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志洪的头像

黄志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8/13
分享

从岳阳楼谈起

                                         从岳阳楼谈起

                                              黄志洪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洞庭湖边耸立着一座千年古楼,这就是名闻遐迩、具有巴陵胜状之称的岳阳楼。远在三国纷争时期,东吴水军为防御魏蜀两国,于公元215年在洞庭湖入长江的咽喉之地构筑了巴丘城,尔后又修筑楼高数丈、用于训练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这阅军楼便是岳阳楼的前身。西晋、南北朝时,阅军楼被称为巴丘城楼,其秀丽的风光吸引了无数的文人骚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南朝宋代诗人颜延之曾如此描述岳阳楼景色:“江汉分楚望,衡巫奠南服。三湘沦洞庭,七泽蔼荆牧。”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扩建阅军楼,取名为南楼,后改为岳阳楼。后来,张九龄、孟浩然、李白、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著名诗人慕名来到岳阳楼,纷纷留下名篇佳句。而杜甫的《登岳阳楼》,以高远的意境,厚重的笔力,迷人的风彩,使岳阳楼声名远扬。

岳阳楼真正闻名于天下,是北宋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所作的《岳阳楼记》之后。北宋肇始,就建都于开封府。开封位于黄河南部的平原地带,四周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宋太祖赵匡胤为维护封建中央集权,吸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惨烈教训,以“重文抑武”为国策,用大量禁军拱卫首都,这也导致了边塞军事的空虚。其时,北宋北部和西北等边陲地区,辽国、西夏等政权相继崛起,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矛盾尖锐,北宋和辽国、西夏连年冲突,征战不断。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封建官僚队伍日渐庞大,行政效率十分低下,边疆持续的战争危机,使黎民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各种社会矛盾日益严重。面对混乱的政局,宋仁宗有志革新,庆历三年(1043年),他下旨让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整顿政事,建议“抑制土地兼并”和减少“冗员、冗兵、冗费”等主张,被宋仁宗采纳,颁诏推行,史称“庆历新政”。新政实施后,全国各地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若假以时日,长期施行,新政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实现富民强国的一剂救世良方。可惜,新政终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既得利益,受政治反对势力的诬陷与排斥,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范仲淹被罢免参知政事的要职,后又贬官河南邓州任知州,改革派一系重要人士相继遭受贬逐,“庆历新政”仅维持短短的一年零四个月,即告失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庆历四年(1044年),在西北边陲防御西夏有功,与范仲淹同科进士的滕子京被人诬告,贬为岳州知州。“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一年后,楼台焕然一新。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年好友,有富民强国的崇高梦想,又都倡导锐意改革,以求有利于社稷和苍生,却同遭诬陷被贬官,在朝廷受到排斥和攻击。从心灵深处说,他俩是政治上的同路人。楼台修成后,滕子京就决定修书一封,一是向范仲淹这位远方的朋友问候,以互为勉励;二是请他为岳阳楼作记,以传之久远。想起范仲淹从未到过岳阳楼,滕子京又央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并抄录历代名人吟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于庆历六年(1046年)初夏,连同亲笔信一并寄往谪守河南邓州的范仲淹。

想起滕子京贬官岳州后,没有气绥,没有懈怠,经过苦心经营,收获了不凡的政绩时,范仲淹不竟心潮澎湃,不能自己。他想起了少年时期在湖南安乡县,眺望水色一天的洞庭湖时,“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他也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在故乡苏州喝着稀粥,艰苦读书的往事;他又想起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更想起自己遭受改革挫折,在邓州勤政为民,做好地方官的感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坎坷;他刻苦学习,以科举入仕途;他当过地方官,也当过京官;他驰骋沙场,屡建功勋;他出将入相,推行过“庆历新政”,经数十年宦海沉浮。这篇堪称千古绝唱的《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矢志富民强国梦想,对国家忠贞不渝,和人民血肉相连的政治宣言;《岳阳楼记》是中国文学史上,名扬天下、光照千秋的文学高峰之一;也是古往今来,无数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心忧天下家国梦”的一个思想高地!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范仲淹崇高的家国情怀,和勇于实践的改革精神,为后人们指明了改革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以后的王安石变法吹响了前奏,留下了改革的火种。

誉满江南、名冠天下的岳阳楼,在历史的风云中变幻,也饱受着岁月的沧桑。在1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岳阳楼屡修屡毁,屡毁屡修,有史可查的就达30多次。元、明、清时期,岳阳楼曾数遭水患、火患和兵毁,一次次的倾毁,又一次次的重修,历尽了风雨的飘摇与考验。新中国成立后,岳阳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在气象万千的洞庭湖畔,巍巍古楼,建筑恢弘,气势雄伟,更胜昔日风采。

岳阳楼是世界建筑之林的艺术瑰宝,它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岳阳楼是一个文化符号,也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它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一种精神图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