篇美文啊。
夏一楠的通知书来了,我的情绪也鲜亮起来,我们这个小区也没啥特别,但孩子们捕捉到的阳光,足以让他们茁壮成长。
这个小区的住户都不很富裕,唯有一点,小孩子上学一般都很顺利。初中以下的就不说了,单是高中生,短短十年间,考上一本以上的就有十多人,两个清华生更是独占鳌头。
大家都不为孩子上学犯愁,在当今社会,这也算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吧。
反言之,可以用两个事例来佐证家长对孩子学业的揪心。一个是在今年新县文学笔会上,著名作家王剑冰老师说,他们几个作家的孩子上学就是不行,哪怕高中课本里有他们的文章,高考语文试卷里有他们的作品赏析,近水楼台却不得月,看来是难以继承衣钵了。另一件事是我认识的一位名师,一生桃李满天下,小孩高考却过不了三本,他顿足长叹,感慨有辱师门。
他们很困惑,困惑得一塌糊涂。
我们这个小区只有二、三十户,户主们都是普通职员,官最大的是副科,学历最高的是本科,还只有一个。
院里有个教师,在小院里曾经流传着他和门卫的一段对话,有天门卫扫地时捡到一张破纸条,纸条是小学生作业本上撕下来的,门卫惶恐地对他说:“可不得了啊,谁家的孩子恁小就递条子说我爱你”,肖老师接过纸条一看,后面还有个字旁,就扑哧一笑,说“没关系,写的是我爱你,祖国!”
院子里的居民都喜欢孩子,就连刚出生的婴儿,也总是在大家手里传来传去,乐此不疲。年青妈妈异常欢喜,他们在闹市间体验到了为人母的轻松。
小孩开始学说话,见人就喊爷爷,见人就喊奶奶。
院子里的金大嫂爱小孩也有经典,一天,她洗了几个桃子和丈夫老杨一块出来,几乎是见小孩就发一个,老王说剩下那个给我吧,大嫂眼尖,指着前方说“你看前面又来个娃,给他吧!“老王一咧嘴,无可奈何地笑了。
大孩子一般不爱和小孩子玩,年青妈妈很有经验,眼瞅哄不住孩子时,她们就会从窗户向院内喊一声:“买新玩具了,到我家来看看吧!”于是大孩子挤满一屋,小孩子也不哭不闹。
这里的孩子总能得到尊重,有时你会不由自主地惊叹,家长是个天才教育家。为了激励孩子,大家把孩子的奖状挂满了墙壁,总也舍不得揭下,就算是学前班或是发黄了也不例外。
暑假里我让孩子练毛笔字。孩子练完字的废报纸积了一大堆,我仍旧没有舍弃,我想放在哪儿让孩子有成就感吧。等秋季开学前,再让孩子把废报纸卖了,买只冰激凌吧。
在我们院内,所有的孩子都是不被排斥的,哪怕是差生。
有个寄读生刚从乡下上来,家长见人就说,我家孩子顽皮,学习不行,别让他把你家孩子带坏了。恰巧李哥的孩子和那个小孩在一个班,李哥很幽默,把两个孩子叫在一起作了个简单的谈话:
问生甲,你是想让他把你带好,还是你把他带坏?
生甲答:愿他把我带好!
问生乙,你是想让他把你带坏,还是你把他带好?
生乙答,我想把他带好!
李哥说:那就这样定了。
以后见面,李哥绷着脸问“谁带谁?”
两个孩子抢着回答。生甲说:“他带我!”生乙说:“我带他!”尔后相视一笑,齐声说“一样的!”。
年底,两个孩子都把奖状捧回了家。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留恋夏天的一个景象,儿子的小闹钟还未叫响,院子里似乎已经站满了人,他们轻一声重一声地呼唤:“小明走啊!”“李乐起床!”“吴唱吃饭去!”------,我拉开窗帘一看,一群孩子蹲着、坐着、站着,就象夏夜的青蛙,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是一幅绝妙的勤学图。
孩子一直厌食,甚至我把‘好好吃饭,天天向上“的条幅写在墙上也无济于事,是院子里的小朋友帮我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一起出去吃早餐,在早餐店抢着买早点,比赛谁先吃完,然后呼拉拉向学校奔去。
院子里人情味极浓,这也赋予了孩子们一片心灵的净土。
院子里不知是谁拉了几根铁丝绳,冬春季节便成了一道风景,大家抢着凉晒被褥,即使下雨也不必担心,楼上的两个老太太会及时把被褥收起来,等你下班时再送上门,留她们喝口水也不愿意,只是底气十足地说:“这点小事!”
院子后面是一座小山,有住户在山上开垦了一块又一块菜园,按照他们的说法,一是为了锻炼身体,二是为了吃上新鲜蔬菜。几个不种菜的年轻人也不愁没菜吃,大家争着给他们送,一提起这事,在职场工作的小杨感慨地说:“这院里人好啊!我一个不种菜的人反而是储藏新鲜蔬菜最多的人。”
如果加班或是出差,也不担心孩子没饭吃,他们的小伙伴会早早跑回家,把这个情况告诉家长,家长们会添一道菜,让小客人美美地吃下。
于是乎,孩子们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
我想,清华不只是知识的象征,更多的时候还是一种文明的象征,清华苑的意境和文明把孩子们包裹起来,他们能不幸福吗?因而他们茁壮成长也是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