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志洪的头像

黄志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17
分享

琴声伴我来伊犁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等到那千里雪消融,等到那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三十多年前,我还在家乡一所普通的中学读书,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了未知的憧憬和期待。一个秋收后的晚霞灿烂时分,学校一位瘦长的音乐教师端坐在琴房,他仔细看着乐谱,流畅地弹奏着心爱的钢琴,吟唱着这首婉转深情的《草原之夜》时,留步在窗外聆听的我,忽然被这首“歌唱劳动,歌唱爱情,歌唱幸福”的“东方小夜曲”而陶醉,它像一泓清甜的泉水,渗进了我温柔的心房,“诱惑”着我对草原、对远方无限的向往和遐想。

三十年后的一个秋天,我们从江苏无锡出发的旅行团,在南京禄口机场乘飞机,经停新疆乌鲁木齐赴伊宁。一出伊宁机场,已是繁星点点,进入子夜时分,但我们受到了伊犁州朋友的热情欢迎,一一赠送鲜花和彼此热烈握手后,我们便驱车赶往霍城县城。沿途,年轻的导游为我们娓娓道来伊犁州的悠久历史和民俗风情。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中国西北、新疆天山北部的伊犁河谷内,有“塞外江南”之称。伊犁得名于伊犁河,最早见于《汉书》,史称伊列、伊丽、伊里等名。清乾隆年间定名伊犁,《西域同文志》中,伊犁为维语,取义于“犁庭扫闾”,寓意平定准噶尔功盖千秋,西陲从此永保安宁。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最早出现的民族为塞人。公元前60年,汉朝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乌孙等国,伊犁等地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唐显庆三年(658年),唐灭西突厥置昆陵、蒙池都护府,伊犁等地归于唐。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平定准噶尔,新疆统一,继经4年平叛之战,始设军府制政权。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设伊犁办事大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在伊犁设立“总管伊犁等处将军”(史称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治惠远城,统辖新疆,以后管理区域有变化。伊犁州聚集着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等民族,州辖伊宁市、伊宁县、霍城县、昭苏县、特克斯县、霍尔果斯市等11个县级行政区,州政府驻地伊宁市。伊犁州境内还驻守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几个农业师,建设和拱卫着祖国美丽的西北边陲。

汽车行至霍城县境内时,车载DVD中响起了歌唱家吴雁泽演唱的《草原之夜》,歌声自然柔和,含蓄动人,情曲悠远,韵味无穷;望着窗外茫茫的草原和夜色,这歌声又似发自心扉的一曲“天籁之音”。彼此闲聊间,一位迎接我们的霍城朋友细细道来:民歌《草原之夜》是纪录片《绿色的原野》的插曲。1958年中央决定拍摄一批大型彩色纪录片,作为向国庆10周年的献礼。为了确保影片的制作效果,王震将军还在周恩来总理的特意关照下,聘请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张加毅担任编剧和导演。霍城县西南的“可克达拉”,西距国门霍尔果斯约20千米,紧邻当时的苏联。1952年2月,由“三区民族军”整编而成、少数民族成员居多数的解放军某团,进驻霍城县阿克图别克一带垦荒,很快就在这片沙漠与绿洲交错的亘古荒原上,掀起了战天斗地的大生产热潮;1954年10月还在“小卡子”正式成立了农场。1958初秋,张加毅深入新疆调查研究、体验生活,他认为,这个风光秀美、民风淳朴的伊犁边境农场,就是影片最好的拍摄地,具体地点就在“可克达拉”。地处伊犁河北岸的“可克达拉”开阔平坦,历来是蒙古族、哈萨克族等游牧民族的徒居之地。每到春夏之交,旷野上繁花四放、碧草如茵,哈萨克牧民便给它取名——可克达拉(意为“绿色的原野”)。1959年春天,《绿色的原野》正式开机拍摄。一天傍晚,张加毅同新疆军区文工团推荐加入摄制组的作曲家田歌结伴,信马由缰漫步原野。刚走出营地几千米,举目四顾,便见丛丛芦苇和火红的晚霞,远方还有缕缕炊烟升起,战士们的歌声随着和风飘然而至。眼前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使他俩深深陶醉,顿时激发了创作灵感。返途中,张加毅邀请田歌一道下马席地而坐,借着落日余晖,他就把一气呵成的歌词交给了田歌。回到宿舍不久,谱好了曲子的田歌,便邀来张加毅边弹边唱起来。一首以蒙古族马头琴为创作载体,脍炙人口的经典名曲就这样在霍城县(及可克达拉市)诞生了。《绿色的原野》播映后,立即在全国各地引起了轰动。由张加毅作词、田歌作曲的《草原之夜》从此响彻神州大地,数十年经久不衰,激励着一代代立志报效祖国的华夏儿女。这支优美的乐曲也很快在国外流传,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其命名为“世界著名东方小夜曲”。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不到霍城不知伊犁之奇”,现代作家、散文家碧野在著名的《天山景物记》中记叙这样的场景:“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每当花红果熟,正是鸟雀百兽的乐园。”“有这么一条野果沟,沟里长满野苹果,连绵五百里,春天五百里的苹果花开无人知,秋天,成熟累累的苹果无人采,老苹果树凋枯了,更多的新苹果树茁长起来”,说的正是霍城县大西沟。第二天下午,我们在大西沟景区附近的一顶帐篷下聚餐,吃上一片甜甜的新疆西瓜,尝一块鲜嫩的新疆羊肉,品一下甜津津的洋葱片,喝上一杯醇香的伊犁酒,朋友们一次次的相互敬酒,彼此情绪渐渐活跃,开始跳起了新疆舞,霍城朋友老刁一边唱着“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眉,你的眉毛细又长呀,好像那树梢弯月亮,你的眉毛细又长呀,好像那树上的弯月亮......”,一边惟妙惟肖、诙谐幽默地表演着舞蹈动作,一位美女教师也合着节奏翩翩起舞,流风回雪。一曲才终,老刁又唱起了“马儿啊,你慢些走喂,慢些走哎。我要把这迷人的景色看个够,肥沃的土地,好象是浸透的油;良田万亩,好象是如黄金铺就;没见过青山滴翠美如画,没见过人在画中闹丰收,没见过绿草茵茵如丝毯,没见过绿丝毯上跑马牛......”老刁又自我介绍道:他父亲是一位援疆干部,他三岁那年,随父从老家山东来到伊犁霍城,一晃已经五十多年,现在老家一个亲人也不在了,只剩下了“籍贯”这个沉重的记忆。在父亲的亲切教导下,他从一名普通的工人、技术员、科长成长为厂长和经理,为祖国边疆的建设和开发出力出汗。和我们一起聚会的老郝,也是一位援疆干部的子弟,他在这里承包了几万亩地的农场,风餐露宿,历经艰辛,如今已是白发苍苍,心力交瘁。欣慰的是,老郝的儿子将从新疆大学毕业,他体贴父辈的不易,愿意传承父亲的事业,已参与了农场的管理工作。老刁、老郝在祖国的边疆深深地扎下了根,他们的儿辈也将在这里开枝散叶,他们不仅是西北边陲的建设者,更是守卫者。

我们攀上大西沟风景区的一个山峰,极目远望,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高远蔚蓝的天空,层层叠叠的山峦,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林;远处缭绕的雪峰,吹来凉爽的清风,浸润着漫山遍野的草地。平坦的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悠然自得,辛勤的牧民收割着青草,以备冬季牲畜之用。我们穿过一段小道,忽然发现一座小山的东南方,座落着一顶帐篷,一户回族牧民在此驻扎。还未好好打上招呼,一位小女孩就机灵地送上了一块西瓜和一串新疆烤羊肉串,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的,一位女性的老人热情地对我们说:“你们能来我们家,就是我们珍贵的客人,西瓜和烤羊肉串是这里的土产,不值钱,千万不要推辞。”通过攀谈,我们才知道,这是一户六口之家的回族牧民,年老的是奶奶,中年的女性是妈妈,小女孩是小孙女,还有一位不时看着手机的女孩是大孙女,在新疆乌鲁木齐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而小孙女的爸爸和弟弟则在山下指挥收割牧草。大孙女去年利用假期在乌鲁木齐打工,积累了一点钱,买了一部手机。眼看明年就要毕业了,她受同学的影响,想去沿海的大城市打工,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但奶奶和爸爸妈妈有点担心,不很同意她的想法,因此她有点不乐意。我们相信,这女孩一定能找到好的选择,也希望他们全家的生活更美好。

返回霍城县城途中,我们看到一块宣传牌上写着:“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这话很朴实,也很有力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