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晓峰的头像

王晓峰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5/24
分享

农民栓牢的迷茫和无奈——《奔流》文学奖获奖作品《栓牢》读后

《栓牢》是河南作家张洁方的代表作,也是获得第二届《奔流》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之一。小说写了豫西卢氏山区一个名叫栓牢的农民为了给儿子购买婚房,被迫离开乡村最后又回归乡村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在社会大转型背景下城乡之间的差距,再现了远离土地后的农民游走于城市边缘的真实生活状况和一个农民面对现实的迷茫与无奈,表达了作家对农村、农民现状的忧思。

“庄稼人务好庄稼是本分”,是栓牢大说的一句话,也是贯穿整部小说的一句话。

小说中的栓牢是当今成中国千上万农民的忠实代表,他喜欢土地,爱恋土地,他像他的父亲一样把毕生的心血全部洒在了这片土地上。栓牢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他为人忠厚老实,侍弄庄稼是把好手,早些年,凭着一身力气,把土地侍弄的种啥长啥,种玉米,玉米穗子比棒槌粗,种谷子,谷穗子长得比狼尾巴长,但就是这样一个农民,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早些年自认为是世界最幸福的人,因为儿子的一套婚房,就无情把他的幸福梦给打碎了。

小说中,栓牢离开土地是被动的,或者说是不情愿的,他是被妻子榆芡逼着到城里去的,到了城里后,他依旧按照自己的原则做人,却发现已经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甚至于早他两天进城的妻子也有了很大的差距。以前在家种地,先干啥,后干啥,哪块地种玉谷,哪块地种豆子,全听栓牢的。现在进城卖菜,颠倒了个儿,得听妻子榆芡的。最初,栓牢对妻子是很佩服的,认为她有本事,如果说妻子给叶菜上洒水,他还勉强能接受,但对于妻子榆芡卖菜的时候缺斤短两,这是他决不允许的,他就跟一头发怒的犍牛一样,圆睁大眼,瞪着自己的婆娘,呼哧呼哧喘着粗气,嘴里一迭连声地说:丢人!丢人!真丢人!最后,又举起那台台秤,往地上狠狠一摔,上去又踏了两脚,扬长而去......

“圆睁”大眼,“瞪着”婆娘,“呼哧呼哧”喘着粗气,到最后一“摔”一“踏”,一连串的动词,一个嫉恶如仇、可敬可亲、宁死不占别人便宜的农民形象跃然纸上,使栓牢的形象顿时“立”了起来。

栓牢是当今成千上百进城务工农民的一个代表,他讲诚信,讲原则,以至于他和妻子闹矛盾后,自己沦落到拾破烂,他还是遵循自己的原则做人,不坑人,不占人便宜。如,在一次收破烂过程中,因为工头嫌他满手是灰,把钱也弄得脏兮兮的不接他的钱,栓牢说,你不接,我就不要(破烂)了,工头说,爱要不要,栓牢扭头就走。工头说,你咋脾气比我还倔哩,我不要钱又没说不让你拉东西嘛?栓牢说,无功不受禄,不是我的,送也不能要。

“不是我的,送也不能要!”一个已经落魄到收破烂的乡下人,竟有如此境界,让人不由地为这个来自社会底层的人叫好。因为栓牢性格耿直,工头就让他到工地干杂活,一天100元,一个月除去下雨不上工,栓牢挣了2500元。那一段,可以说是栓牢在城里最得意的一段日子,尽管时间很短,但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也算是好人好报吧!

小说中,栓牢的妻子榆芡的形象塑造是真实可信的,榆芡出身农家,勤劳善良,任劳任怨,她不甘心一辈子把心血全部洒到那几亩地上,特别是因为儿子购买房子塌下了窟窿,就再也在家待不住了,决然地走出乡村。榆芡脑子灵活,在城里,她在很短时间内就适应了城市的节奏和生活,并很快融入了进去。榆芡是个聪明人,市场上小贩们的卖菜中的那点伎俩,她也很快就学会了,以至于在卖菜中缺斤短两,被人家找上门来,引得栓牢大怒,把秤都摔了,造成了她和栓牢的冷战状态。栓牢和榆芡,代表了从农村出来到初到城市的两种人的。

读《栓牢》,能感受到作家对土地深深地热爱。如栓牢离开村子准备去城里的一段描写:

拴牢既已下决心进城,就没有打算反悔。他之所以想把麦安上,是怕城里不到乡里耽搁了。榆芡要他死了种地这条心,他的心就难受起来。难受是一根绳,牵他来到地里,这块地头坐坐,那块地头坐坐,抓一把黄土,捧到眼前盯视半天,土和麦粒、豆粒、玉谷粒一个颜色,这粮食的颜色传承了土地的颜色,人的肤色又传承了粮食的颜色。黄色滋养了绿色,滋养了生命。他从小到大,就是靠着这黄土活过来的,就像庄稼吃了黄土一样,生命才得以一年年地延续。他不知道自己离开了土地后,还能不能活下去。这样的疑问一出来,他的心就有点揪,有点疼,真跟小鬼来摘他的心一样。他把那捧黄土紧紧地捂住,好像那就是他的心。

还有

种地,抡起镢头,觉着浑身是劲,每个细胞都兴奋,把镢头抡进土里,一刨一块子,一镢头下去,土地就开一朵花。看到一块子一块子叠加,犹如花儿开了一地,把秃色全部遮盖了,就非常有成就感,特别当犁铧翻起泥土,泥土的味道吸进鼻孔,有种陶醉的感觉;还有小麦扬花的香味,玉谷拔节的声音,都令他兴奋......

这里,作家不仅表达的是栓牢对土地的感情,而且他表达的何尝不是作家自己对土地深深的眷恋?试想,如果没有那种对土地像老农般的深深的热爱之情,是绝对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来的?

读《栓牢》,还能感受到作家强烈的忧思意识,如明天谁来当农民,如粮贱伤农等。

“咱种五亩地,一亩地打一千斤玉谷,一块钱一斤,才卖一千块,五亩地收入五千块。一亩地投入的化肥、种籽就得三百块,三五一千五,五千块收入,扣除一千五百块开支,只剩三千五百块。这三千五百块钱,就是两个人从春到秋的全部收入。其间,这要抛洒多少汗水?玉谷熟了,掰玉谷、串玉谷。待玉谷穗在架上干透后,剥成籽,装进囤里,才算完事。从点种起,到进囤止,没有一天闲工夫,放屁都不能影响干活,而收获的,还没别人在南方打工干一个月的工资多。”

是啊,农民干一年,不如他人在外面打工一月赚得多,长此下去,农民都到城里去,明天谁来当农民?谁来种地?正如作家在构思这篇小说的创作谈中写道: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无异于花草树木庄稼与土地的关系。花草树木庄稼把根深深地扎进土地里,才有了旺盛的生命力。那么,农民呢?农民的命运,是不是也与土地拴在一起。假若这些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脱离了土地,又缺少退休金的滋养,会不会变成杨柳之飞絮、风旋之落叶呢?

农村出生、农村长大的作家张洁方,对农村、对土地、对农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栓牢》里,我们不仅能感到作家看到农民离开土地所流露的深深忧愁,而且还能感知到作家对当前社会城乡差距所流露出的无奈,对农民进城后道德滑坡、信仰缺失深深的焦虑,更有对未来的美好期盼,这是一个作家的责任所在,良知所在。

所幸的是,栓牢的这些忧虑和忧思,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这从小说结尾处村长找到栓牢,让他回村养牛可以看出。小说最后写道,村长对栓牢说,政府扶贫,扶持咱村办了个养牛场,缺少个靠实人管理。我想你是最好的人选。当然,你要不想给村里干,自己干也行。政府可以给你扶持。反正,比你进城强。拴牢听了村长的话,就像蔫巴巴的玉谷苗子被浇上了水,立马青紫绿叶起来。小说虽然没有写栓牢对村长表态,但我相信,栓牢一定会有自己的选择。

栓牢的春天来了!我相信,随着党和国家对农村政策的调整以及对贫困户精准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栓牢们最终会告别城市,重新回到农村来。

《栓牢》是一部接地气的小说,整篇充满着正能量,我喜欢《栓牢》。从这一点说,《栓牢》获奖,也在情理之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