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东的散文集《永恒的风景》出版两年多了,今日方始一睹真容。杨晓东是河北定州人,燕赵多侠士,晓东应该也算一个。作为记者,不论是他采写的洛阳东都商厦火灾,还是建国以来最大的系列杀人案,以及采写的小煤窑乱采乱挖等系列报道,以及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名篇的《敢给五百条生命断电》,则充分彰显了他作为新闻记者正义的一面。可以说,从事新闻报道二十多年来,晓东没有搞过一次有偿新闻。对工作,他精益求精,对同志对朋友,他更是满腔热情,能帮则帮,豪爽,仗义,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我和晓东相识近30年,因爱好写作相知相交相惜。我和晓东同岁,他大我八个月,平时喊他“晓东哥”,但在写作方面,晓东可算是我的导师,我的前辈,和晓东相交25年,自认为对晓东还是熟悉的,但看了他的散文集《永恒的风景》,我觉得我此前对晓东所谓的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永远的风景》由中国煤炭报、中国应急管理报党委书记、中国煤矿作协副主席崔涛作序,共收入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散文、随笔近70篇,主要包括“蹉跎岁月”“煤海情结”“洒脱脚印”“西部放歌”四部分。“蹉跎岁月”记述了晓东从一名矿工到警察,最后成为一名新闻记者的成长经历;“煤海情结”是本书的重头戏,约占本书的三分之一篇幅,则是晓东从一个记者的视角对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感悟,本书书名就取材于该章节的一篇文章;“洒脱脚印”是一组行走散文,是晓东走南闯北写的一些游记;“西部放歌”主要记述了义煤挺进西部在高原创业的故事。
《父亲》是这本集子的开篇之作,晓东回忆了和父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晓东自小在冀中平原长大,其父亲在义马煤矿工作,初中时被父亲接到义马上学,高二的时候,因家里兄弟多生活困难辍学,晓东辍学后先是在一家电器厂当学徒,后来通过考试,当了一名矿工,父亲隔三差五到矿上看他,给他交代注意事项,教育他怎样与人相处,晓东也经常去看父亲,有一次,父亲对晓东说,你上班几个月了,我算了一下,工资加补贴差不多能开一百块,比我工资都高,是不是该给我交些钱呀。晓东说,我饭量大,都吃了。父亲没有说什么。又一次,父亲去矿上看晓东,那天晓东轮休,父亲就让晓东陪他到附近的镇上转转,中午的时候,父亲说,找个地方吃点饭吧。于是,他们就找了一个干净点的小饭馆,父亲要了八个烧饼、一斤多猪头肉、两碗捞面条。晓东拿起筷子就吃,等把要的东西吃的所剩无几的时候,才发现父亲根本就没有吃,而是用一种从没有感受过的慈祥目光看着他。吃完饭,父亲低头对晓东说,钱不够花了,给我说一声。我相信,那一刻,晓东心里一定充满了愧疚与自责,为自己的不懂事。晓东只是写道,从此后,父亲再没有提过让交钱的事。看到这里,我不由地泪如雨下。
《偷书读,读偷书》写的是晓东是童年时偷书读的故事。上初中的时候,晓东从农村转到矿上的中学上学,因为没地方住,就和父亲住在一起,住的是晓东父亲单位的洗漱间,洗漱间外面是几个红漆木柜子,晓东的父亲杨志华是义煤集团公司的大笔杆子,中国煤炭报首批驻矿区记者,因为文笔好,经常被抽调到北京煤炭部帮忙,有时候一去就是几个月。父亲出差后,晓东百无聊赖,就看到了那几个木柜子,里面装的什么呢?晓东不禁有些好奇,就顺着缝隙往里看,书,晓东不禁有些兴奋。晓东平时喜欢看课外书,可又没钱买,一看柜子里全是书,就把手伸进去拿出一本,如饥似渴地看起来。从此,晓东白天上学,晚上就从柜子里偷书看,看完一本塞进去,然后再换一本。木柜子分三层,晓东的手只能拿到最上面的一层,下面两层根本够不到。父亲出差回来,晓东怕挨骂,也不敢告诉他。只要父亲不在,晓东就偷着拿书看。木柜子上面一层书都看遍了,晓东就开始琢磨下面两层的书,于是,晓东就用铁丝握了一个钩,从缝隙里吧书勾出来,看完了放不回去,就把书藏在废报纸下面,时间长了,竟藏了一大堆书。后来,父亲分了一间单身宿舍,搬家了,晓东就想把那些书带走。一个周末,晓东和父亲搬到了职工宿舍,父亲说,周一就把洗漱间钥匙交了。晓东对父亲说好,让父亲去忙,说我再看看拉下什么东西没有。晓东悄悄回到洗漱间,用一个纸箱去装书,晓东突然有些心虚,怕万一被人发现了,他不禁有些犹豫,突然想起鲁迅《孔乙己》中的一句“窃书不能算偷”,于是竟一下子平静下来,跑了好几趟才把那些书搬完。父亲回来,看到那些书,大吃一惊,问从那里来的,晓东如实说了,晓东紧张地看着父亲,等待着一场暴风骤雨的到来,没想到父亲却拨拉了一下头,说你小子还挺会翻东西。父亲随手拿出几本,一边翻一看感叹:真是好书啊!
晓东最后写道,原来父亲也爱书。读晓东的文章,犹如和自家兄弟聊天,轻松,随意。在这本书里,晓东的多个篇章都与父亲有关,如《大年初一,拉着父亲逛矿区》写的是晓东父亲患脑梗后,行动不便,走路靠拐杖,说不清话,大年初一,晓东拉着父亲逛矿区的故事,本文通过父亲的视角,展现了矿区几十年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致父母逝去的青春》则写了父亲把一生献给煤矿的故事。晓东的父亲是义煤的第一笔杆子,也是我们心中的偶像,晓东的父亲非常敬业,在义煤机关大院,很多人都知道那彻夜不熄的灯光。晓东的父亲为人正直,尽管整天给矿务局领导写报告,但从来没有给领导提自己的困难。晓东全家搬到义马后,全家六口人只有一间宿舍。一次,煤炭部一个领导到义马调研,提出到晓东家看看,因为怕别人看到自己家里的窘境,晓东父亲拒绝了,晚上,这个领导自己打听地址来到晓东家,看到他们家的生活状况,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后来,这个领导找到矿务局领导,帮忙解决了居住问题。这篇文章虽然不长,只有短短千余字,一个只知道奉献不知道索取的老一代矿工形象跃然纸上。
还有《在路上》一组四篇,则真实记录了晓东从一个煤矿职工到企业警察,最后成长为一个新闻记者的故事,读来使人颇受启发。
在这本集子里,晓东以平实的话语,朴素的情感,率真的笔触,清新的文风,将这些流淌在自己心间的文字,不急不缓徐徐道来。认真阅读每一篇文章,能感受晓东对生活、对写作深深的热爱,使我对晓东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总之,通过这本书,将会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杨晓东,感性的杨晓东,一个和你平时接触到的完全不一样的杨晓东。
原载《中国煤炭报》2019年1月24日太阳石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